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与大制作
-请勿转载或转发


  欧洲的电影与美洲的电影之间的差别,有点像中医与西医的差别。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不论什么病人来了,医生先要以我之感官去感应病人的感官病症,试图找准这病人的病根子,然后从头切断病源。欧洲电影打动观众,也往往采取中医手法。好导演如好医生,能击中观众感情的病根子,在你心底最复杂敏感的一环上反复敲击;但是差的导演也如差的医生,你已经病得快死了,他还在云山雾罩地给你讲解中医病理,用那些温柔的草药来安抚你的内分泌。
  西医不管这些,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医院与人的关系,又或者机器与人的关系。病人来了,先有一个门票的问题,什么样的医院有什么样的设施,你自己要先搞清楚,如果做头颅手术还跑到一家社区医院,那等于自动送命,当然,医院也不会接收。等你找好了医院,就得面对各种各样的机器:肚子痛?好,先做一个B超,或者照一个胃镜;骨头断了,好,先照一个X光,或者CT;发烧?好,先验一个血……要是碰到那不良医生,不管你验的是病毒性感冒还是什么血液病,都给你来一套全套生化,几百大元于是送给机器。好莱坞电影与此相类,看什么电影进什么影院那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比如《哈利·波特》,你绝不能进小影厅,否则不如在家看DVD。进了影院,你就等着消费那些声画效果吧,什么环绕声电脑特技不停地升级换代,怎样简单的故事,用现代科技一包装,就是一个大片,如果你不满意,还不能怪导演,导演在好莱坞电影里,只是一个技术角色。
  最近看的好莱坞电影是《魔戒II》,看这样的片子,对导演的佩服是:哇,这种镜头都做得出来;又或者是:哇,这种情景都想得出来。出了影院,人就会奇怪,一个戒指怎么能编得这么长,左一集右一集的,好像电视连续剧。《魔戒》大概真是开创了电影连续片的体例,以前电影也拍续集,多是因为原片拍得好,有观众,就来个续集,续集多有狗尾之嫌,原因也在这里。《魔戒II》、《魔戒III》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想来导演在计划魔戒的时候,就是按照一部电影的上中下三个段落来计划的,假如你看完第一集,觉得似乎并没有说出什么超出你的预期的东西,没办法,那是因为第一集根本就没打算说清楚什么,所以你必须看第二集,如果第二集还是看不出什么,那就看第三集,总之你应该体谅导演,因为他首先体谅你看长片的耐心,所以把一部长片截成三段,让你分三年看完。我的一位邻居,女儿摔折了胳膊,去一家正骨医院治疗。那家正骨医院的医生大概也是看了《魔戒》,受其启发,也将治疗分作三段:第一段是把小女孩的胳膊接上,结果没接正,骨头是接上了,但是长歪了,于是再来第二段治疗,将接歪的骨头重新打断;第三段治疗是将再次打断的胳膊再次接上,这次总算接正了。真是一次完美的治疗连续剧。
  同期还看了《对她说》,阿莫多瓦好评如潮的新戏。这个片子哪儿都好,惟一不好的地方是必须动脑筋,不能轻易下嘴评论,下嘴评论前必须上网先查一下来龙去脉,看别人都说过些什么。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因为看得起我,所以告诉我,我一定会被这部片子感动,照他的看法,我是那种上善之人,所以会被这样深情款款的片子感动。看完以后,我就想,如果下一次碰到他,说起这部片子,我该说些什么呢?如果我说我确实被感动了,那岂不是说我的智商不高,竟然被他看透了;如果我说我没被感动,那岂不是说我这人并非一个上善之人——对于我这样爱慕虚名的女人来说,能成为朋友眼中的上善之人,也真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为了对得起这位朋友的厚爱,我昨天上网查了一下午关于《对她说》以及阿莫多瓦的资料,最后我打算采用中医式的诊断方法,先跟他神侃一通导演在片子里安插的几个药引,像默片啦,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啦,然后再说一说起承转合,至于感动这个话题嘛,想来经过这一番高手之间的较量,他早忘了。


没有牛逼电影 只有牛逼人物 -请勿转发或转载
刺秦 -影评人版
伊甸园的足球教练 -游戏之作
关于情感藏书的点点滴滴
夜夜抱着时事入眠
Next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国色天香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4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