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远观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开始了对作者的景仰,书名叫《独腿单骑闯中国》,讲述了作者自己骑着自行车用六年时
间走遍全国的故事。
作者孟向东,,男,1968年生,包头人。10岁的时候,孟向东因为小儿麻痹被取去一条腿的膝盖骨。1994年4
月22日从包头出发,开始了他的自行车之旅。
这本书选自孟向东140万字的旅行日记,有些段落十分惊险——虽然作者写得并不精彩。书得整体结构是单线
的,日记嘛,就是流水帐的写法,并偶尔发表些议论。
书是有意义的,正如孟向东的旅行本身就有意义一样。旅行者有很多,本人就曾经见过几个旅行者,男的都是
长发,杂乱的胡须,面有菜色;女的面色倒都红润些。10几年前,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叫王德江的旅行者,据他
自己说曾经六次试图徒手攀登珠穆朗玛峰,最高一次到过7000米以上,说实话我是不大相信的,但看他信誓旦
旦的样子,也姑且信了吧……但是像孟向东这样的残疾人旅行者,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算我孤陋寡闻吧。
用旅行的方式去了解社会,张扬自我,是最容易达到目的的,因为敢于放弃安稳的生活去含辛茹苦旅行的人并
不多。事实上,孟向东也达到了目的,从书中看,走了不到三分之一路程后,他的所到之处就开始有人请他做
报告,传媒也开始宣传他的事迹了,这使他在后来的旅程中接受到了更多的捐款,也引起了各地残联和民政部
门的重视。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褒扬本书,说:“一个残疾人,因为不想过平庸的生活、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价值
观,在时常身无分文、类乎乞丐的情况下,骑着自行车,穿过沙漠、草地、冰峰、峡谷、海岛、森林,经历三
教九流、险恶江湖、人情冷暖,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人从未经历过的,他因自己的经历而
充实了自己的生命、阐释了人生辉煌而非虚无的意义,他的不歇追求本身,构成了他的生命、人生价值的本
质,他的人生因此显得何等的有价值、有意义、值得活啊。”
这些我说不出什么反对意见,但是对平庸的我来说,更倾向另外一种说法。当本报专栏作者,12岁的方舟看到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为了锻炼她的毅力而让她在寒冷的冬天手握冰块时,说:“神经啊,这么变态。”
我不能说孟向东的所谓和刘亦婷完全相同,但在不是道义上有非如此不可的情况下而采取“自杀”式(孟向东
的母亲就这么说)的行动,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确不大对劲。
事实上,如果孟向东书中所叙述的情况都是真实的话,他能够活到现在,不能不承认,这是个奇迹。
孟向东旅行的念头大约发生在1992年,一天,他在工厂上班,突然觉得无法忍受那种平庸的生活,抛下正在运
转的车床,转身冲出了工厂,跑到已经退休了的中学老师家,问:“老师,为什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人生,跟您
当年在课堂上所讲的人身反差如此之大?……您告诉我,人生是充满活力的,可是我现在的生活为什么如同死
水一潭?”
这些问题他的老师回答不了,于是他决定出走。
我根本不相信这个“故事”,因为他的话实在太不口语了。现在,我退一万步,相信他曾有过这些疑问,但我
可以讲一个故事来说些道理:作家阿城在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吃西瓜,他在院子里看书,不进去吃。他妈妈叫
他说:天这么热,快来吧。阿城回答:心静体自凉。
阿城有阿城的方式,孟向东有孟向东的方式,我无法说出高低,但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取舍。
我说过,孟向东的作为是有意义的,但是只对他个人有意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远观不要亵玩了吧。
(王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