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出发前,专门打国际长途回去叮嘱她不要忘了买余秋雨
的《霜冷长河》带的过来。后来书拿到了,但是看的时候一直在耐
着性子,朋友问我觉得怎么样,想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的古训,就学着崔健说了一句“凑和”。 书名叫霜冷长河,但是看来看去没有看出与内容有太多联系。
内容很杂,写了人,写了物,写了社会、文化现象,也谈了一些
书。这是一本和《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完全不一样的书,
特别是书里的第二、第三两部分,写了友情、嫉妒、名誉、谣言、
善良和年龄等问题,这个不算什么,但是后面的一些文章标题很
吓人,比如绑匪的纸条、乱世流浪女、心中的恶狼、氢弹的部件
等等,给我留下的印象与曾经为之动容的那篇遥远的绝响风马牛
不相及。不是说写这些东西一定不行,但是要写,而且出书,就
应该写好,不幸的是余秋雨先生没有写好。 说他没有写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第二就是思想。文
字出于表象,思想则在更深的层次,所以我先谈文字。
我上大学一年级时余先生很红,当时在我们学校基本上人手
一本文化苦旅,没有看过他的文章的男同学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为了壮门面我也买了一本乱看了一气,看过之后觉得他的文字水
平水平最多在李健吾的档次,远远没有达到大家所说的散文大师
的程度。这一次问题更加厉害,比如这几句:“街市和寺庙里拥
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
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写成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他缺
乏基本的语感。我一直认为余秋雨的文字缺乏表现力,这一次或
许是因为题材的缘故,落笔生涩,干巴巴的象冷窝头,咬下去一
嘴干硬的粉末。平心而论,前面的几篇写人的文章还不错,但是
我认为更多的是人物的事迹在感动我,有这样的素材,余先生应
该能写出更好的作品。除了文字的欠生动欠考究之外,余先生经
营篇章结构的能力也相当业余,写王元化夫人的一篇就是典型,
冗长拖沓,通篇一个调子,没有层次,我怀疑余先生跳交谊舞可
能会经常踩女士的脚,因为他的文章节奏感很差。 再谈谈思想。余先生把书名取为霜冷长河,是取意于罗素以
河流对人生所作的概括,要“以霜冷长河这个图景为背景,来谈
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的中年人生”。这个想法很好,
但是余先生没有作到。按照罗素的说法,中年的河流应该宽广深
沉,比青年的恣肆汹涌多几分沉潜睿智的底蕴,多一些宽容大度
的胸襟。余先生的文章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社会上的坏现象,比
如嫉妒之恶、友谊的破碎、好人难作等等,给我的一个感觉是文
章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关注过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理性地发牢骚,
出一口恶气的同时发表一些评论来分析这些现象。书中写了一些
坏事,批评作得很多,但是分析没有力度,方式和立场都很简单,
好坏善恶泾渭分明,给我的感觉是在挣扎纠缠之余的发泄,这些
与书的主旨不符。序言里说:“看不到霜冷长河的雄伟气质,我
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气质,即便走向了精致,也会琐
碎和疲塌。”这些句子就象一些可怕的谶语,说的就是这本书的
低下境界,更何况余先生的东西还远远没有达到精致。当然,这
种评论也不是作不得,问题在于文章的水平不高,没有拿出独到
而且深刻的见解,基本上落了俗套。 与以往一样,余先生喜欢用排比句,用各种比喻,一句话可
以说清楚的意思一定要用十几句话来反复说。但是这样写也可以
理解,这些修辞工具的目的在于煽情,余先生的煽情我是很熟悉
的,比如遥远的绝响里有一句:“这铁,打得好啊”,但是这里
扯不到竹林七贤,煽情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中年的理性不够了,
还要青年的感性来帮忙,只是弄在一起不伦不类,象未过青春期
的少年在乱发感慨;但是这样字数多一些,稿费上是很合算的,
毕竟创造思想比堆砌词汇难度要大很多。
书的末尾有一个跋,和这本书也没有太多关系,主要在写余
先生的夫人马兰,说她相夫敬业,另外还谈到了他为了防范盗版
所作的种种努力,而且还一再强调他们两个都不会挣钱,写得确
实很好,比那些谈社会现象的文章要有血有肉,丰满充实得多。
看得出余先生这两年生活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字里行间烟
火气浓郁,不象已经形成了一种符号的余秋雨。在当代写非小说
作品的作者中,我比较喜欢的是王小波和几年前的余秋雨。喜欢
王小波的道理很简单,这个人有思想,想象力丰富,很聪明。喜
欢余秋雨的道理也很简单,他写的文化苦旅很不错,把自己放进
了一个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与壮丽河山组成的宏伟构架中,境
界很高,所以我们看见了一个走在风景与历史中的余秋雨。 古希腊的哲人说:“我为满天的星光写作。”头顶的星光对
有限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无限和永恒。几年前的余先生在写作时,
我想,在面对的是坦荡高洁的文人良心。现在的余先生已经走下
了巨人们的肩膀,曾被高山流水与浩瀚古籍文饰的思想、文字的
贫乏开始无法逃避逼视。刚才说过,开头几篇写人的文章不错,
此时遮蔽苍白的已是人物的光彩。从本质上讲,学院派的余秋雨
无非一个书生,生活环境的狭窄已经注定了其思维广度、深度和
观察视角、阅历的狭窄界域,几本书过后,我看见的是一个书包
掉尽黔驴技穷的余秋雨,面临这种境地无非造成三种结果:说不
出话、说废话,说不出话还要说废话。余先生属于最后一种,这
就是书里那些谈谣言、谈诽谤之类的空洞文章,里面连人物都没
有,所以苍白就是苍白。余先生善以丰富的诗意解释历史,但诗
意不是生活的对手,余先生这次不浪漫了,没有历史、古书、风
景和诗意,余先生展现的是不可救药的枯竭。 另外,我不反对写书的人反对盗版,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
让自己的书有人看,因此要想办法把书写好,否则盗版都没人干,
岂不是更加寂寞。从长远来看,正版书与盗版书都不能物理地存
在,但是思想可以留给后人,即便不可以永远,但加入过人类思
辩的洪流就是让人宽慰的好事,即便不能,感受自然的伟岸、传
袭前人思想的薪火也很不错,我以为这已是人之为人的极乐之一。
余先生本来可以作得更好,但是这一次很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