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网下一盘棋 文/王小山 我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认识王佩的,他看了我的帖子《天下
网虫排座次》后给我来了个EMAIL,我们就成了朋友。王佩有着一颗硕
大的脑袋,里面充满了希奇古怪的主意。一次酒足饭饱,他说:咱们
是不是得做点事?我说,做吧。另一个网友林雷问:做什么好呢? 我们能做什么?无非是做个个人网站,把自己那些满篇病句、着三不
着两的帖子放上去,这就是我们黑板报网站(www.heibanbao.com)的
由来。 在这之前半年,纳纳等网友弄了个泡网俱乐部(paowang.com),我做
其中“江湖——剑”BBS的斑竹。目前,这两个站是我每次拨号上网必
去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一些比较有自己想法的人——虽然每个人的想
法未必相同,但总的说来,还算能够和睦相处。 99年之前,在我眼里,“网虫无非是网虫”——诗人侯马也这么说——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虫中的一些人变成了“作家”,而一些原
来不是网虫的作家学者诗人们也变成了网虫。后来我明白,网上网下
的融合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最早是出版人周女士邀请五朝臣子和李寻欢编撰《网络文学丛书》,
洋洋4卷,虽然水平参差了一些,但总算把网上一些朋友的东西“见光”
了。而后更多的网虫作品遭到了出版的待遇,比如刘峥的《桃花部落》、
安妮宝贝的《告别微安》,还有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
情》,自然,包括台湾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这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有褒有贬,但总算是个开头吧。 而作家上网,除了先前王佩给王朔做了主页外,我知道的是从诗人橡
子、张海峰、桑克,音乐人、小说家洛兵等人开始的,而王朔,还有
张辛辛等人并不是真正泡在网上,当时只是把作品“扔”到了网上而
已。 区分真正的作家网虫和只是作品上网的作家标志之一是看他们在和网
友交往的时候使用什么名字,比如洛兵更喜欢别人叫他“心有些乱”,
张海峰在和大家一起的时候多半是自称“陶弟”的,橡子也会纠正别
人,他的名字应该叫“那么蓝”。王朔虽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
他的主要身份依然是作家,算不得网虫;制造了《切·格瓦拉》的张
广天和黄纪苏加盟了黑板报网站,但人们对他们的尊重依然是他们音
乐人和剧作家的身份而已。 网虫和非网虫的这种融合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交流之美,的确,只有
这种交流才真正体现了网络的自由精神。可笑一些所谓的“知本家”
烧掉大批的钞票炒作什么“电子商务”,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电子商
务的成功之时,也就是网络精神的消亡之日。我诅咒这种“商务”。
自然,我知道,很多“知本家”只不过是将这种商务当成充实自己钱
包的手段而已。 网虫们也通过网上交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李寻欢被拉去写20集劳什
子电视剧,而球迷网虫漓江烟雨和韦一笑也跑去弄体育报纸,喜欢对
IT说三道四的猛小蛇被聘为“硅谷动力”的什么“分析家”……这些
对网虫本人当然是好事,但是人走茶不热,网上没以前那么热闹了,
真让人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