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建筑工
导演和盖房子有点像,这不是我说的,打这个比方的是冯小刚,按他的说法,是中国前三代导演建造了中国电
影这座宝殿。在“宫殿”建成后,第四代导演钻了进去,把中国电影宫殿的大门给封死了。正在第四代导演将
“宝殿之门”把得很紧,第五代导演“破窗而入”,又把窗子关严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六代导演竟然也
杀入了这座宝殿。他们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张元、张扬。他说:“于是,我索性就
在宫殿旁边自己建了一个耳房。自己盖房,自己住。没想到,通过不断的发展,我这间‘耳房’里的日子过得
还挺不错。有吃有喝挺舒服。而我再往宫殿里一看,那里面太挤了,想让我进去我都不愿往里钻了……如今,
在宫殿里的人看我过得不错,也忍不住想出来,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甚至已经有人把头探出来了。据我观察,
第一个忍不住探出头来的就是张艺谋。”
应该说,冯道这个比喻还算是恰当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导演们建成了房子后便躲在里面不肯出来,有两个成语
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这件事,那就是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如果真有这么个房子倒也好,大家在里面吃香喝辣,
吃棒子面拉窝窝头——反正他们拍的电影也没人看,让他们自得其乐算了。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顽强地要打破围城,走向世界,偶尔冲出去几次,然后再回头看看,还是房子里舒服,
虽然没什么彩虹,可也用不着见什么风雨啊。
这可能就是中国电影落后的原因(或之一)吧,在这些人里,冯小刚走的“群众路线”的确另类得可以,但
是,拍出几部票房过得去得片子绝对不是骄傲到如此地步的本钱。既然冯小刚不承认自己是艺术家,只想着票
房,那还在乎什么什么奖干什么?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面说自己不在乎一面气急
败坏,实在是有点心口不一。
最后一句话中,冯小刚的意思是张艺谋有向他“偷招”的嫌疑,我想这太正常了,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通过艺
术家们互相学习和借鉴才走想成功的。
至于谁算得上艺术家谁算不上,说实话,我实在没有评定的资格。
脱法不同
新新人类的玩法真让人看不惯。
有网友写文章《远离网络的三天》,说:“三天没有上网,做了如下事情:看了2场电影,吃了3次必胜客,和
一群狐朋狗友去了6家酒吧,喝了50余瓶啤酒,直到天亮,去了2家迪斯科舞厅,尝试了药片,新认识了5个女
孩,2个是学生,三个天天泡吧,和其中的一个上了床,其余的留了电话,下周末再继续。”
这种故事要是发生在我这年龄的人身上,肯定会浪漫些,也不会用如此冷静甚至冷漠的文字来叙述,这就是不
同。
当我们还在叫嚷着向父辈要更多的私人空间的时候,一不留意,后辈已经长大了,他们并不叫嚷也不喧闹,直
接奔向主题,当你假惺惺地表示理解的时候,他们会瞪大眼睛看着你,用一种奇怪的眼神,诧异,原来他们并
没有要求你理解。看到那种眼神,你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你的思路还停留在10几年前。都是脱裤子,
但是脱法完全不同,你脱裤子的时候总还要羞答答的,甚至要关灯掩盖,而他们想脱的时候毫不留情,一下子
脱掉,整个人亮相在你的面前。
他们的歌是这么唱的:妈妈给了我身体/希望我能幸福地生活/循环的太阳把我/深深埋葬/深深埋葬。(冷血动
物《循环的太阳》)
在我们装模作样表现绝望的年龄,他们已经开始了完全真正的绝望,不是想表现,而是生在骨子里。
我其实不想发表什么感慨,许多事实要比我的无病呻吟更能说明问题,在一篇标题为《9月13日“冷血动物”
乐队演出纪实》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谁也没有料到这结局,谢天笑脱下裤子,掏出他的家伙,冲着大
家,然后在高分贝的噪音里面对大部分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面无表情的人们说到:‘怎么了?!啊?!’听
得出,他对摇滚 现实的悲伤、愤怒,还有很多丝伤感。绝望!绝望!!绝望啊!!!”
这个谢天笑的T恤上印的是“北京朋克”,你可以不喜欢——我就不喜欢,可以感到恶心,但是他存在,他站
在那,疯狂地表现,他的FANS也同样疯狂地叫好,你不喜欢,我不喜欢,都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
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我决定什么都不干。
认识你是我的不幸
我说我认识你,可是你不认识我可,你当然不认识我,我只是一个喜欢你的观众。
我从舞台上认识你,我从银屏上认识你,我从电影屏幕上认识你,我从大报小报上认识你。
除了某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那个小品,我没看道过你演什么主角,连获奖也只获得最佳配角奖,你演主角
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如果有可能,我甚至愿意早生10年,去看你演绎的“虎妞”。虽然我知道,早生10年
意味着我不得不度过那令人恐惧的三个饥荒的年头。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我知道,多年的配角生涯使你并没有达到你应该达到的知名度,可是知名度真的很
重要吗?作为一个演员,知名度当然重要,但是又有多少拥有很高知名度的人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尊重呢。知名
度可以换来金钱,但是换不来尊重。
有人认为金钱和名声的诱惑要大于德行,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也无法再知道了,这真遗憾。
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什么时候呢?我还很小的时候,看了那个电影,叫〈千万不要忘记〉,典型的文革电影,里
面的一些观念现在看自然可笑。在那部片子里,你演了那个自私的女人,甚至不惜毁坏工厂设备也要掩盖自己
儿子工作的马虎,让人很是气愤。当我长到足够年龄,已经能把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分开后,才开始喜欢上
了你。所以看《四世同堂》时才不会认为你真的就是那个“大赤包”了。够可笑的吧?你的形象不停地在我眼
前闪烁,你胖墩墩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给我带来了欢笑。
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扮演的那些形象真真确确地进入过我的生活。
认识你是我的不幸,因为失去你让我如此伤感,当初不认识你我现在就不会难过——一路走好,李婉芬老师。
我们刚刚失去了赵丽蓉,现在又失去了你。
(消息:12日刚刚从山东归来的李婉芬去老朋友朱琳家串门,21时40分,身患脑血栓、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李
婉芬突感不适,朋友们赶紧给她吃了药并叫了救护车,22时30分,当救护车赶到朝阳医院时,老人已经没有了
呼吸和脉搏。)
当然是实力
世界上一年有几百个电影节,但是能被人记住并常挂在嘴边的不会超过10个,这其中自然包括咱们的百花和金
鸡——中国人自然应该记住自己的奖。说实话,任何人能上台领奖都让我羡慕得要死,我有20年没得过什么奖
了,最后一次还是小学时上台领三好学生奖状。听说以后三好学生也不评了,看来,如果我晚生20年,连这一
点点满足虚荣心的机会都没有了。
要说那会评三好学生,也真不容易,德智体都好不容易,但是我得承认,我体育成绩不太出色,或者说很不出
色,但是每年还时能当“三好”,因为我语文数学成绩都不错,而那会,老师最看重得就是这两门得成绩,甚
至我在街头打架都不耽误评“三好”。那时候小,没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对其他同学很不公平,他们身体
好,体育成绩不错,而且从来不打架,也得不了“三好”,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想其他同学看我总得三好一
定很不服气,但是没办法,老师当然想成绩好的人得奖,这样也是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其实学习倒
是都在学,“向上”就未必了,好多当时学习好的同学现在德行也不怎么样,只有成绩好是没用的。
我这胡说八道一大堆,就是想说一件事:靠学习成绩好就能当三好学生,这是不公平的。
同样,你演小品演得好,就能得百花奖,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百花奖是一个电影奖。
我不知道潘长江在电影《明天我爱你》里的表现怎么样,因为我没有看过,而且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看过,
但是他凭这个当了百花奖的影帝。我刚知道这消息时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潘长江很可爱,但他的好朋友牛群的
一席话让我改变了看法,牛群为他辩护说:“你别看演小品就是在台上折腾几分钟,这其中包含着表演者深厚
的艺术底蕴,他们征服观众的能力很强。演电影可以重拍,演小品可要一次成功。所以影视演员不见得就演得
好小品,而小品和话剧演员演起影视片来往往游刃有余。潘长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了解他的实力,他完全可
以配得上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奖,大家对他的怀疑是不太公平的。”
我看明白了,说的还是潘长江演小品如何如何,没电影什么事啊。
开始生活吧
沙朗·斯通主演的电影《碎片》讲了一个俗得不能再俗得故事,故事得男主人公有窥阴癖,在自己开办得公寓
里花了600万美元搞了一套秘密的监视系统,偷看所有人的活动。沙朗·斯通扮演的女主人公在和他相好后也
逐渐迷上了这套设备……结尾的时候,女主人公用枪击毁了设备,冷冰冰地留给了男主人公一句话:开始生活
吧。
电影里的故事和我本文主题无关,你也知道,我经常这么颠三倒四的,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其实我
想说的是韩寒和与他有着同样梦想的青年人——时间过得真快,连我都忍不住要说点什么给比我年纪小的人听
了,这世道,我脑袋后面的反骨已经被时间磨平了,甚至有人当面或者背后骂我都激不起我的怒气,真悲哀。
韩寒还不到20岁,已经出了两本书,在书店里,我翻了十几页他的《三重门》,感觉很不错,语言机智俏皮,
这就足够了,毕竟他的年龄还小。
现在,又有一批韩寒一样的“天才”出现了,比如深圳中学生毛昱,他才12岁,写了10余万字的书《黑眼
睛》,而且已经再版。现在图书行业这种几年不景气的状况,能再版已经是奇迹了。听说还有另外一批十几岁
的孩子也在筹划出书,这都让我很惊奇。虽然我还没看到更多的“小作者”书,但是也有了几点疑问:1、真
有这么多天才吗?2、10几万字的书要写好长时间,他们拿什么时间学习功课?3、他们拿到了多少版税?
第三点疑问没什么必要,我只是在怀疑他们的父母在利用孩子赚钱,这样对孩子的发展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图书行业我多少知道一点,那些书商过得也很不容易,没有热点他们的买卖不好做,所以要经常制造热点,从
“美女”到“情感实录”,现在主意又打到了孩子们头上,可以说是很聪明。但是要知道,他们对孩子本人的
发展是不会负什么责任的。弄到最后跟韩寒一样,除了语文和体育别的成绩都一塌糊涂。
当然,如果有自己的想法用不着听我胡说八道。尚爱兰的女儿小方舟也要出书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承认
自从要出书后,父母明显改善了她的伙食,说话也开始笑眯眯的了——真让人羡慕。
不过无论如何,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写书——开始生活吧。
戏说又怎么了?
山东某影视公司准备重新拍摄《武松》,据说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传奇人物”。电视剧名为《情义英雄武二
郎》,和20年前祝延平与前几年《水浒传》中丁海峰演绎的武松完全不同。他们在剧中增加了一个人物,是西
门庆的妹妹西门如兰。而贯穿全剧的是武松与如兰的感情,声称“突出表现了武松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内心
世界”。对于西门庆,还刻划了他从一个孤儿成为贪财好色之徒的过程。他们把潘金莲则定位于时代的牺牲
品。在剧中,武松救过潘金莲,但又不接受潘,潘金莲敢于追求爱情,但她的行为违背了当时妇女三从四德的
伦理道德,所以注定是悲剧人物。
这个故事说起来很热闹,虽然还没拍呢,但我想里面有三角恋(五角?),有凶杀,又有文又有武,如果演员
选对了,导演稍微过得去,武术指导找香港经常拍武打片的,戏肯定会好看。
当然,马上就下结论还早,毕竟现在大家的口味不同了。20年前,大家喜欢祝延平的武松,是因为当时实在没
什么好看的,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集山上着火的一段戏,那火分明是把屋子弄暗了用火柴烧的,如果现在还这
么“节约”成本,估计要被骂死,这就是不同。几年前的《水浒传》就不用说了,除了主题歌和李雪健差强人
意的表演外,无一可取之处。说是忠于原著,改动也不少,说是放开吧,除了让潘金莲多洗了几个澡外,其他
还真是缩手缩脚。
这次,拍摄《情义英雄武二郎》的公司表示,《情》剧绝不是“戏说”,虽然情节比老《武松》有较大改变,
但大多来自民间流传的其他“武松”版本。
这我就不明白了,您把武松都编成这样了,还不叫“戏说”,难道非得让武松和潘金莲上床才叫“戏说”?武
松这人物在小说里也许算得上一条好汉,但我还没看到哪本历史书上有他的事迹介绍,施耐庵他老人家(够老
了吧?)也是在戏说,怎么我们后辈就不能戏说了?
问题在于很多人做事都怕别人说自己是戏说,似乎戏说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难道那些看着不是戏说的《雍正皇帝》就是信史?我不相信。
戏说又怎么了?《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都是戏说,我看都不错,起码热闹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