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
有一期《实话实说》节目里谈到早恋问题,一个教育专家慢悠悠地陈述,他的意见是不应该把早恋看得太严
重,思想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这时候一个中年妇女跳了起来,大叫:你这话什么意思,难道你赞成早恋
吗?你支持你的女儿早恋吗?你这么说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那位专家只好沉默。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见过的北京某大学内部组织过的一场辩论会,其中一方提到了“农民意识”这个词,另一方
一位辩手很激动,说:你什么意思?没有农民你吃什么?不是农民养大了你,你能坐在这里振振有辞吗?你摸
摸自己的良心还在不在腔子里,对方辩友,你持有如此错误的观点,不觉得压力很大吗?
我友伊沙写过一句诗:中国的问题在于农民,中国诗歌的问题也在于农民。
他的意思大概是中国许多诗人都显得很“农民”,我觉得这里绝对没有歧视农民的问题,只是说既然时代在进
步,人的思维方式应该也随之而变。比如关于早恋的问题。
作为学生家长,当然有理由去反对早恋,他们是想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便将来出人头地。但
是,许多学生不这么认为,这就产生了矛盾,不夸张地说,这种思维方法的不同要比本文开头提到的两次讨论
的双方的差距大得多——他们不具有共同对话的基础。
正在申城热映的海派贺岁片《考试一家亲》日前就遭遇了这么一种尴尬事:原本高高兴兴去看电影的一家人因
影片一处早恋细节的描述引发争执,一位姓田的女士和儿子争执的焦点,是为了《考试一家亲》中少男少女在
礼品行里的那个初吻镜头。争论大抵是由于儿子对此不以为然,母亲则大声斥责孩子的思想有问题而引起的。
这种争执迟早要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早来比晚来好。现在的许多高中生在录象、VCD、DVD上看过
的性男性女人数估计要比他们许多父辈做爱的次数都多,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纯洁的接吻镜头产生不同感觉
实在正常不过。
当你以为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其实他已经长大了,恋爱就是恋爱,还分什么早恋晚恋不成?马克思第一次给燕
妮写情书时,也不过17岁。
我总在想古典戏剧里的那些男女调情时的话:“奴家年方二八。”
二八十六,我数学再差也算得过来,莫非现代人发育得比他们还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