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论官

  很多人向我抱怨他们烦透了,媒体太多,版面又太厚,每天都处在信息焦虑之中。我在读报时倒有一个不
足与外人道的乐趣,那就是随便翻翻重要新闻之后,找一些没有逻辑的新闻细读一下,分析分析写作者混乱的
思维背景和话语背景,这件有趣的工作令我百做不厌。
  今天就看到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写作者显然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记者,对于大贪官胡长清案采
访得非常扎实精彩到位,很多细节能让人读得趣味盎然。但是,不幸的是他那夹叙夹议的文风,他一发议论,
这篇稿子就像掺了砂子,硌得人牙疼。这篇新闻的大致意思是,这位大贪官胡长清在江西是有名的“孝婿”,
如果不是被揪出来,胡长清朴实厚道的老乡们根本看不出来他这样“坏”,因为胡长清总是回家做戏,常年对
年近90岁的岳父孙竹佰大尽孝道,致使不知内情的孙竹佰老人在看完关于处决胡长清的新闻之后气得魂归西
天。
  这篇新闻的逻辑很有趣。它包含两个假设,第一,所有的贪官都应该是头顶生疮脚下流脓毫无人性坏透顶
的东西;第二,所有的贪官都应该有贪官相,贪官不应该长得像清官一样。
  贪官我们都恨,不过,一个人是不是贪官跟他是不是孝子其实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用孝顺掩盖贪
污的罪恶”是一个虚假的逻辑,这个逻辑应该来源于写模范稿和典型稿的惯性。通常,一个模范稿或典型稿的
写作模型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事业上很优秀,那么他就什么都优秀,采访者要把他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鸡毛蒜皮
都搜集起来,组成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一个罪犯的写作模型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犯了罪,那么他的一切道
德都应该是欠缺的。但是胡长清的采访结果让人犯了难,他的口碑很好耶。怎么办?假的,装的。于是囫囵抹
圆了逻辑。
  在我看来,这桩新闻的真实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中国的老百姓除了以貌论官以外,没有办法通过其他途径
考官论官。人们对一个官员的日常评价只能是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像胡长清这样的例子中国不缺。哪一个贪
官在被抓以前不是慈善尊长,一旦出事,那就万般皆休了。一个贪官之所以会受到过份的谴责,只因为他是老
百姓在不够透明的体制下对所有没有暴露的贪官的出气筒。
  理论家说,新闻最好不要道德判断,但是我们的记者总是习惯于道德判断。没办法,我们从小接受的话语
习惯与现在身处的话语环境鼓励我们去做道德家,否则,新闻就不好写了。


今天,共同想念一只鸦
男性文明与避孕套
巩俐上北大的三个有利于
Previous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国色天香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