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刮什么
你要拍惊险片或者拍推理片的话,“巧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拍社会问题片或者文化片,使用这种技巧
就显得说服力很差了。
电影《刮痧》情节的启动依靠的就是这样一个巧合:老爸恰好在警察局(老爸进警察局又恰好是因为一个10几
年没见面的老朋友心脏病突发死掉了)、老婆恰好加班(平时不加班的)。为了接老爸回来,许大同把孩子一
个人放在家里,恰好老婆打电话来把孩子弄醒了,孩子也“恰到好处”地跌破了头。医生恰好是一个责任心很
强的人,便通知了“有关部门”,因为孩子的背上恰好留着爷爷为他刮痧的痕迹。
冲突就这样展开。编导们深深知道,中美观众都认为对方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所以每次冲突,每一场戏,甚
至每一句台词都围绕着双方文化的分歧来铺排,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了——可惜了梁家辉、朱旭和蒋雯丽那
出色的演技。
我没去过美国,但是也“恰好”知道在美国把孩子一个扔在家里是违法的,怎么这个许大同会疏忽如此,加上
他在听证会上的那些表现,真的“恰好”不像一个在美国奋斗了八年的成功人士,倒像一个街头打架动刀子的
愣头青。
好不容易熬到了结尾,倒是让我感动了一把,不过不是为情节,而是为了梁家辉的敬业精神。一把年纪的人
了,沿着排水管爬九层楼,虽然可能有钢丝吊着,也实在不容易(听说没用替身)。导演太想感动一把观众
了,却安排了另外一个“恰好”:恰好圣诞节这天,所有和刮痧案有关的人都没有回家HAPPY,而是选择忘我
地工作,到了深夜,终于给许家送来了对他们有利的裁决书。
说到这个裁决书,得来的也太容易了,不过是一老美去CHINATOWN亲身体验了一下什么叫刮痧,就把一切搞掂
了,连许大同老爸从国内寄过来的资料都没用上,实在太没创意了。
他们准备用来震撼人心的那句台词“因为他是中国人”也完全没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在这之前的交代中,许大
同之所以把刮痧的责任大包大揽,完全是因为要给老爸办绿卡,而不是真的出于爱。
郑晓龙在北京票房打了败仗,把原因归结为用错了拷贝,称,如果用英文拷贝效果会好得多。其实,票房不
好,是影片本身有问题,和拷贝关系并不太大。
想用刮痧来表现中美文化的冲突,实在并不合适,要是刮宫,还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