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卖书的,看书自然有一定便利,只是卖的书很不合自己口味,这个着实没办法。到了公司第一个月底,我就把部门里存下的旧书淘了淘底,将一批转移到自己办公桌里了。“继承”是“继承”下来了,看则要等一段时间,事隔久远,到底有些什么书自己也记不得了。国庆假后公司调整座位,那些书和办公用具重新打包又拆包,于是从自己眼前又过了一遍,俺就心想,俺怎么密下的都是这么一些书呢。
《人类神秘现象全纪录》、《滴血玫瑰》、《琴魔》、《身体证据--国际法医探案100例》、《水晶头骨之谜》、《上帝的指纹》、《世界军事人物全书》、《王牌武器库》……
这些书和俺平时看的书似乎,似乎有点点不一样。公司卖的是大众书籍,我看的书是小众书,但交集就交在这样一堆惊险、推理、军事和伪科学上面了?还是俺私下里对这样的书有某种渴望,平时不宣诸于口而已?上周就从这些书里挑了一套出来,绿色的64开本,口袋般大小,两小本扎在一起,乍一看还以为是兰登韦氏词典哩。心想小开本背单词倒也省劲,于是拿了起来。结果,是一本造假钞的日本推理……
第一本书:《夺取》(日:真保裕一 山东文艺出版社)
公司卖过的书,据说销量一般。今天托同事把那期目录找出来一看,推荐文字里也赫然提了该作者另一部改编成电影的名作《冰天雪地》(织田裕二和松岛菜菜子主演),也提到了造假钞这一题材的新鲜性,但,还是卖得不好。这东西要让我写估计也是这么写了,但,卖得不好,实在有辜负这本书。那如果要我写,怎么推荐呢?
小开本的口袋书,带到哪里都能看;精彩内容让你欲罢不能?
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一出场就盯上了住宅旁边的自动售货机,利用自制的高压电击枪改变了售货机的电路程序,哗啦啦,不须付钞,自动售货机就找给他一大堆零钱;同样是自动售货机,他利用和一千日元硬币一样材质和份量大小的外国货币--只值五日元的泰铢,投币之后不仅能拿到要买的东西,还能找回来一大堆零钱,因为那里面验钞机的传感器是只认程序不认东西的;同样道理,他盯上了银行ATM机里的验钞机,偷了一台后开始用电脑分析传感器里的程序,将一万日元纸币的大小、纸质和水印等情况分类解决后,用电脑打印出来一堆那种人眼一看就是假的万元假钞,轻轻松松地从银行里的自动兑换机里兑换出来近亿日元。年轻人异想天开的成功和投入的热情劲儿,让他造假造出了瘾,并宣布从此以后要到印刷厂去打工,要造出那种完美的,眼看手摸都分辨不出来的假钞……
不知道这么写,看我的笔记的人有没有兴趣想看这本书。 第二本书:《增补燕京乡土记》(邓云乡著 中华书局)
如果单论我自己喜欢的那些分类来说,这本书可以归在很多类里,有关岁时物候的可以划在历史地理的自然类里,有关民俗民风的亦可单划一类,更有许多明清以来的笔记体文字记录文人文事,都是喜欢,也就无法再分出类来,学问大到或积累到一个地步自然有融会贯通之势,分类分得清楚是方便计算机的,就象《夺取》里那台最早用来做测试的验钞机,用了两只386芯片来分别处理纸钞的大小、纸质、颜色式样和水印问题,最后还是算不过人脑呀。
因为以上分类都还算喜欢,所以在以上分类的阅读过程中都曾经见过引用这本书乃至其上编《燕京乡土记》的文字,这种倒过来的读书方法有时会在过高的期待后失望,这本书倒无,看得出文字里种种对于老北京城旧人旧事的怀念,托附的热情以及整本的圆熟流畅,反是更为喜欢。
只是老先生对于梁思成为拆北京城墙而落泪的想法,有点天真兼纸上谈兵,不过一件事大到如许大地步,自然很多人有很多想法,难以统一。 第三本书:《恐怖分子的阳伞》(日本:藤原伊织著 吴晓玲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与《夺取》同一套系列,第二辑里面的(同样可爱的小开本)。阳光推荐这本书时加了个注解:
“村上春树似的推理小说”。
小说里有太多村上春树似的元素是其一,威士忌、酒吧、学生运动、怀旧情绪以及对美食和艺术的追求,刻化细节之处写得非常精彩,比如说刚出场时那个能演奏亨德尔3号奏鸣曲的五岁小姑娘,刚才上网查了查,发现亨德尔奏鸣曲都是小提琴考级里5-6级的内容,再问下学音乐的老姐,发现考5-6级的孩子大概都在十岁以上了,如此说来,那小姑娘还“真是了不起”;而一份热狗都做得如此用心,更是村上味儿十足。
与《夺取》的叙述顺序相反,是先发生事件,然后带着寻找真凶的目的去一步步推理。搜集各个记忆碎片和平素观察现象的拼板,直到最后真相大白。还是纯推理小说。推理的细节方面有些值得推敲,把所有相关的人物过去的渊源现在的处境全总到一个地方来玩一个最后的解决,好象也有点太勉强了吧?
“我”、桑野和优子是大学时同学,同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日本学生运动的激进份子。运动结束后三人不约而同地离开了校园,优子爱上了“我”,我却茫然不知,当优子突然结束两人为期三个月的同居关系时也未去寻个究竟,桑野决定出国留学前与“我”话别,携带的炸药因为刹车意外爆炸,两人幸而逃生,但却因祸及当时附近的一名警官而被定性为激进份子制造的恐怖事件。桑野在“我”的劝说下远走高飞,而“我”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而从此改名换姓过起了类似流浪汉一样的生活……
事隔多年,沉湎于酒精之中的“我”遭遇了一场中央公园的大爆炸,起初只是为了关心和自己搭过话的拉提琴小女孩的安危,孰料接下来诸多人物纷纷登场,黑社会成员、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故人优子的女儿,优子也同样死于这场大爆炸的消息让“我”非常震惊,而警察也正随着现场留下的指纹等线索开始追踪“我”和两起爆炸案的关系,于是,我踏上追寻真凶之路……
这么写个介绍可以把这个东东的前后过程理得很顺,不过足以吸引人了么?要不要加上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之类的话?不过最后的结局还真是出人意料,出人意料到我认为作者编排得有点过了。不过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已经很不错啦。
这期笔记本来还想另取一个名字叫“人脑和电脑”的,上两本书里都有讲到“人脑和电脑”的问题,这本书里自然也有,人脑是分析和推理,电脑是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过了二十年流浪生活的人第一次接触起电脑来虽然有点笨拙,但分析和推理能力还在,怀有目的出击必有所得,所有的拼板就是在电脑的帮助下一一得到验证,并最终让“我”接近了故事的真相。只是作者有点故弄玄虚地将谜底放在最后揭晓,其实在我看来,这故事有趣就有趣在这一点,在于整本书里“我”这个人的个性建立方面,无论是与世间脱节多年后的反差,还是在寻求最终谜底时的坚忍和付出的种种努力,甚至我前面说的那些音乐和热狗的细节,都写得比后面的大结局好看多了。
只要故事中人物有趣,故事一般不会难看到哪儿去。 第四本书:《云南甲马》(杨郁生著 云南人民文艺出版社)
很久没上东方书城了,一去之下发现里面书架乾坤大挪移了一番,这次去是有目的性地查家庭装饰类的书,却奇怪地发现民俗的书搬到它们边儿上了。最当眼处就是这本很漂亮的明黄色封面的《云南甲马》,翻开来一看呵呵,可不是我才看的《增补燕京乡土记》里常提到的那些“神仙马儿”么,其实就是那些用来许愿后烧化的神符。《夺取》里作卧底的幸绪向男朋友抱怨说:
“真受不了,那些老头子老摸人家大腿。”
那个男朋友,也就是造假钞的“我”,也真是来得有趣:
“别担心,我回头给你避邪的神符”。
说的是同一种玩意儿。
《水浒传》里神行太保戴宗里绑在腿上后日行八百的也是这种玩意儿。
关于民俗学方面,最近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倒真是方兴未艾,普遍的认识是认为中原地区随着社会的变迁动荡,原有的民俗已渐渐消亡,倒是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因为影响和保存的“时间差”,保存了更多更纯粹的民俗学社会学样本,说下来倒还真有点象银杏和水杉活过了冰川期一样。因此云南甲马也比别处来得更全更丰富多彩,单就一个“本主文化”就花样百出,不是有一套那个《老北京》、《老武汉》、《老天津》之类的书么,其中《老昆明》一本别名叫《金马碧鸡》。“金马景帝”、“碧鸡景帝”就是昆明城的本主,类似于中原江南地区的“城隍”级别,但在云南,即使小到一个村子一个坝子,都有自己的“本主”(这应该是村长、土地级别了),都有自己配套的刻版印刷的“甲马”,有这么一本全彩的书也不希罕了。
全彩的书很贵,俺想想没舍得,不过转天在文庙旧书市场上发现有这本书卖,新的!折下来算到六折多,嘿嘿,还是拿下了。回来后翻翻印数才2000,大有很赚的感觉,不过看看封底折页上同一系列的云南文化丛书名字,肉又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