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三步
文/王小山
大约16年前,我还在读中学,看到莫言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本小说只喜欢传
染,不喜欢指教。
当时的感觉是:这个人真是条汉子,敢这么说话的,在那个年代还真不多。甚至为了这句话我又把《红高粱》
多读了N遍,多感受了N把悲惨生活下的浪漫气息。
那个时候的莫言是个愤青,虽然他《红高粱》系列的后几篇(《狗道》等)差了不少,但是仍不耽误我对他的
喜爱。有机会看到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后,我简直对这个人着了迷——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良好的感觉呢,
对色彩、对声音等一切,他的感受都是如此之独特。
那个时候的愤青莫言是一个好作家。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我搞不清楚,大约是从《红高粱》被张艺谋换了金熊奖之后吧。那以后莫言的小
说《十三步》、《天堂蒜薹之歌》等再没有给我更多的感觉,《丰乳肥臀》稍好,但也不复是《红高粱》了。
最恶心的是一篇《白棉花》,是为了配合张艺谋的拍摄计划而写的,很注重画面感,和《红高粱》里青纱帐里
做爱相对应,竟然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仓库得棉花垛里大做其爱的镜头,也不怕飞扬的棉絮堵塞了
什么,让人恶心了半天。
其实,恶心的不是做爱,恶心的是一个我很喜欢的小说家竟然会放弃自己的特色,专门为写而写,专门配合导
演的特点去写。现在,张艺谋又从莫言的《师傅越来越幽默》里取材制造了电影《幸福时光》,于是,莫言
说:小说家不应该跟在导演屁股后边转,他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应该是导演来找小说家,不应
该是小说家去迎合导演。
我不知道这话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当你处心积虑想让导演拍摄你的小说的时候,未必成功,当你踏踏实实吧东
西写好的时候,导演自然会来找你——还是围着导演转嘛。
最近,日本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经在获奖演说中提到过莫言的大江健三郎要来访问,莫言说:如果受
到邀请,我将回避与大江健三郎见面,因为我不是他的“对手”。
见不见面是莫言自己的事,但是这话通过新闻传出来,怎么听怎么别扭。我想:莫言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作家
了,他完成了第二步,变成了作家兼明星。
莫言第一步是个作家,第二步是明星,第三步呢?
他曾经受某网站邀请担任了一次网络文学大奖赛的评委,一些痴迷于“网络文学”的网虫对此愤愤不平,说:
既不上网又不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如何能有资格当网上文学的评委?
虽然只是为数不多的网虫有这种想法,但是已经足够让莫言郁闷的了,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愤青本色——
虽然他的女儿已经到了参加高考的年龄——他写下了〈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一文,来发泄他积攒
了多年尚未得到排泄渠道的那些东西。
他对网络文学这样评价:网上的文学比网下的文学更加随意、更加大胆,换言之,就是更加可以胡说八道。一
个能在纸上写作的人,只要不吝惜电话费和网络费,完全可以在网上写作。
我对他这个说法非常同意,网络文学本来也不是什么东西,但是接下来,莫言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上网经历,得
出了“上网比上床还要简单”的结论后说:“今后,我也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也是个网络写作者,我已经取
得了给网络文学当评委的资格了。”
其实,莫言完全有资格担任国内任何文学比赛评委的资格——文学需要比赛吗——问题是,一个这么大岁数的
人了,怎么会对几个网虫的话如此地耿耿于怀,莫非一个人的神经竟然能脆弱到这种地步?
莫言上网时间很短,他可能还不知道上网的人很多(CNNIC的数字是1690万),有些人上网是为了工作,有些
人上网是为了快速和远方的亲友取得联系,有些人上网是为了浏览信息,并不是所有人都把“文学”看得像莫
言那么重的,只是部分人会变得如莫言所说的“胆大包天”并“胡说八道”。
莫言又说:“短短的上网经验使我体会到,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马上就变得胆大包天。我之所以
答应在网上开专栏,就是要借助网络厚颜无耻地吹捧自己,就是要借助网络胆大包天地批评别人。当然我也知
道,下了网后,这些吹捧和批评就会像屁一样消散——连屁都不如。”
上边我已经证明了,不是所有上网的人都会变得厚颜无耻,而莫言自己在文章中承认自己将要“厚颜无耻地吹
捧自己”,所以,他完成了他的第三步——从作家兼明星变成了一个作家兼明星兼厚颜无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