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营造的情境
/大家乐
加拿大批评家汤姆·费恩博士在他的《学习》
一书中提出了"精心营造的情境(SENSE)"这
样一个概念,什么是"精心营造的情境"呢?他
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由作者制造出来的
而不是由人物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必然的那一部
分表现。
巴尔扎克常常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感动得流泪,
托尔斯泰对朋友说:瞧,这个顽皮的家伙,他
不听话,自己干出了那种事。
托尔斯泰指的是自己小说里的人物按照自身个
性去发展,而抛弃了造物主(作者)的意愿。
而所谓精心营造的情境酒不是这样,对比汤姆
·费恩的说法,我们就可以在许多作品中发现
这种精心营造的情境,比如金庸的小说。
金庸的小说是好看的,但是不可否认,为了让
他头脑中的情节继续下去,金庸制造了许多"精
心营造的情境",情节的生编硬造和人物性格的
扭曲可以说是金庸小说的两大特色--今天我们
讨论的不是金庸的小说,就不一一举例了。
还有一种情况看起来像是汤姆·费恩博士所说
的那种情境,但是不然,比如莎士比亚的《哈
姆雷特》中最著名的那段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开头的独白。
按照人的习惯,是不可能一个人站在什么地方
喃喃自语那么长时间的,除非他是精神病,但
是戏剧里可以,这种独白在古希腊的那种严格
遵守三一律的戏剧中就可以看到,当然有的时
候是用唱诗班的嘴来表达。
因为哈姆雷特的独白表达的是主人公的情绪,
是他内心的焦灼与不安,所以这种情节的发展
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的,因此不能列入
汤姆·费恩博士所说的"精心营造的情境"里面。
这样以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衡
量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好与坏,只要看在这作
品中"精心营造的情境"的多与寡就可以了,但
是,有一些情况让人很难分辨作者描述的东西
到底是不是"精心营造的情境",其中让人最感
到为难的是散文作品--比如余秋雨教授的散文。
余秋雨教授的散文在煽情方面是当代作家里无
人能及的,他和早些时候的杨朔不同,杨朔的
作品几乎都是"精心营造的情境",所以被智商
超过50的所有人(比如李寻欢)嗤之以鼻,但
是余秋雨教授的散文里"精心营造的情境"只占
30%左右,这样,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如何分辨什么是精心营造的情境呢?其实非常
简单,我们举一个青年作家的作品为例,该青
年作家在一篇散文中写到"月光照到了我的骨头"。
一般说来,月光能照到人的骨头只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这人伤的不轻,骨头已经从肉里绽了出
来,时间还得恰好在晚上(伤得这么重为什么
不去医院?)这样,作者所描述得情境才有可
能实现,而这种情况发生得几率很小,当然也
有可能作者是个负心人,夜半和情人幽会时被
情人的牙齿咬出了骨头,但是这种情况下人的
第一反映是流血,第二反映是痛苦地嚎叫,根
本不会注意月光什么的了。所以,在一般情况
下,"月光照到了我的骨头"就是汤姆·费恩博
士所说的"精心营造的情境"。
但是如果这一组意象指的是作者当时的心情,
则上面的结论通通可以推翻。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什么时候人会产生类似的
心情呢,一定是在夜的山坡上,一对情人在窃
窃私语,月亮升起来了,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
种莫名的冲动--(此处删去八百六十肆字)--
于是,他愉快地感觉到:月光照到了我的骨头。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心营造的情境"
也是很常见的,比如一个男生为了引起他所喜
欢的女生的注意,特意在图书馆门前制造见面
的机会等等。
再比如,几十个诗人在一次会议中不经意地相
遇,并引起了一场规模比较大的论战,事后,
许多传统媒体纷纷报道,甚至网络上也有反响,
所以,诗人们决定找个时间、找个舒服一点的
地方,再辩论一次,以期引起更广泛的注意。
这第二次辩论,就是生活中的"精心营造的情境"。
综上所述,汤姆·费恩博士所谓的"精心营造的
情境",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一本正经地
扯JB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