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其实这个题目还是和上期笔记里提到的信息需求一脉相承,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周末闲着无事翻了翻以往写的那些东东,在《红尘中的网络——锦瑟人物之MMX139》里面就有如下的字句:
俺就在QQ上和MMX说你看现在商业社会多了不得啊,什么样的需求都可以得到回应,连南方二重唱这种怀旧的音乐这种感性的声音都可以拿来卖钱,谁知他立马回了一个MSG。大叫:
“啊,那个,我可真的不是打广告啊!”
其实俺当时就那么一说,完全没想到过他卖mp3的历史(毕竟他只从俺这里混了一顿饭,第二顿还没混到),这个,只能说他是做X心虚了。
人的需求着实复杂得很,仅就俺自己来说,俺在读书方面的需求好象比别人来得复杂些,俺认识一mm加入了某个书友会,她算了一笔帐给俺说这事如何划算,如何用十八块换了两本远超过十八块价值的书,还不用自己跑书店去挑,俺听了一会儿决定不和她就此争辩,需求不一样嘛。
闲着读读:这一类需求其实蛮大的,每周总要占一半以上,几乎不上心,哗哗翻过就算。往往都是以往读过的书或与旧书相关、同类的书。
《亚顿城的魔法》(英:意.内斯比特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其实自上一周以来对英国儿童文学的热情已经骤减,这书拿到手未看就打算还了,好在从家里到上海图书馆有段距离,就在换乘的两趟公交上把这本全部读完了。还好它还算是幻想文学,有幻想的意味及趣味。换上古董服装即可以进入与之相应的英国历史时代,还就手掺乎了一把历史。
《小纽扣杰姆与火车司机卢卡斯》(德:米切尔.恩德著 王佩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纽扣杰姆与十三个海盗》(德:米切尔.恩德著 曹乃云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恩德的读后感一直写不出来,是我重看这两本书的原因;村上那本《怀念一九八零年代》里也有提到恩德的那本最著名的作品《讲不完的故事》,不过他是就那部好莱坞改编的电影《大魔域》发的感慨,认为还是用前者那个日译名比较好一点;还有一回在一本德国的图书目录上发现《愿望潘趣酒》德国版的封面;甚至锦瑟无弦里的momo的名字都让我想到恩德的另一部作品《毛毛》,然后就提醒俺,你那篇《愿望,永远都不会结束》还没写哦……
这实在是件让人脑袋大的事。
《妈妈,我爱你》 (澳: 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著 ,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你今天心情不好吗》的序篇,操作手法同出一辙。看了一遍远没有看那一本时感觉好,心想自己真是自私得可以,对于自己心情的呵护远比对妈妈的感觉来得重要,所以看完了以后就给家里打了个长途,可惜老妈不在家。 兴之所钟:兴趣所在,读的自然上心。但上心势必读书速度放慢,所以这两本书都没读完,这事还真叫人搞不明白。
《台湾出版史》(辛广伟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在季风看见的,两只脚不停地换着重心读了大半,一边看一边想值得不值得买了回去让领导报销。捡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文星杂志的始末、远流出版社掀起的大套书风潮、金石堂(居然是台湾高砂办的,怪不得叫金石堂)、诚品(敦化南路总店搬迁时的“今夜不打烊”活动实在是很好的促销手段啊)、台湾书展……,而且分门别类的,连杂志期刊和各类型出版都有涉猎,这种东西就是要这样写法。
《顾颉刚民俗学论集》(顾颉刚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从目录上看,基本上顾颉刚在民俗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均有收录,孟姜女、妙峰山香会……,这也罢了,问题是他是将中国的上古历史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论述,而且写得着实好看。作学问作到这个地步,乐在其中都能被读者感受得到。
从小到大,经常出差的老爸一般回来就带一本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给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两个相距那么远的地方有几乎一样的故事。现在想想,这样的想法就是启蒙耶。 工作所需:其实工作倒和看书相关,只不过没什么好书罢了。关于这份工作的工具书一直想淘本合适的却一直未果,以往说过,对于工具和方法论一直不是很上心的,老觉得自己是那种一通百通的人,只是需要一些点拨而已。
《1001种广告妙计》(辽宁教育出版社)
那谁谁,好象说过辽教的翻译质量很高的嘛?把夏奈尔NO.5香水翻成第五频道香水是怎么一回事啊?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译者是个男的而绝非女人。
书很适合俺这种人,就是点拨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