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了。
一去不返。真是让人唏嘘,可是也无奈。什么样的好东西——技术也好,艺术也好,都有它自己的生老病死,唐诗宋词元曲如是,京剧相声小品亦如此。一种艺术形式从如日中天到抱残守缺,或消失殆尽,起决定作用的,大概只在于观众的喜新厌旧,衣食父母一旦厌烦,时事易也,几个遗老遗少再怎样花样翻新、革命不已,恐怕也无济于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手电筒都可以算成家用电器的时候,听广播就算是一种享受了。“青山绿水间,叼上一袋烟,抱着戏匣子,一听三两天。”除了大炼钢铁,每天很少别的工作,日子单纯,快乐也单纯。看电影就更不用说,八十年代初,我所在的小城引进一部外国片,早晨四点开演,买票时还挤得鬼哭狼嚎。所谓群闲毕至,少长云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如今呢?青山绿水比较难找了,电影院更盛况难再,一场电影一两百观众,甚至十个八个也是常事,可是演员片酬疯长——几十万几百万,那些制片人投资商,没全赔死也算稀奇。
电影式微,电视电影出现了。掏钱拍电影的伙计们,之所以咬牙坚持,等的大概就是这一天——拍完了,卖给电视台,万事大吉,观众爱看不爱看与自己无关,不用像拍电影的时候,提心吊胆唯恐卖不出几个拷贝。
但是电影工作者还是要吃饭,电影院还是要存在。观众少,但是短时间内还不至于完全跑光。可以预见的是,为了这些坚持不走的忠实观众,电影院会想尽办法的。以前的硬板座位,现在已经铺上了软垫。换成沙发,同时有人提供酒水饮料的日子,恐怕也为期不远了。当然,那个时候,票价就不是十块二十块能够打住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