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一封对台湾土地缺乏热情的家书2009/12/03
  • 《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2009/12/03
  • 天津狗不理餐厅明年台湾日月潭开店2009/11/30
  • 绿营大肆宣传2012大陆统一台湾2009/11/27
  • 台湾出版业:大陆别抢繁体版权2009/11/27
  • 2009年台湾县市长选举评估2009/11/24
  • 开放大陆生源 台湾高校读书好在哪儿2009/11/24
  • 民进党前主席曾秘访北京辩统独2009/11/24
  •  
    大陆展现灵活:一中不等于PRC
    时间:2009/12/04 出处:中国时报
      12月1日下午,大陆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再度来台,出席一场讨论台湾国际空间的座谈会。和上次不同,吴建民此次是陪夫人施燕华来台,施燕华兄长施良骏及嫂谢球是通讯专家,应李国鼎基金会邀请来台。当了五十年外交官的吴建民,对两岸变化显然感受很深,直呼两岸坐下来谈,没什么事不能解决。

      温文尔雅的吴建民年届70,但脸上看不出一丝皱纹,与谈时微笑注视对方,十足展现职业外交官素养。看得出吴建民与夫人伉俪情深,两个半小时座谈,吴建民不时侧身察看,担心夫人劳累。1968年结婚至今,夫唱妇随经历大半地球,至今总算首度携手游台。

    吴建民指坐下来没什么不能谈

      20天前,感慨“两岸外交同行坐在一起了不起”的吴建民,本周二再度与台湾前外长程建人、前驻梵蒂冈代表戴瑞明面对面。参加座谈的还包括外交部现任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委黄奎博、中山大学教授周世雄,及主持座谈的台大教授张亚中。

      吴建民听完身兼“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介绍学会论述后说,“(上月)十三号我第一次来台前,对两岸议题并不熟悉。”他承认,即使统合学会观点如“CHINA=PRC+ROC”、一中三宪等,“大陆方面听起来很敏感,会担心是不是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但很多事是渐进发展,两岸完全可就这方面问题多探讨。”

      说起过去外交战场的“零和”,两岸卸任大使都很感慨。吴建民1971年随当时中共外长乔冠华所率六十人团前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戴瑞明当时也是台湾外交部驻纽约三秘。戴笑说,“你们一来,我们就退席抗议!”

      程建人则认为,最重要是建立互信。他说,trust很重要,包含宽容(Tolerance)、尊重(Respectable)、理解(Understanding)及同情(Sympathy)。“台独不是没原因,大陆要了解台湾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如何争取民意;大陆实施对台政策,应把它当作象是在台湾竞选,能得到民心才有效。”

    大陆对台政策需争取台湾民意

      吴建民强调“中国中心的崛起”,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被边缘化,“但现在一下子快速成为中心点,连我们外交官都感到意外”。他说,这是种中华民族的荣耀感,“台湾同胞应多理解这一趋势和变化。”

      吴建民说,马英九是有智能有能量的人,“应多让台湾民众了解这项变化,了解中国和过去不同。”尽管如此,张亚中强调,外交要大开大合,尤其对待台湾参与国际空间,“不能给人是你赐给我的感觉。”

      他说,“一年多来,大陆实施上百项惠台措施,但很多民众认为是‘贿台’,因为你就是统战嘛!”张亚中指,要政治对话就必须思考“一中”如何定位。

      黄奎博认为,台湾用“Chinese Taipei”是不得已,但这名称对大陆也不利,因为久而久之,“ROC”在台湾民众记忆会褪色。他认为大陆应考虑台湾使用ROC参与国际组织。此外,大陆不应封杀台湾加入NGO组织。

      吴建民说,他任职日内瓦期间曾向北京写报告,“大陆对NGO了解需要过程,过去一直认为西方有心人士用NGO搞颠覆。现在了解good governance也需要NGO。”吴建民认为,在国际上,台湾如能回到国统纲领表述,未来国际空间会更宽广。

      他说,中国讲渐进是有道理的。“1971年联大会议决定PRC代表全中国,这当时已获国际认同。但现在,大陆‘新三句’说,两岸同属一中,这表示PRC不等于一中,这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吴建民虽未对“主权共享”、“两岸分治”表示意见,但他强调,两岸持续沟通,很多事才能化解,问题才能解决。

    马英九就两岸关系提出“一中共表”概念



      台湾的马英九总统的智囊在日前出版的一本两岸关系新书中,已开始建构马英九未来两岸政治谈判的战略性论述。属于马英九两岸政策核心幕僚的台大副校长包宗和在《一个超越历史局限的两岸观》文章中,提出了新的“一中共表”的概念。

      据《环球时报》报道,“台湾远景基金会”是台湾的重要智库,它与欧亚基金会一样,同属国安局外围组织。其出版的《马总统执政后的两岸新局——论两岸关系新路向》一书是由刚卸任国安局长一职的蔡朝明任主编,他在序言中直言,该书是就马英九一年来推动的两岸政策进行整体检视评析,从而提出一套符合当前两岸新情势的论述。

      属于马英九两岸政策核心幕僚的台大副校长包宗和在《一个超越历史局限的两岸观》文章中,对台湾当局“一中各表”及大陆“一个中国”的各自主张下,提出了新的“一中共表”概念。

      简单的说就是两岸现阶段各自承认“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共议整合的模式及整合后的“国旗”、“国歌”及“国号”,“一中共表”是以统一为取向,未来两岸可将“共表”文字加载和平协议当中,“一中共表”可否成为马英九未来两岸政策的主张,值得两岸关注。

      据了解该书的作者均为马英九高层及马的核心幕僚,包括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马英九的“文胆”——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及海基会前副董事长陈长文、两岸关系学者则包宗和、张五岳等人。

    两岸政治谈判:一中原则 不容外国插手

      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表示,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应摆上两岸议事日程,应本着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本着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稳健发展的基本原则,既不要操之过急,但也不能牛步化。

      他建议从容易做得到的建立因应两岸突发事件、维护两岸关系稳定的各种机制做起,逐步破解难题,为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议预作准备,创造条件。

      他强调,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应排除“外力”干扰,“两岸问题是属于中国的内部事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不容外国势力插手。”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谢郁表示,两岸和平协议是两岸在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为两岸最终迈向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阶段性协议,并非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终极协议”。

      她表示,和平协议的基本原则为,1、一个中国;2、平等协商;3、求同存异、循序渐进;4、互惠双赢;5、不受外力干涉。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表示,两岸政治互信不仅是国共间的事情,呼吁民进党和台联党务必采取积极主动和开放的政策,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与中共展开接触和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表示,和平发展是双方整合利益冲突的磨合阶段,双方都要有耐心,都有必要降低期望值,不要期望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法制化

      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主任谢郁将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提出两岸和平协议初步构想。她指出,两岸达成和平协议,具有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可以“两岸共同协议”形式,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制化等重要意涵。

      谢郁提出,和平协议应有四大性质:一、应是两岸在尚未统一的情况下,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最终迈向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的阶段性协议,并非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终极协议”;二、应是两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架构,并就两岸存在的一些重大分歧性问题,作出初步安排的基础性协议;三、应是针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整体形势,进行规划的综合、框架性协议;四、是一国内部的协议。

      谢郁还提出和平协议五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互惠双赢,不受外力干涉。她认为,两岸和平协议的步骤有三:先拓展两岸交流,增进互信;正式开启政治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推动两岸深度政治协商,建立军事安全互信,达成和平协议。

      依据谢郁构想,和平协议内容包括: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结束敌对状态、反对“台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以及两岸涉外事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是主足于从政治和法律角度,确立两岸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制度性框架。

    为领导人“试试水温”

      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吴建国撰文指出,今年适逢两岸“分治”一甲子,马英九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重要政策;胡锦涛也以“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相回应。在这样共同营造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

      他说,马英九提出两岸“外交休兵”的想法,胡锦涛也允诺给与台湾合乎身份、适当的国际活动空间后,两位领导人前瞻与积极的意见,将如何落实?两岸金融备忘录(MOU)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又如何实现?两岸在和平发展原则下,已无军事对立的必要,如何从军事交流,逐渐朝向建立军事互信与预警机制的目标前进?这些现实政治的运作,往往需要观潮人先跳下来,试试水温,为领导人提供一手的可行性信息。

      “三十年前我做过这样的事,三十年后,我同样愿意再做一次。”吴建国在文中写道,“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忍耐,创造下一个甲子的否极泰来,应是主办这次会议、大家热烈支持参与这次会议共同的愿望。”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