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回溯到1963年的8月,还是一个摇滚青年的鲍勃迪伦,和工会领袖沃特鲁瑟、
舞台明星约瑟芬贝克尔等人,夹杂在一支由老左派、新左派、工会活动家、黑人民
族主义者,以及自由派社会改良主义者组成的远征队伍里,向首都华盛顿进发。
“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被称作男人?”在民权运动急先锋嘈杂的呐喊声里,
人们听到鲍勃•迪伦茫然的追问。 这是一个对个人自我解放与实现的诉求被无限渲染的年代,这是一个群体身份要求
认同与表达的冲动空前强烈的年代,林林总总的价值与理想就象特洛伊木马里的伏
兵一般跃入人们的视野,激进的人们激情四溢的呼声,是和谐统一的和声与的共鸣,
还是貌合神离的各自表述?马丁路德金面前万头攒动的人群,又都有着什么样的梦
呢?当这场伟大进军随着岁月流逝正在被日渐神化,两卷本的的《报道民权:1941
-1973的美国新闻》(以下简称《报道》)以美国记者第一手的真实记录提醒着历
史的真实,混乱的群众运动、随意来去的乌合之众、不了了之的种种计划、大行其
道的的激进主义以及秩序与共识的匮乏,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在这个轰轰烈烈的时
代里,振臂高呼的人们并非如我们每每津津乐道地那样万众一心。 就像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中所说,黑人在六十年代的自觉不但激发了以黑人
为中心的写作,同样激发了女性甚至同性恋写作,在民权运动的屋顶之下,并不统
一的主张之间的拥抱同样在事后显得操之过急,以至当年缺乏定义的理想为如今正
愈演愈烈的“肯定行动”(注1)论战埋下了祸根。缺乏定义的角色活跃在一个共
同的开放舞台上,在自由、正义和理想的呼声遮盖下,我们从《报道》中看到,运
动中的分歧曾经被史家过分地忽略,抑或宽容。在这场运动里,白人为黑人的就业
平等与物质上的福祉大声疾呼,而真正让黑人痛心疾首的,则是人格的尊严。书中
收录了大量关于对南方黑人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道,比如一个老黑人在登记投票时
被白人政府官员射杀,而凶手无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非如此触目惊心,恐
怕也难以理解民权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的《投票权法案》
对黑人的意义。 《报道》一书以编年为序,收录了188篇文章,其来源覆盖极广,包括了大量当时
十分活跃的黑人刊物。在民权运动中,记者并非静态的观察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新闻界构成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一支强大的推动力量。比如马丁路德金
的成功就与他在制造公众效应上的出众才能殊不可分,他以他的年轻与雄辩迅速捕
捉了全国媒体的视线,正是报章的青睐有加始致其日后席卷全美的巨大影响力。后
人制史,依靠的哦事后结果观察结果,有所见地,难免与时俱进的主观诠释,或是
无意的事后梳理,或是为我所用的逻辑整合。《报道》一书的可贵,就在于文章作
者都直接置身运动的漩涡,他们对历史的全景难以尽揽,对运动的结果、价值变迁
的走向都难以把握,记述的是其躬尝亲受的时事境遇,未经记忆的修饰抑或篡改,
历史的真实于是得到了极好的保留,尽管零星散碎,却象涓滴汇流,让读者在近半
个世纪之后得以重新涉足这条远去的河流。 密歇根大学涉嫌不正当优惠黑人一案即将开庭,种族公正再次成为今日美国的热点,
尽管冲突与困惑终于找到了平和的辩论所,抉择与宣判却迫在眉睫,何去何从,历
史往往是最好的预言家,从《报道》的文本里,我们能不能读取谶语呢?有趣的是,
我从书中看到,巴里高德沃特是1964年反对肯尼迪总统禁止种族隔离法案的领袖,
同样是这位巴里高德沃特议员,我还知道他曾经被一家歧视犹太人的高尔夫俱乐部
拒之门外,他反唇相讥:“我其实只有一半犹太血统,那我不打18个洞,只打9个
洞,行不行?” 往事已矣,马丁路德金的讲演对于我,曾经不过是一篇学习英文的范文,当年背诵
“I have a dream”的我,也无论如何不能想到,我现在会成为一个研究反种族歧
视问题的经济学人,时时刻刻关注着关于密歇根大学的辩论。如今轮到我来见证历
史,或许如今我所能作的,也是象当年的迪伦一样歌唱:“答案在风中飘。” 注1:肯定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指的是美国实行的一种优待弱势群体的措
施,弱势群体在就业、大学录取等方面得到特殊优待。这种政策分歧较多,密歇根
大学被指对白人申请人缺乏公平,因此而被控违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