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谁在网上装NB
张艺谋
张艺谋应该是今年最早走进聊天室里的名人,
虽然在他之前,新浪网的总经理王志东和董事
长姜丰年也曾有过类似举动,但是他们对自己
网站只是纯粹的商业炒作,和真正的名人上网
还是有所区别。
毋庸讳言,张艺谋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作家
们都会投其所好,放弃自己原来的写作计划,
专门为他写镜头感很强的小说,所以《红高粱》
后自然就出现了《白棉花》,二者差别其实不大,
只不过把作爱地点从高粱地里转移到了棉花垛上
而已。
就在张艺谋上网宣传的一周之后,媒体上忽然
传来消息,张艺谋将自己的两部影片《一个都
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都从戛纳电影节
上撤了回来,据说原因是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可
布说《一个都不能少》是替政府宣传的。顿时,
媒体上一片赞扬之声,记者们纷纷对张艺谋这
种对外国人毫不犹豫就说"不"的作法表示赞扬,
甚至认为这是维护了中国人的精神。
真是这样吗?其实"精神"谈不上,最多是个"面
子"问题,而且,是张导自己的面子而已,跟
"中国人"这么大的一个概念可沾不上边。
不信?请看4月18日张艺谋和网友的对话原文:
"清风:《一个都不能少》有希望在戛纳获奖吗?
张艺谋: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能在戛纳参加,因
为还需要时间,只有参加还可能谈得上获奖。"
张艺谋很清楚,在雅可布对自己不感冒的情况下,
即使参展,获奖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弄不好还
会和陈凯歌一样,抱个金闹钟回来,反倒有损名
声,所以索性摆出个高姿态,把影片撤了回来,
说不定一不留神还能当把民族英雄呢。事实上,
张艺谋上次把上海滩的帮会之争拍成农民打冤家
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铩羽而归。
说实话,《一个也不能少》和张艺谋原来的《秋
菊打官司》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虽然
魏敏芝的"倔"劲一点不比秋菊差,但是靠偶然性
才完成的结局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其恶心程度一
点也不亚于《离开雷锋的日子》到结尾时导演无
可奈何招来的那些志愿青年,恶心的不是青年志
愿者,而是导演们的黔驴技穷。
赵薇
据说,"小燕子"在网上最大的苦恼就是聊天室里
没人相信她真的是赵薇,显然,她不知道关于网
络生活的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而把自己真当人了。
电视剧《还珠格格》收视率再高也改变不了它的
弱智文学的本色,情节的不合情理倒也无伤大雅,
只是每次听到傻瓜主人公们大叫"我好感动啊"、
"太动人了" 或者"朕感到很欣慰"的时候,笔者
都忍不住捂上耳朵,可惜小侄子就和当年喜欢蔡
国庆一样喜欢"大眼睛,天天喝瓶矿泉水"的赵薇,
我无处可逃。
有一个网友这样评价《还珠格格》:假声假气的
造作,无病呻吟的嗲声嗲气,极端夸张的个性,
永不现实的虚拟环境,还珠格格却凭着毫无内涵
的流水帐、大呼小叫的胡闹又一次把数亿个平朴
的心灵抓到电视前,在一双双如痴如醉的眼神中,
还珠格格"成功"了。
我揣测,喜欢看这个的人多了很可能和我们的社
会外部环境压力过大有关,因为看弱智的东西毕
竟不用太动脑子,就当休息了吧。
话说回来,极高的收视率不但造就了一堆精神病
患者(某报报道,《还珠格格》播出期间,许多
青少年心理问题暴露出来,甚至有一女大学生问
心理医生:我没有小燕子长得好看,怎么办啊),
也造就了赵薇,使这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女孩一夜
成名。
于是,"小燕子"也就蹿到网络上和网上的一群"燕
子迷"展开了对话:
"网友大咪:皇后和容嬷嬷对你那么不好,她们那么
凶,不排戏的时候她们对你好吗?
赵薇:很好啊!大家都很互相关心的,不像戏里那
样敌视。
网友huaxin:你和苏有朋有没有谈恋爱?
赵薇:我没有跟他谈恋爱。
网友eric130:hi,你最不喜欢影迷的哪些行为?
赵薇:蓄意地做一些于人于已都不太好的事情吧,
我希望影迷都是我的好朋友。
网友slg_dami:在你出名以后,你会自己单独上
街,或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赵薇:会的。我尽量让我自己向以前一样将没有任
何改变,我觉得那样子比较舒服。
网友jine_99:小燕子!成名是不是很累,很无奈?
赵薇:累倒不累,有些无奈吧。不过,你们放心,
我现在依然活得很健康。
网友fujia:你有可能和张艺谋合作吗?
赵薇:看他愿不愿意了,我是很想,但不会强求。
网友齐格:燕子你认为自己漂亮吗?比朱茵姐姐如何?
赵薇:我不认为自己很漂亮,这不是我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
够了,正如有网友问王朔:"谈谈你对《还珠格格》和赵
薇的看法吧。"
王朔回答:"那都是傻冒。"
六作家
六作家是王蒙、张承志、刘震云、张洁、张抗抗、毕
淑敏,他们联合起诉北京世纪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属
的"北京在线",因为"北京在线"没有经过他们的授权
就将他们的作品放到了自己的网站里。
作家们的作法实在让人有点恶心,看来他们写作的目
的已经不是为了愉悦读者,而纯粹是为了赚点可怜的
钞票了,这正是所谓的"即要当XX,又要立XX",之所
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作家都是"专业的",即国家因
为他们是作家,已经用纳税人的钱支付了他们的花消。
当然,作家的作品确实应该得到保护,法律没有相关
条文也不能作为侵犯作家权利的借口,这道理很简单,
作家写点东西也不容易,尤其是,有的作家一辈子也
没写过几篇能流传的作品,如果都像这样不给作家付
钱就传播的话,让我们的作家喝西北风去?
所以,笔者认为,"北京在线"的作法是不对的。
但是,这六位作家大部分都在或曾经在传统媒体工作
过,那么,能不能翻过来想一想呢?
现在,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他们
中的一些人出没于各大BBS,个人网站,见到网虫们的
文章便COPY下来,也不和作者打声招呼便发表在自己的
报刊上。
网虫们是如何对待传统媒体的呢?迄今为止,还没有听
说哪个网虫去告传统媒体。
是不是应该拥有一各宽容点的心呢?在这一点上,我欣
赏王朔的做法,他说:"只要有人看就行。"
作家的作品如果没人看,才是更应该感到悲哀的事,从
这一点上说,六作家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了这个打官
司,虽然正确,但是真没面子,简直像斤斤计较的小人,
看上去很傻。 吴小莉 应该说,吴小莉的出名不完全是因为她主持的新闻
节目,更主要的因为在记者招待会上被总理点名提
问,道理不难明白,有很多知道吴小莉的人甚至没
看过她的节目。
出名后的吴小莉自己本身成了采访对象,无论走到
哪里,身边都有成群结队的记者,盼望着能得到她
规定的15分钟采访时间。
这样一个既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又是新闻人物的人,
如果不上网耍耍,简直是暴殄天物,于是她就来到
了网上。
吴小莉是在今年3月25日走进一家网络聊天室的,
与网友"见面"的主要原因是她的栏目"小莉看时世"
准备做一个互联网在中国的专辑,而在此之前她刚
刚访问了信息产业部吴部长,对关于中国互联网发
展问题进行了专访。
据说,吴小莉亲身感受到了网友的热情,互联网的
魅力,并把活动录像编入她的节目,这是一件好事,
毕竟她的节目拥有很高的收视率,这种节目对宣传
网络生活大有裨益。
此女在网上,许多话还算实话实说了的,但一想起
其出名的背景,心中不禁一阵子战栗,什么话俺都
不敢乱说了。 卡斯帕罗夫 不管面对"深蓝"还是"更深的蓝", 卡斯帕罗夫显露出
了他的天才的一面,无论是输是赢,卡斯帕罗夫依然还
是公认的棋坛第一人,是古往今来国际象棋好手里最好
的一手。
今天,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来到了互联网上,
但是他可不是来聊天的,他没有一般名人那么无聊。
卡斯帕罗夫来到互联网上,是因为他觉得对付无论叫着
多深的蓝的计算机已经无法证明什么了,这一次,他要
以自己的力量来对抗全世界。
这是一场对抗赛,一方是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由数万
棋迷组成的世界联队。这场号称"卡斯帕罗夫对战世界"
的网上锦标赛,允许任何棋迷通过互联网参加"世界联队"。
根据比赛规则,当卡斯帕罗夫移动棋子以后,世界联队
必须在24小时内通过投票决定自己的走法;然后,卡斯
帕罗夫再在随后的24小时内做出反应,如此反复,直到
最终决出输赢。
开始的时候,卡斯帕罗夫走出了第一步:在一个巨大的
棋盘上,将国王的卒子前进两格到E4的位置。而在随后
24小时内,遍布世界的棋迷投票200万次,有41%的投票
要求把皇后前的卒子移到C-5的位置,最终,世界联队以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采取了这种防御措施。卡斯帕罗夫也
亲自到华盛顿观看了世界联队在400平方英尺的棋盘上郑
重地走出这步棋,但是,卡斯帕罗夫拒绝当众做出反应,
留给了人们一个悬念。
卡斯帕罗夫本人在走出了兵行E-4的开局之后,便从纽约
飞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在那儿,由四位年轻的国际象棋
专家指导下的挑战者们采用了"西西里防御"作为应手,即
兵行C-5。全球联队的第一步下法得到了41%投票表决者
们的支持。卡斯帕罗夫拒绝马上走出第二步,据他的发言
人称,这位世界冠军需要24小时的思考时间。
这场对抗还在继续着,谁输谁赢都很正常,但是,无论是
谁,想以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世界,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天才也一样。
目前,名人上网已经成为热潮,笔者见过的就还有吴奇隆、
徐济成、马元安、汪大昭、王朔、陈村、孟京辉等等,各
有各的高招,至于究竟给网络和名人能造成什么影响,咱
们走着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