把童话还给儿童 童话,顾名思义,是写给孩子看的故事书。然而,在如今的媒体语境里,童话更
多地被用来指称一种由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行为,比如灰姑娘与红舞鞋、丑小鸭变天鹅,
经常被借用作某个贫寒女人嫁入豪门的新闻标题。这些借用,充分说明了成人世界对
童话世界的曲解以及成人世界话语的贫乏(实在没什么好标题,只能一次次捡起老奶
奶的牙齿)。千百年来,晚上哄孩子睡觉,不论男女,能够使用的只有两招,一招是
恐吓(大灰狼来了!),一招是开空头支票(明天你就变成白天鹅了!)。不管前者
后者,都充分说明了成人的懦弱和无能——只有在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时,成人才
不会掩饰自己的力量,暴露出真实心态。 童话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儿童,而掌握这种娱乐方式的却是成人。这是童话的制造
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不平等,由这种不平等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成人对儿童的漠视和
自以为是。 现实中的社会遍布陷阱,有黑暗也有光明。当成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挫折,首先
想到的就是逃避,逃避到所谓的世外桃源或者童话中去。以电影为例,不论是西方的
好莱坞还是东方的香港,每年都要制造出无数《麻雀变凤凰》或者《嫁个有钱人》之
类的“灰姑娘”式电影,以满足处于逆境、怀抱梦想的成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问题
在于,成人自己逃避和自我陶醉也就算了,偏偏要把这种心理强加到儿童和童话身上。
成人自己不敢承认和面对现实世界的丑恶而躲藏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的同时,自做
主张地为儿童也营造了一个同样类型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恐怖和恶魔,
只有善和美,只有不经拼搏只需要一双水晶鞋便可以梦想成真大富大贵——灰姑娘之
类的故事,原本就是流行于成人餐桌的民间故事,而不是童话。 把童话还给儿童,这是当前的童话作家的首要任务,这不仅意味着成人的不再欺
骗,同时意味着他们的不再自欺。在灰姑娘的老家德国,有一本童话《鬼磨坊——克
拉巴德在魔法世界的惊险之旅》,就是一本“把童话还给儿童”的童话经典,它和其
他童话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童话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故事发生在
18世纪中叶,书中的磨坊主却集中了当代恶势力的种种特点,没有丝毫美化和矫饰:
磨坊主不仅在肉体上折磨伙计,更从思想上钳制伙计;他无处不在,极力营造恐怖氛
围,强制每个人抹去自己的个性…… 所有这一切,都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儿童作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权力
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成人为他们营造出的虚拟空间里。《鬼磨坊》
的主人公克拉巴德是一个孤儿,误入鬼磨坊,被磨坊主洗脑,经历了异化、折磨、爱
情、抗争,历尽艰险,最终战胜了磨坊主。和一般的童话主人公不同的是,克拉巴德
不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人,也不是一个纯洁如白纸的人,但是他天性是一个善良和热爱
生活与自由的人。对自由的向往使他逃离教会的笼罩,同时也使他最终站起来反抗磨
坊主。 英雄与魔鬼既是成人读物的主要角色,也是童话的主要角色。在大部分童话故事
里,英雄与魔鬼的斗争仿佛儿戏一般,而在《鬼磨坊》里,英雄与魔鬼针尖对麦芒,
旗鼓相当。单纯地复述这个故事,《鬼磨坊》似乎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魔戒》的成人
读物,而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便是将一个成人故事用童话笔法写出来,呈现给儿童一
个完整的世界,丝毫不因为读者的年龄而有所虚伪。 总是听到关于成人爱护儿童的宣传,然而,成人对儿童的爱护,并不体现在上车
可以不买票或者只需买半票,更多地体现在成人对儿童的尊重上面。灰姑娘之类经久
不衰的所谓童话,只不过是成人用来欺骗儿童和自欺的道具,在它的背后,暗藏着成
人对儿童的漠不关心和自大。尊重儿童,便要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没有经过处理的世界,
而作为儿童主要读物的童话,便要从那些成人的白日梦中走出来。 《鬼磨坊——克拉巴德在魔法世界的惊险之旅》,[德]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1年2月版,1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