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马勒,几次提笔,几次又放下,因为他太博大,他也太
复杂,他也太矛盾,就象我现在的心情。 如果你还年轻,又喜欢古典音乐,那么去听听马勒的作品,
也许感觉会跟我一样“过瘾”,为什么呢?首先说说作品长度,
在这个方面可与其争锋的恐怕只有瓦格纳的乐剧和那个朴实的
老光棍布鲁克纳的冗长的交响曲,虽说也都是不朽之作,但前者
过于政治化以至后来充当了纳粹的宣传工具,后者却过于严谨缺
乏趣味。除了第一和第四交响曲较短(也将近一个小时)外,马
勒的其它交响曲都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如果稍加留意听进去
以后,你就会一点都不觉得它长,这主要是因为乐曲中动人的民
间音乐曲风、可以吟唱的旋律(其主要来自马氏自己的声乐套曲)
、以及动态的极大反差和不谐和音的运用(这为以后的斯特拉文
斯基等人开了先河),总之,听马勒是很“刺激”的古典音乐之
旅,途中风光不断,奇遇不绝,到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走过了一段
很长的路。 第一交响曲中那“大自然之声”里的黎明日出前的寂静,刚
开始听时我还以为磁带出了问题,等到长时间后阳光下的万物翻
腾,使每个听者都能得到极大的心灵满足,中间那个欢快的舞曲
乐章,以及最后铜管喇叭口朝天齐奏的狂喜,恐怕只有贝多芬第
七的末乐章才能带给听者同样的感觉。 从第二交响曲开始,马勒开始运用声乐元素,将人声这种世
界上最优美的乐器融入了其庞大的乐队编制,是对贝九创立的形
式的进一步演绎和拓展,获得了同样的成功。此曲中的那个反讽
乐章,其旋律的流动和音色的变化,恐怕只有柴科夫斯基的曼弗
雷德交响曲里的仙女在瀑布中呈现的乐章能够超越。第三交响曲
中的管乐,第四里的曼陀铃琴声,都充分体现了马勒的求变创新
精神。 从第五开始,回到了纯器乐的形式上,从那个无任何配器的
沉重的管乐曲调开始,向听者展开了一个纷繁的世界,夹杂着人
世间几乎所有的情感。六七是它的进一步延续,其中的感受可以
另外来个长篇大论。在此就不必多说了。 第八号称“千人”交响曲,演出阵容庞大,乐曲很长,可以
说是古典音乐中的巨无霸。由于需要特殊的剧院,所以现在很少
公开演出,但可以在家里听录音。马勒为此曲耗费了很大的心血。
但对于德语不过关的我来说,仿佛在听一部没有舞台、化妆和剧
情的歌剧。 第九交响曲又是一个纯器乐的作品,其中的旋律宁静平和又
不失优美,仿佛作者在平静地微笑着与世界告别。有人听出了尸
横遍野的感觉,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大地之歌”是根据李白、王维等的诗篇的德文译作谱写的
交响声乐套曲,在绵长的歌声里夹杂着零星优美的器乐片断,忒
深沉,也许几十年后再听我会迷上它的。 马勒还有很多声乐套曲,其实它们不过是交响曲的准备,其
精华都已融入他的交响曲中。 说老实话,我还是喜欢他的器乐作品,哪怕是声乐作品里的
管弦乐片断。正因为如此在当年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化三百元咬
牙买下了邓什泰特指挥的六七八合集。因为六七的磁带一直找不
到。:-( 马勒作为指挥的声望在生前是高于作曲的,但是他自己明白
这一切指挥行为是为了作曲这个目的。作为一位当时最杰出的指
挥,他知道什么乐曲能够抓住听众,所以在繁忙的指挥生涯中的
短暂假期他将这些心得写进了本人的交响曲里,并自信这些作品
的价值终将为世人所公认,果然,半个世纪以后,各大乐团争相
把它们放进自己的保留曲目名单里。作为指挥家的马勒已逐渐被
淡忘,而作曲家马勒却将长久不朽下去。也许受此影响,瓦尔特、
伯恩斯坦、库贝利克等擅长于演绎马勒作品的指挥家都有自己的
作品,我不太喜欢听卡拉扬等人指挥的马勒。 马勒本人是一大堆夭折孩子中的幸存者,他自己的一个孩子
也过早夭折,因而许多评论家强调其悲观的人生态度,其实换一
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如此,马勒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我在他的
乐曲中处处都能看到阳光。 19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