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向是童书大国,哈利波特同学暂且不去说他,这地球人都知道了;而这两本书的作者,居住在纽卡斯尔这个城市的大卫.阿尔蒙德,现在则被视为最令人激动和最具创造力的童书作家之一(具体有关大卫.阿尔蒙德这个作家和这两部作品的介绍请参看链接里bruceyew的贴子)。
如同这冰冷的天气,《旷野迷踪》也讲述了一个冬天的故事,但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围绕在那些十三四岁孩子身边的死亡气氛,冰冷的山洞关于死亡的仪式。
故事的发生地石门是一个废弃的煤矿区(书中描写虽是类似乡村的小城,却不由得让人想到作家的居住地纽卡斯尔,和“把煤运到纽卡斯尔”的英国谚语),而通篇文字描写出的意境则如诗如画,让人浑然不觉煤矿区的污秽与粗俗。
十三岁的基特.华特森在奶奶去世后,全家搬到了石门小城的祖居与爷爷生活,基特的祖辈们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是矿工,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过去,有人因此乐观豁达,有人则不堪重负;
当刚转学的基特在校园里遇见粗野的同龄人约翰.艾斯库时,面对对方口口声声地说你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你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人,并邀请他进行死亡游戏时,不由自主的畏缩了;但和所有好奇的孩子一样,最终基特没有忍受住艾斯库的诱惑;他们同是有才华而又敏感的孩子,大约是这一点把他们从无数只知嘻笑玩闹的孩子们中区分出来;艾斯库有艺术天赋,基特写一手好故事,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生而联系着过去,联系着矿区地下黑暗的矿洞里的过去。
艾斯库的死亡游戏被学校发现,引起了大人们的极大恐慌,不羁的艾斯库被勒令退学,而基特则力图通过自己所写的一个远古故事:原始的小穴居人拉克,从饿熊口里解救自己尚处在哺乳期的小妹妹,并带着她穿越冰雪,战胜饥渴去寻找家人的艰辛过程,试图将朋友“带回来”,虚拟与现实在艾斯库离家出走躲匿的黑暗矿洞中合而为一,看上去糟糕之极的情形变成了三个孩子离家出走,迷失在矿洞复归而变得皆大欢喜,对于两个历经了生死的孩子来说,更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这一篇的文字着实比另一本《当天使堕落人间》(又名《史凯力》)漂亮得多,尽管《史凯力》的译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兼研究者,仍然觉得林静华的译笔比那一本漂亮得多,排比的句法,短句的简截明快;不过也说不定是原著文字本来就漂亮,因此就有点老虎吃天地想找本原著来看哩。“他们以为我们失踪了,他们错了;他们以为我们死了,他们也错了”,这样的句子无论如何都是好懂的吧?
《史凯力》起初并不喜欢,但看了《旷野迷踪》里漂亮的文字,很难免地对这个作家的如斯写法发生了兴趣,似真似幻对这样的文字来说永远只是俗语,但阿尔蒙德就擅长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营造这样的环境。
和《旷野迷踪》一样,主人公也是个敏感而颇具才华的少年,同样也是因为从居住环境的变动开始整个故事:麦克家新搬进了一栋巨大而破旧的房子,其中最吓人的是他的新家杂草重生的花园里那个随时可能倒塌的车库,收拾新家给麦克一家人带来的不是欣喜而是麻烦;因为刚搬进新家不久,麦克的妹妹小宝宝就提前来到了人世;而早产的小宝宝身体状况不佳,屡屡生病,这种种麻烦,不仅让家里的大人,同时也让麦克焦头烂额。
心烦意乱的麦克有一天走进了那个车库,结果在车库里发现一个在那里不知道消磨了多久的流浪汉,流浪汉奇怪的举止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不由自主地想去琢磨这个人的来历及帮助他。在新结识的邻居女孩,熟悉鸟类习性的米娜帮助下,两个孩子成功地将这个大个子男人从车库里搬了出来,怎么,这个大个子骨头还没有三两重?……
在他们为流浪汉史凯力安排的新居所里,麦克和米娜终于解开了他们的疑问,看见了从史凯力背后缓缓展开的巨大的翅膀,并随着史凯力的舞步跳起了舞……
麦克的妹妹小宝宝进了医院,并要进行可怕的心脏手术,父母和麦克只得强自镇定,其实心中忧愁不已。直到手术前一夜,守夜的麦克爸爸突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大个子男人走到病床前,抱起小宝宝跳起舞来,那男人背后的翅膀渐渐伸展,如梦如幻,而且小宝宝的背上也似乎展开一对小小的翅膀……,麦克爸爸终于安下了心,知道小宝宝再也不会有事,这个小小的天使终于从天上降临到自己的家中。PS:身边无论人、还是事,仍然乱做一团,我的文字也未必能表达出这两本书的贵重,但事实上,能写出来的感觉对我来说,还是很好,很舒服,甚至心也不会那乱。
第三本书:《八月的马科斯》(日:新野刚志著 杨洪鉴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因为这一系列的书号称是日本最新获奖推理,所以第一个念头就想到江户川乱步奖,这本《八月的马科斯》倒是99年的获奖作品,而这一系列里俺最喜欢的造假钞的《夺取》,居然不是!难怪,那写法的老辣,怎么看怎么都不象是颁给扶植新人的乱步奖,它拿的是面向娱乐作品的山本周五郎奖。另外提一句,后来俺去搜了哈日本的文学奖,还真是多哩。
最近给N多人在推荐这本《八月的马科斯》,尤其是给那些平时不大看推理的MM们,推荐理由如下:演艺圈内幕、时尚写法、人物有趣、语言幽默、不血腥、不恐怖,倒最后总要加一句,看,口袋本!无论你背多小的包包出门,都可以塞得进哦(~puke)。
第四本书:《云门舞集与我》(台湾:林怀民著 文汇出版社)
最早注意林怀民,在三毛的书里,她写到了林怀民的云门舞集,还写到在她回国后的偶遇里,她大叫着怀民扑上去,林怀民抱起她在巷子里转了一个圈;再然后是白先勇回忆他办《现代文学》的故事,怀念林怀民那时文字和个性上的轰轰烈烈,直燃烧到舞台上,跳出一个“云门舞集”来;再然后是哪一本台湾文学选里描写同性恋的《蝉》,事隔多年几乎记不清情节;再然后,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在上海红得可以。
文中依然可见那个写字的林怀民的简截与挣扎,“我这么多年来,只是为了和自己的无力感抗争”,“从三十年代出发的现代舞者,生怕别人轻视自己的艺术,动辄大主题、大哲学,有时节目说明长达两页”;而书中配图里剑拔弩张的身体造型,也夺不去这文字里的锋芒。第五本书:《我要我的“真情郎”》(澳: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著 中信出版社)
与《你今天心情不好吗》同一系列,不过动物照片没用多少,倒用了许多上个世纪早期典型的金发美女照片,那种化妆和造型还是俺高中时狂迷美国老电影时见过,看着还真让人怀念。至于书的内容,翻过就算。
倒是关于这一系列那本最出名的《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有段趣事要提。
话说那天出版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口气很冲:
“我就找你,你那本书的81页是什么意思?”
这么少文字的书还有错吗?编辑的手都哆嗦了。
“我想问问,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动物?”
“我想是只考拉,澳大利亚的。”
“中间那团花里胡哨的是什么?”
“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可能是鼻子。”
“那它的眼睛呢?”
“在它鼻子的右边,有一条黑线,是它的眼睫毛。”
“另一只呢。”
“在左边,应该是。”
“最靠近镜头那块,是它的屁股么?”
“不完全是,应该是身体,还有一小部分尾巴。”
“原来是这样啊?这张图我好几天都没整明白,原来是这样,谢谢你,谢谢你喔!”
据说这个电话让那个编辑快乐了好几天。
第六本书:《红楼梦本事大揭密: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关系》(民国:阚铎著 辽宁古籍出版社)
一整套书,收录许多红楼索隐派等等派别的旧籍,颇有一些是“反动文字”,先捡了这本来看,翻下去才发现这本尤以为甚。关于红楼梦是一本淫书的观点能“淫”到什么地步,不看这本书,尤其不看文中那些“闭目思之,哑然失笑”的联想,还真是想不出来!只不过前序后跋里攻击文字都攻击得狠了点,不仅有点胜之不武,而且感觉攻击得越猛,破绽越多,何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