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天津狗不理餐厅明年台湾日月潭开店2009/11/30
  • 绿营大肆宣传2012大陆统一台湾2009/11/27
  • 台湾出版业:大陆别抢繁体版权2009/11/27
  • 2009年台湾县市长选举评估2009/11/24
  • 开放大陆生源 台湾高校读书好在哪儿2009/11/24
  • 民进党前主席曾秘访北京辩统独2009/11/24
  • 解放军批马英九三不政策是和平分裂2009/11/23
  • 台湾的路虽然很辛苦,可最坚固2009/11/18
  •  
    《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
    时间:2009/12/03 出处:南方都市报
    廖信忠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29.80元。

    王晓渔

    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看到久违的戈尔巴乔夫和老布什,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一面心潮澎湃,一面黯然神伤,想起陈升的那首歌:“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翻开《我们台湾这些年》,这种感觉再次浮上心头。作者廖信忠年届而立,按照我们论资排辈的光荣传统,回忆的资格都还没有。但是,他在这三十年间经历的点滴往事,很多草民倾其一生,也未曾感受。

    作者廖信忠1977年生于台湾,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读来,随后考研未遂,然后入伍、工作“泯然众人矣”。但是一生的长短,有时和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时代。

    “民主香肠”和“绿色小组”

    廖信忠经历了台湾转型的主要过程,从美丽岛事件到国民党解严到大选。作者是一个在场的旁观者,美丽岛事件、国民党解严,他处在童年时代,2004年大选,他又在部队之中,现役军人保持行政中立,不能公开讨论选举。我们无法从《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里寻找到重大事件的揭秘、亲历,但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恰恰呈现了一个那么远、又这么近的“美丽岛”。

    关于早期的党外运动,作者想到的不是主义、不是理念、不是候选人,而是“民主香肠”,当时的烤香肠小贩支持党外运动,每次党外人士的场子移动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以至出现“民主香肠”的说法。年幼无知的作者跟着爸爸“赶场”,去听各个候选人的政见会,政见会常常有名嘴助阵。民主在精英那里可能是慷慨陈词、可能是漫漫铁窗,但是对于民众而言,他们除了关注候选人的演讲,还有名嘴们妙趣横生的舌头,热乎乎的香肠。

    或许,有人会说小贩未必支持党外运动,他们只是做生意,哪里有场子,就去哪里卖香肠。即使小贩逐利而去,他们的去向也能够说明党外候选人的政见“有利可图”,说明这种活动人气旺旺。围绕候选人的观点,不同身份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分歧,但在热乎乎的香肠面前,大家又聚集在一起。书中提到,“许多群众、抗议者、记者甚至警察一起吃香肠”,抗议者和警察从表面上看是对立关系,通过“民主香肠”又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解严之后,当局依然控制媒体,把社会运动视为“暴民”的煽动。这时,一个叫做“绿色小组”的民间媒体,扛着摄像机到处流窜,拍摄各种抗议场景,限于拍摄条件,有时镜头晃动,有时还会出现跟着抗议者向前冲或者逃跑的画面。这种“地下媒体”,吸引了大量“地下观众”。作者虽然只有十岁上下,也被这种具有震撼力的视觉镜头吸引,后来到了大学,才知道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接受过这种纪录片的启蒙教育。近几年,随着网络、手机技术的提高,出现“公民记者”的说法。但是,“绿色小组”的存在,说明公民记者的出现,主要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公民意识。正如 “绿色小组”的出现,不能单纯归结为摄像机的普及。

    近十年台湾好戏连台,按说有很多观赏点,不知什么原因,作者的回忆有些单调。即使如此,其中几个细节依然过目难忘。媒体从管制走向开放之后,出现激烈的竞争,记者总是冲锋在前。有次台风,记者在水淹及胸的地方现场播报,观众正准备被他的职业道德感动,忽然看到画面后方一个民众骑着脚踏车飘过,原来记者是蹲在水里进行播报。看到这里,我只是觉得有趣得很,并不认为这种细节说明媒体开放之后会出现乱象,因为在竞争的媒体环境下,这种具有创意的造假行为很容易现出原形。军队国家化,这是六十年前就反复提及的说法,我们并不陌生,但是看到作者讲述自己在军队的情形,长官如何三令五申,禁止谈论大选情况,还是有些破天荒的感觉,这对作者可能是一件小事,放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件大事。

    “喝茶”和“被自杀”

    美丽岛的美丽,不是从天而降。书中反复提到当年台湾流行的一句俗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警总是一个神通广大的机构,作者的父亲有一天回到家中,看到有两人坐在家里,他们看到主人回来,非但没有任何惊慌,还把主人带到一个地方“喝茶”,轮流盘问了24个小时,因为当时有一起“王幸男邮包爆炸案”,王幸男与作者的父亲在同一家药厂工作。1981年,31岁的海外学者陈文成回台探亲,因为曾经给党外杂志《美丽岛》捐款被警总约去“喝茶”,次日陈尸台湾大学研究生图书馆旁边。当局声称他是“畏罪自杀”,但是书中这样写道:“只要国民党一说是‘自杀’,民众久而久之已经培养出一种敏感———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猫腻。”陈文成的遭遇,让台湾民众意识到海外留学生中存在“职业学生”,他们大多领取国民党中山奖学金去留学,负有“照顾”其他学生的任务,一旦看见越轨之举,立即层层上报。2009年,财团法人陈文成纪念基金会主办了“我的31岁”接力写作活动,这段“被自杀”的往事再次获得关注。

    大规模“喝茶”,会让民众产生恐惧,同时又会消解恐惧,人人喝茶,等于人人不喝茶。当民众 “不以喝茶为耻,反以喝茶为荣”,心中的小警总就消失了,茶杯里的风暴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规模“喝茶”是公民意识茁壮成长的先声。在威权体制下,绝大多数民众喜欢老婆/老公孩子热炕头,闲时打打麻将,或者打打酱油,可是,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陆陆续续地“喝茶”,等于接受了一场触及到灵魂深处的公民教育。民众逐渐意识到,公民权利与自己息息相关,并非精英们的独家癖好。民众开始睁开眼睛看台湾,1984年的“江南案”让民众意识到当局和黑社会竟然如此亲密,虽然当局为了改善形象,展开声势浩大的打黑行动,这并不能阻止民众发明“被江南”的说法。他们不满于台湾三家大同小异的电视台,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不同信息,比如自行安装有线电视,尽管警察会不定期地拆线,民众依然前仆后继地安装。

    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陆续展开,1986年出现“反杜邦案”,杜邦公司准备在罗大佑歌声里的那个鹿港附近设立化工厂,遭到当地民众的抗议,最后设厂计划取消,这在台湾历史上是第一次。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史称“解严”。1988年,开放报禁。1989年,开放党禁。这一年出现“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运动,几万名买不起房子的“无壳蜗牛”,夜宿在全台地价最高的忠孝东路,整个过程非常和谐。1990年出现“三月学运”,又称“野百合运动”,大学师生是中坚力量,敦促国民党加速政治改革。1991年,台湾当局终于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随后,警总废除,高度竞争的媒体、保持行政中立的军队成为现实。台湾并非完美,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的情景,不再可能重现。

    八卦精神和公民意识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三十年间的政府转型和社会运动,还讲述了各种文化事件,充满八卦精神。国民党为了反“靡靡之音”之低俗,推行“净化歌曲”,费玉清、伍思凯都曾演唱过这种主旋律歌曲。蒋经国去世,虽然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录影带店的生意却很不错,录影带店通常都有出售成人影片的暗室,由于录影带可以重复读写,经常出现纰漏,动画片里出现少儿不宜的镜头。很多学校都会流传共同的鬼故事,排在第一名的是蒋介石或孙中山铜像会在半夜自动起立巡逻。棒球曾被台湾当局赋以民族主义色彩,棒球队是“集中苦练的梦幻队”,与美国那种“夏令营式的玩乐棒球”截然不同。当年的三民主义研究所,后来纷纷改名“国家发展研究所”“中山所”。

    公民意识和八卦精神同在,是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它从一个侧面告诉读者,民主转型不同于暴力革命,不需要翻天覆地,只是春风化雨。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它的大团圆故事,让我读来有一点点感伤。不过,最后依然可以借用陈升的那首歌,“我想我可以忍住悲伤”,因为你的美丽,不仅带来我的哀愁,也带来我的希望。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