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日本人如何对待阵亡人员遗骨2009/08/17
  • 日媒:他乡中国人关系很糟糕2009/08/15
  • 比真女人还漂亮 日本男扮女装成风()(图)2009/08/14
  • 中国掀起“留日热” 申请签证易通过2009/08/13
  • 日本国民美少女出炉:13岁学生夺冠()(图)2009/08/06
  • 朝鲜日报:中国应正视日本的动态2009/08/01
  • 为何日本企业甚少对外出卖机密?2009/07/30
  • “琉球国”早该独立了!2009/07/30
  •  
    日本的历史问题态度值得谨慎乐观
    时间:2009/08/19 出处:中评社
      8月15日,日本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在东京日本武道馆举行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向“全国战殁者灵位”鞠躬。

      (评论员 张智新)2009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64周年纪念日。由于半个月后日本将迎来战后最有转折意义的大选,这个终战日自然格外引人瞩目,不仅日本国内舆论聚焦于此,包括中国、韩国等在内的亚洲邻国也高度关注。

      这一天,日本政府在东京日本武道馆举行“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在天皇夫妇也参加的这一仪式上,首相麻生太郎对二战时深受日本之害的亚洲人民表示“深刻反省”,并要求将战争教训传承给下一代。而在牵动中韩两国民众神经的靖国神社,除有40多名国会议员前往参拜外,仅有一名内阁大臣——消费担当大臣野田圣子前往,其他引人瞩目的政要则有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此前,麻生已暗示不会前往参拜,问鼎首相宝座呼声甚高的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不仅直陈不会参拜,还提议将考虑另建追悼设施以实现战犯分祀。

      现年48岁的野田圣子,也是去年终战日唯一公开参拜靖国神社的内阁大臣,不过当时她还在福田康夫麾下。对于这位今年5月份还访问过中国的女大臣,中国舆论除了知道其年轻时曾在工作的星级宾馆“喝过马桶水”这一卧薪尝胆的段子外,其他知之甚少。她祖父曾任建设大臣,属于隔二代世袭政要。27岁大选县议会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县议员;38岁第一次被任命为小渊惠三内阁邮政大臣,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阁员。2004年,她曾公开对媒体表示,要做日本的“撒切尔夫人”,政治野心一览无遗。

      作为自民党内阁仅有的2名女性阁僚(另一为小渊惠三之女、35岁的少子化担当大臣小渊优子)之一,野田圣子执意在参拜问题上做例外,政治上搏出位的意图昭然若揭。拥有性别、相貌和年龄等多重优势的她,无疑具有未来向首相宝座进攻的政治抱负。在参拜问题上鹤立鶏群,既能获得媒体青睐,又可赢得极右翼选民支持。此举是否代表她在历史问题上的右翼强硬立场甚至信仰,是值得大打问号的。

      至于小泉和安倍的参拜,则完全出于其右翼强硬政治理念使然。小泉任内每年都执意参拜,导致日本与中韩关系跌入低谷,但这位政坛怪人的强硬甚或执拗性格始终未变,此番参拜不过是为其所谓的“信念”作注脚。安倍接替他出任首相一年,任内倒是约束了自己的参拜行为,而是打了两次“擦边球”:2007年春祭时,安倍暗自向靖国神社奉送“供品”的以供代拜策略;2007年8月15日终战日,则到千鸟渊公墓献花。不过,他在历史问题上的收敛,也成为其推动了中日关系的“融冰”和“破冰”的起点。

      梳理自2001年小泉上台以来日本政界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的演变轨迹,可见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逐渐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不碰底线、自我约束、低调坚持”的基本共识,即坚持“道歉”和“不战”的底线,不再在靖国神社等敏感历史问题上挑衅中韩等亚洲邻国,约束各自在这方面的言行,但在教科书问题等方面却低调地坚持己见。因为日本政坛各界从小泉时代的反面教训及后小泉时代的正面经验中已然得出其实:因操弄历史问题刺痛邻国国民情感,只会在在外交上制造麻烦,更造成邻国反日、仇日等严重后果,不仅对拉升自己的政治行情收效甚微,而且对日本迈向政治大国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损害的是日本的国家利益。

      这种微小的转变虽然不能令中韩等国多数民众满意,但仍然值得谨慎乐观。不过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却决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来自中韩等的外部压力。深入分析,除了前文所述日本政要们部分而有限的自觉之外,日本与中韩等东亚邻国在经济、安全、环保等诸多领域休戚与共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在心理上对中韩崛起的事实由震惊、恐慌而逐步向理解、接受、适应转变,以及中韩民众中对日本战后和平发展道路认可、理解的逐步增加,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来自中韩的民族主义压力只能说是次要的外部原因。

      由此可以断言,无论8月30日大选后民主党是否一如所料地上台执政,也无论另建悼念设施以实现战犯分祀的动议最终是否能得以落实,日本政坛在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的收敛态度将难以逆转。构成东亚三国民族主义情绪深层诱因的历史问题虽然挥之不去,但终归形成了一个的相对平衡格局,这种平衡无疑值得鼓励和期许。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