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之路(一) 有读者打电话,“夸”我的专栏写得很杂,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看上去有些行业是我所没有涉足的,要我不要
乱说话,否则不懂装懂这顶帽子一定给我留着。还问了一个问题:你整天胡说八道,但你知道什么是明星吗?
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要探讨一件事情首先得有一个定义,否则讨论的双方各说各的,永远没有了局。我眼中的明
星是不分行业的,只要有一定名气就可以算作明星。这没有量化的可能,比如一个诗人,在诗歌这个行业里可
能有世界影响,但是在国内的知名度未必赶得上一个三流电影演员。
人,从一生下来,条件就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给日后的生活道路不同埋下了伏笔,一个漂亮的女孩自然会比
不太漂亮的得到更多的关注;最简单的,如果遗传基因使你的个子不到170厘米,那么长大后成为篮球运动员
的可能性自然要小——谢天谢地,好在这世界上不是篮球明星的人中也有很多生活得不错。
我接下来想琢磨的是明星们做的一些好玩的事或者他们的成长经历,即标题的四个字:明星之路。
前些天看电视里刘欢在英国唱歌,听起来感觉不错,一个同事自言自语说,这个家伙怎么会这么有名?
我说,其实也很简单,刘欢先天嗓音不错,成年后恰好又接触了音乐,学的时候很认真,做得时候又用心,有
点毅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就这么成了。同事笑了,说,就这还简单哪?
想想也是,先天后天的条件都具备了,还有运气,不成功才怪。
但不是所有明星都具备先天后天各项条件的,甚至有的只是有点运气,就成了名人,并借助这名气不断发达。
但是,我这里要忠告那些有志成为明星的朋友,一个明星的烦恼不见得少于普通人,起码有俺这样充满着阴暗
心理,整天想看明星出丑的人盯着,盯久了,脊梁骨肯定会冒冷汗。而且,盯着的不只俺一个人,明星嘛,所
有的人都盯着呢,区别可能只是别人心理阴暗程度不如俺而已。
另外一个方面,有些人并不具备和他名声相称的能力,出名后沾沾自喜,心便开始膨胀起来,说话做事都乱了
方寸——一个人出名并没什么,可怕的是出名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最要命的。
明星之路(二)
影视明星的成功路线,最简单的一条是找个好导演或者好制片,有了这样的“硬托儿”,想不出名都难。
比如张艺谋,再比如琼瑶,都是制造明星的机器。
巩俐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甚至胡瓜和刘德凯有一次在节目里开玩笑,把她比喻成高贵的劳斯莱斯
汽车,一般都是导演喜欢开。传说张艺谋当初为《红高粱》选演员,看中了巩俐和史可两个人,一直犹豫不
决,后来下决心挑了巩俐,于是巩俐一路开红,被选为全球50大美女之一,甚至做了某大电影节的评委会主
席,而史可现在已经是“泯然众人矣”。
其实,看《唐伯虎点秋香》巩俐和周星驰的对手戏就知道她的表演功力了,没有张艺谋,巩俐现在也就是一伍
宇娟或者金莉莉,甚至可能还不如江珊。
继巩俐之后,张艺谋还“制造”了瞿影和章子怡,以至于现在章子怡走到哪里都要大声夸奖张艺谋思想无敌,
艺术第一,没有张艺谋,章子怡想要赢得李安的青睐恐怕还要等上一些年。现在,张艺谋又开始精心“制作”
董洁了,又一个红星已经升到了地平线以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无怪张艺谋这次为《幸福时光》挑选女主角
时,数万少女趋之若骛。
但是,不是每个演员都有如此幸运,并且张艺谋只旺女角,男演员在他手里基本都没有大红大紫,或许姜文是
个意外,可姜文是在和张艺谋合作前就已经名满天下的了。
但是,并不是每个演员都有机会被张艺谋选中的,更何况最早张艺谋还没有出道的时候也有演员很红啊。
在张艺谋之前,最红的应该是刘晓庆和陈冲了,不过那个时代老百姓只有电影这么一个娱乐项目,她们走红很
正常,竞争也没有现在这么激烈,所以像张金铃、李秀明这些现在2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认识的演员在当时都是
红得发紫。
现在,想轻松走红可每那么容易喽。现在的老百姓(主要指城镇居民),娱乐形式多种多样,虽然最近封闭了
一些娱乐场所,但是,业余生活的首选再也不是看电影了,所以虽然电影的预算越来越多,但是电影院却越来
越少。
于是,明星们要想混脸熟,当然要打电视的主意。
电视里首先被选择的是各类综艺节目和广告。
明星之路(三)
有一个广告,是宣传某牙膏的,一条矮墩墩的汉子,操着一口京腔频率很快地说: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
棒,吃嘛嘛香,您瞅准喽,XXXXX(牙膏名)。
演出这个广告的,据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但是,恕我见识短,在这之前我没看过他的戏。但是在这
之后,我见过不少,比如电视剧《雷雨》他演鲁贵,虽然是配角,但毕竟是上了镜了。我猜这是那条广告的功
劳,导演也不是傻子,脸熟的人容易招人啊,对提高收视率大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个我纯粹是
猜想而已。
综艺节目通常是请嘉宾的,一些以艺术家自居的明星,比如姜文、张艺谋等自重身份不会参与,这久给二三流
明星提供了舞台,于是他们走南创北,转马灯似地赶场,我不知道当嘉宾有没有收入,但收获一定不小。
这是一个注重注意力的时代,注意力就是资源,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生产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注意力这个概念
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又叫眼球经济,本来是说网站能吸引眼球的多少决定网站赢利的可能与否。
这个在中国的新兴行业——网络业里被引用得最多的概念现在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了,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
力,一些人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演艺圈里,最常用的手段是制造绯闻,看得多了,我也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比如,王菲是占有公众资源很高得艺人,于是有人就从她身上打主意。不久前,有莫名其妙的消息说某某是王
菲的初恋情人,过几天,某某就出来辟谣,说没有这回事。这样的谣言“造”一次“辟”一次,一共两次,就
和钱锺书在《围城》里说的男女谈恋爱第一步是借书一样,经媒体传播后,某某就露面了两回,实在是不错的
办法。
年纪小的艺人可以这么做,但是年纪大的就不行,一是公众对老演员的风流感觉不自然,二是这样的事总发生
在一个人身上也没什么趣味。于是,岁数大的就不“造”也不“辟”什么情人的谣言,而是转而制造私生女一
类的消息,同样效果不错。
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读者只要细心点,总能发现蛛丝马迹。当然,要琢磨这个,首先得像我这么无
聊,其次,所有的笑话书都看得差不多了,不琢磨这个,哪还有这么多的笑料呢。 明星之路(四) 上次提到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被使用得更广泛的不是影视明星,而是新近的IT明星,现在的IT行业,作
秀的手段要比演艺圈高明得多,毕竟,这些人的学历起码要比演艺圈的人高,许多还是留学海外回国创业的,
想的办法自然也要聪明一些,不会赤裸裸地炒自己的什么初恋情人或者私生女了。
9月10日,由阿里巴巴董事长发起的西湖论剑,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次有金庸、马云、王志东、张朝阳、丁
磊、王峻涛参与的所谓“蜂会”最终变成了“金庸作品业余研讨会”,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笑柄。不久前我已
经有文评述,就不罗嗦了。
在这之前,搜狐的总经理张朝阳甚至连丢失手机这样的事都会知会记者,运动到报纸的版面上去。他也会经常
约记者拍一些他玩旱冰的镜头——只要能上了报纸,大概没有他做不出来的事。
网易的总经理丁磊算是白手起家的“知识英雄”了,在CNNIC评选的时候,我就收到过以他名义发出的7封
EMAIL,最多的人收到过50几封,而内容无非是吹嘘自己和网易,想用这种办法拉选票,但这实在不是什么好
办法,选票有可能拉了不少,但是美誉度同时也下降了很多——整天信箱被这种垃圾信占领的人会说网易的好
话吗?
和这些总经理董事长不尽相同,一些IT“理论英雄”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他们生吞火剥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
新名词,拼凑出什么老虎理论之类不知所云的东西,说一些专家看不懂老百姓看不明白的话,生生地抢眼球,
竟然也都成为一时的明星。
文学界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有些诗人对诗歌本身的兴趣已经大大不如对诗人聚会诗人论战的兴趣了,他们天
南海北,马不停蹄。因为聚会可以相互吹捧,论战可以提高双方的知名度,成为报纸版面的内容。他们中的一
些人把持着某些文学期刊,在自己的期刊上他们会在同一战线上的人名字前面加上“著名”两个字,而对其他
人……党同伐异的精神贯彻得十分彻底。
似乎,他们的名字前面冠上著名两个字就可以不朽了,其实,朽的程度和“著名”的次数并不是成正比的,那
些出了点名就恶性膨胀,开始胡说八道的人“朽”的速度才会更快,这方面的例子着实不少。
明星之路(五)
出名后膨胀,开始胡说八道的,刘心武是一个典型。
我在网上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刘心武什么毛病》,针对的是他一篇名为《给妙龄少女的忠告》的文章,结果引
来很多人对我大骂,意思是刘心武文章中说得那些话并没有错。刘心武在文章中忠告少女不要婚前开始性生
活、不要乱伦、不要群交、不要吸毒、看书要坚持自己的品位,这当然没什么错,但是一个快60岁的人,对着
妙龄少女(据说还是有亲戚关系)大谈性事,我真不知道他怎么说得出口。韩石山称此文章是五四以来最无耻
的一篇,我看这有点过了,“最”还谈不上,最无耻文章还得是姚文元的。但姚文元在写中秋吃螃蟹的时候,
毕竟还能引用《仪礼》上的一些话作为自己的论据,不见得会闹出把黄庭坚诗句“春风桃李一壶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不顾平仄地颠倒了,然后说是自己梦中所得的笑话,而刘心武能。
其实,刘心武对乱伦这个概念感兴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电视剧《红楼梦》中,他就把脂砚斋责令曹雪芹虚
写的那些贾珍和秦可卿扒灰部分实实在在地搬到了屏幕上,情状极近三级。后来,他还写了小说《秦可卿之
死》,比电视剧更甚,不但描述秦可卿自杀前“临去秋波那一转”,还极尽描摹之能事,讲二人体位选择、作
爱过程完完整整地“奉献”给了读者,不留半点空间,比贾平凹《废都》中那些方框要扎眼得多。因此,以我
的阴暗心理看来,此人在忠告少女不要乱伦的时候多半会想起贾珍和秦可卿的韵事来。
王蒙曾经评点过《红楼梦》,并不时透露刘心武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于是刘投桃报李,写了《揭发王
蒙》,名为揭发,实则大拍马屁,看着呕得不得了。至于刘的红学水平,只看他大赞贾珍,说他是贾府中惟一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就可知一斑了。
最近,有些读者挑了刘心武作品里的一些硬伤,比如他写 “裹腹”、“金璧辉煌”、“令人起栗”、港台粤
穗还没传播过” 等句子的事,刘心武倒是比较平静,说:“像我这样的人,古典生疏,在成长期没有受过严
格的学术锻炼,文化断裂、文化损伤便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出来。”
看来,他对自己的心理已经有所调整,但愿他能及时扭转航向,别走得太远——远处很危险。
明星之路(六)
刘心武毕竟还算在中国文学最不景气的时候出过一把子力气,总算是给新文学添过一次砖,以我不太广博的见
识看,刘心武的意义还是不容抹杀的。
但是有些人,比起刘心武来——呜,不好说了——比如那些球星。
我喜欢足球,作为一个足球爱好者,要是我说不喜欢郝海东或者范志毅,没人会相信,因为虽然中国足球不怎
么着,但是他们对中国足球的贡献还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如果要有人把他们当成中国人的榜样,那我要羞愧死了。
很显然,中国职业足球的先天不足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四川全兴足球队的“大哥”魏群
有一次指使马仔打人也以不了了之告终,但是那次不怨魏群,因为是挨打者不想起诉。
这让我很感兴趣,经过一番琢磨后,我发现,是我们太宽容了,中国人是很讲究民族精神的,对于魏群这样为
国争过光的人来说,挨他的欺负是自己人的事,既然喜欢他,欺负一下也没什么——其实我们实在是把“英
雄”宠得有点过分了。
范志毅的例子或许有一些代表性,他在国内踢球的时候,曾经有过殴打球迷、在海关砸东西等等劣迹,但是媒
体也只披露过一两次就没有结束地让他销声匿迹了,这很不应该。
正确的做法是,越是明星,越应该一揭到底,这样会有很多好处,1、表明我们国家还是有法制的,不因为某
人是明星或者为国家做过贡献就容忍他逃过法规的约束,2、给普通人做个榜样,因为即使是对国家有过好处
的人也不能脱离法规的制裁,这样有利于贯彻中国的法制精神建设,3、让人知道,谁也别想成为例外(其实
这三点是一个意思)。
可惜,没有处罚他们(说句心里话,我的阴暗心里很严重,我就喜欢看这些名人倒霉)。这很不严肃,不是法
律不严肃,而是没有人起诉他们,这个后果很严重。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孙继海,这孩子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对
韩国比赛结束的时候竟然跑过去骂裁判,从口型上看是“FUCK YOU”,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我想,输球无所
谓,下一次努力就是了,但是输人的话,可不是靠一次努力就能弥补的了。
借用金庸小说某人物的名字,这种事实在是“不可不戒”。
明星之路(七)
现在,真的可以给明星一个定义了,这个定义就是:明星就是能给普通人带来欢乐的那一堆人。
我之所以喜欢看见明星倒霉,就是因为他们倒霉能让我高兴。
中国老百姓的乐趣实在是太少了,虽然迪斯尼乐园要在中国开分店了,但是毕竟还没有开起来,我们不拿明星
取乐还找谁呢?
明星肯定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乐子,但是没办法,实际上他们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他们想不做也不
行,因为他们从我们身上得到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我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当我月薪450元的时候,我大概每个月要花100元左右看电影。北京西四一带
的电影院的售票员应该对我有很深的印象。我承认,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快乐。当然,电影明星们收入的一部分
是由我提供的。
有一次,徐帆被大学生电影节评为最受欢迎的女演员,她很激动——很正常,任何被别人承认的人都会感到高
兴——我下边要说的话可能让明星们不高兴,其实,大家就是逗你玩呢。
去年看《环珠格格》,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她挨打,打得越厉害,我越开心。这个女子——叫赵薇吧,长着一双
大眼睛,面容娇好,能够被狠狠地打一顿,绝对能让普通人高兴一阵子,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和这样漂亮
的小女孩打交道的,只好看着屏幕娱乐一下了。
我早就承认自己心里阴暗,但是我理直气壮地要求明星们给我欢乐,如果他们做不到,或者虽然做得很努力,
但是我依然不满意的话,我就会破口大骂——比如看了一部他们拍的臭电影或者看了他们写了一本臭书,或者
他们踢的一场臭球。
我有这个权利。
(这篇文章还没写完的时候,收到一个读者来信,质问我为什么号称喜欢王朔、王小波,却不批评张艺谋。他
的理由是,喜欢王朔一定会不喜欢张艺谋,因为王朔曾经骂过张艺谋。我的回答是:我喜欢王朔,也喜欢张艺
谋,我是“追星族”,我追我喜欢的星,但是我从来没说过我同意我喜欢的星所说过的所有的话,就这么简
单。从我喜欢王朔这一点上,实在找不出我不喜欢张艺谋的理由。王朔也是明星之一,我追得差不多的时候,
就不追了,大概也没人管得着,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