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国两中央大报高层易人2005/06/17
  • 从《明镜周刊》创办人生平谈新闻自由2005/06/17
  • 新闻人欠黑龙江死难学生每人一个讣告2005/06/16
  • 评阮次山三次拒绝拿美国护照2005/06/16
  • 评朱学勤、葛剑雄炮轰李敖、阮次山 2005/06/16
  • 中新社称丁玲房子一直属于国家2005/06/14
  • 丧失伦理的中国媒体2005/06/11
  • 南都记者伤害案疑窦丛生:广东公安为...2005/06/11
  •  
    新华社的人事制度
    时间:2005/06/18 出处:
    既然老兄确实很关心这个问题,我再说详细一点。新华社的人大约是7种身份:总社事业编制、分社事业编制、总社企业编制、分社企业编制、总社聘用、分社聘用、分社下设单位聘用(如《江苏内参〉的记者、老〈现代快报〉记者,〈快报〉后来收归总社,记者也就由分社里最末等的角色,升格到总社的聘用编制)。这种状况你没有专门研究过中国人事制度就不明白是怎么产生的,通俗的说,大家呆在一个办公室里,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待遇却天差地别。比如分房啊、福利啊、工资啊,都很不一样。

    新华社的内部,大约是如下三个平台:采编平台、营销平台、行政后勤平台。只有采编平台的人才应该是新华社记者,当然采编平台有大量的人不是新华社记者,但他们一样辛苦的写着稿子,是一架必须告速运转的“写稿机器”,外面的人以为他们也是一样的“记者”,但他们却没有新华社记者证,这种人就是聘用记者,没有编制,没有住房,每天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出去采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每天向社里要求办记者证,但很多人,在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在写稿事业上之后,就被新华社以改革的名义,毫不留情一脚踢开。

    采编平台的传统部门有:工财、政文、对外、都市、内参、摄影。音像中心、网络中心,则历来是营销平台的部门。内参部是个奇怪的部门,一般是属于采编的,但很多分社的营销部门也有内参部,且名称很多:音像内参、国际内参、海关内参、教育内参,等等。

    但请老兄注意,各个分社的情况有所不同,个别分社的音像、网络中心划归到了采编平台,这样,其工作人员就有可能是一个聘用身份的记者(无证记者),甚至可能成为拿新华社记者证的真正记者。但这种情况极少,江苏分社肯定不是,因为招新华社记者,分社没有人事权,是总社统一招考的,一般都是招大学毕业生来。

    关于营销平台。不少新华社记者都不知道他们还有个“营销平台”,所以这里有必要上上课。新华社和其他媒体有本质区别,它是一个供稿机构,它的产品就是“新闻”,而一个报社的产品就是“报纸”;新华社的用户,是媒体、报社,而报社的用户,则是它的读者。营销平台,成立时要它干的主要事情,就是沟通新华社和媒体,把新华社的稿子卖给各家报社。通常营销平台(名字是“新闻中心”或“信息中心”或“新闻信息中心”,也就是专业赚钱的)的部门有:音像中心(搞电视的,“新华纵横”,现在主要是上“东方卫视”)、网络中心(搞新华网的那拨人)、新闻中心、内参部、供稿部、报刊部、采访部等等,你看看名字,还以为他们是在搞新闻采访的吧,为什么这么样取名,下面我还要解释。

    新华社就其本质来说,不应该去办报纸(现在有所谓主打的6报3刊:参考、经参、电讯、上证、中证、现快;中国记者、半月谈、了望),但现在办了那么多的报纸,目的是什么,就是经营的需要。
    如果新华社没有一家报纸,单纯卖稿子,新华社的那些官样稿子,肯定是每年要国家大把掏钱补贴,但现在每年还能赚点钱回来,靠的也就是那些报纸、杂志。新华社报刊的营销工作就由“新闻信息中心”的人来承担了。营销方式:发行、广告、单纯赞助。

    新华社的两个平台截然分开,新华社记者要是搞经营,是要被收走记者证的,所以搞经营的只有这些“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显然,他们没有记者证(补充一点,我见过一个拿记者证的纯粹是搞营销的,觉得很奇怪,后来别人告诉我,他跑总社花钱搞的。有的分社,后勤人员都有新华社记者证,还挂在网上,但从不参加任何采编平台的考核。我晕倒:你天天卖命写稿子,却不是记者,他没写过一件稿子,就是堂堂正正的新华社记者!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权横行的地方,我所说的都是通常的情况,也就是大家一般遵循的规则,个别人不遵守规则,应另当别论了)。

    没有记者身份,也没有编制,更没有相应的采编来配合,经营人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工作的,工作难不难,肯定难。怎么办?当然是违规操作,但大量的违规屡屡发生时,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常规了!

    下面讲一讲经营人员的经营方式、他们的地位,以及他们可能获得的报酬。你然后让你的朋友仔细反观一下,如果够胆量、有头脑,又不会出事,当然这也是经营人员施展才华的一个极好平台。

    首先,经营人员并非都是聘用身份,他们很多人都是有事业编制的,甚至总社编制的,能不能获得这种身份,关键是要看你和分社领导、总社部门领导的个人关系如何,这里没有什么规则。不过什么身份对于搞钱的人来说,肯定是个小问题,因为即使你有总社编制,你不能赚到钱,每天靠那么一点的工资,等死去吧。而你即使是聘用身份,如果你有能力大把捞钱,生活一样甜美无比。

    其次,经营人员肯定不是记者。很多人说新华社记者在如何收钱、如何受贿,我敢肯定你不了解新华社的情况。新华社记者的本质就是必须告速运转的“写稿机器”,每天担心着考核、淘汰、均衡发稿,繁重的数量任务已经让很多记者不得不走上抄袭当地小报的道路,我敢说这是当前新华社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拿着大把的别人写的稿子往总社发最后发到全国各地,新华社的权威地位,早晚被这些垃圾稿子给糟蹋!新华社的采编平台,会议极多,恐怕没有哪里比这里讲“新闻职业道德”讲的更多的了,大家每天互相标榜着新闻正义、新闻追求、新闻理想,每天比较的除了稿子还是稿子,几乎没有谁在乎有钱人,大家每天见到有钱人,钱多又如何,政府一句话,记者一篇稿子,很容易就叫你完蛋。在外面到处以“曝光”相威胁的“新华社记者”,几乎99%都是经营人员。

    经营人员要表明他们是“新华社记者”,通常有如下的办法:1、办公室在是新华社办公楼里;2、我们的部门是“采访部”之类的名称;3、新华社的人我都认识;4、我有新华社的工作证;5、我的名片上印的“新华社%¥部门副主任”。“主任”是新华社里特别泛滥的一个头衔,很多经营人员都有个“副主任”的头衔,为什么呢,因为名片上不敢写“记者”,又不好意思写上“发行员”之类的名称,所以大家都冠以“副主任”名之。

    以内参、曝光来威胁,使对方最后答应赞助、广告,是经营人员常用的方式,但如果你不能让对方相信你是记者,做到这一点就极为困难。其实也有个很简单的办法,你找个真正的记者,跟他好好套套关系,以后跟他一起活动,万事大吉。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