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埂到世界 这不过是一个地方,距离云南省会昆明有20分钟车程。这里说的“车”指的是那种三轮蹦蹦车,如果你从外地
来,不大可能自己开车来,因为这里是高原,但你又不大可能从昆明找到出租车来这里,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并
不愿意到这个地方来。三轮车就成了你的最好的选择,司机们也不会“宰”人,你需要付出的只是两元人民
币。
面朝滇池,春暖花开。
每年春天,这里都会聚集一些人,他们是教球的、踢球的,和写球的。
这里就是海埂,本来应该默默无闻,却因中国足球而蜚声全国的一个小地方。
30年前,这里还是滇池的一部分,滇池淤积了自己的泥土,才有了海埂。1980年10月,这里曾经有过一次200
平方米的油地灭火演训,但是10几年后,这里却成了最火的地方,成了中国足球的焦点场所之一,真的是应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老话了。
现在这里属于红塔俱乐部,是他们训练的一部分基地。
春天,搞足球的人们在这里进行集体训练,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春训”。
写球的记者们对这里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在春天能从这里找到中国大部分会踢球的人,并且还有一个号称是四
星级收费并不很贵的电信宾馆;恨的是海埂训练基地四周围起来的那些高高的铁栅栏,记者只能在外围观看,
多半他们站在一个低洼的凹进部分里,那里后来被称为“记者沟”。
球员们在这里春训,瘦了,昆明却“胖”了起来,因为球员要消费,要开房,记者们要跟踪,这都为昆明带来
了额外的收入,即使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现任主教练米卢,也经常喜欢“进城”到昆明最大的饭店里去打一打桌
球。
但是这些都不是焦点,焦点还是训练的成绩,这个才能真正吸引全国球迷的目光,牵动他们的思绪。
中国足协看上这一小块土地,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它能使训练的效果更加突出,米卢也说“如果队员们在氧气不
足的条件下训练,再到平原就会感觉体力更加充沛。”
跳远运动员比蒙在墨西哥高原创造出8.90米的世界记录,为高原的好处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但,当然,地球人
都知道,高原优势也是外在条件,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即使到月球上去也不能使我们的体质或者技术有
什么本质的变化。
曾经有过那个时候,国家队前主教练不知道为什么就迷上了长跑,他让自己的队员们每天在寂静的滇池边上跑
10000米。
对于个体运动的长跑运动员来说,在高原训练无疑是有好处的,即使对高原训练曾经提出过质疑的科研人员也
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可惜,这是足球运动。
1985年5月19日,北京,中国足球队一1比2败给了香港,比赛结束,助理教练戚务生曾经面向青天,说出了
“这就是足球”这种无可奈何的话,但是12年后,当他从助理走上主教练的位置后,他心里的那个足球还是那
个足球,抛开临场指挥的因素不说,他的万米跑训练方案当然也是中国足球12年踏步不前的原因之一。虽然我
们还有很多个12年,但是实在难以想象,12年过后,同样一个人,不但没有进步,甚至连错误的方式都没有改
变。
我一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各个俱乐部经营管理都是“自顾自”,却偏偏要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集中到一个地
方训练呢?并且是行政命令,也就是说不来不行。虽然近一两年,有一些俱乐部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显露出拒
绝去海埂的硬气,但却很少有人对这种方式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计划体制下遗留下的问题就是这么难以突破,制订政策的人,他们的时间都在用来做什么?值得怀疑。其实,
早有评论员说:随着足球职业化的深入,带有指令性的集中训练制度将日益失去意义,海埂基地这块中国体育
发展道路上的标志牌也越发地显露出“上着西服下穿布鞋”式的不合潮流。所以,几十条“军规”、狼狗把
门、足协与记者们交恶、一天一万米……这些都成了海埂春训中的著名典故,同时也已被尘封在海埂的历史记
忆中。
但是他的结论显得十分可笑:“球员们不再谈海埂色变,而是把春色融融的海埂当作赛前悉心备战的天堂。”
支持他的论据是,足协在海埂给了球员自由度,放弃了体能测试,领导上山与民同乐……
对这些现象,大家都看得见,但通过这些实在得不出“球员们不再谈海埂色变”的结论,球员我认识的不多,
但我所认识的经常去海埂采访的记者中至今谈海埂色变的可为数不少。
我不是在否认海埂基地对中国足球发展的作用,只是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情况有多变化的同时,政策必须
跟进调整,萧规曹随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绝对不应该成为因循守旧的借口。
海埂老了,从197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虽然近依滇池,远眺西山,被人夸作有山的气势,
水的韵律,也该到了被放弃的时候了。
该放弃的不是海埂那不错的12块草坪,不是那些建筑不错的别墅小楼,而是人头脑中落后的思维方式。
我很高兴看到足协在这方面进行的努力,今年的甲A集训时间比往年大大减少就是一个良好的信号。
现在,10强赛已经开战,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足球教练,拥有百年不遇的良好世纪,但愿这一代人能实现中
国足球20年的夙愿,圆了国人的世界杯之梦。
这一代球员依然都是从海埂走出来的,希望他们能够走向世界,并且不再回头。(王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