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富士康:中国低工资低成本时代落幕2010/06/08
  • 《财经》头条:重定政府与市场边界2010/06/08
  • 金融时报:中国劳资关系的转折点2010/06/07
  • 义乌:一个街道办13年的“地皮生意”2010/06/02
  • 助你职场成功的10个万能谈话技巧2010/06/02
  • VISA发通知封堵中国银联境外通道2010/06/02
  • 本田罢工意义深远 新民工重塑中国2010/06/01
  • 被阿拉伯人改变着的义乌2010/06/01
  •  
    VISA与银联的畸恋(图)
    时间:2010/06/14 出处:南都周刊
     他们曾是最亲密的师生、朋友和盟友,但一纸不明出处的通知,让他们突然间成了敌人。

      是什么让VISA和银联“反目成仇”?很简单,利益。

      南都周刊记者_秦旺


      银联、VISA、万事达境外结算对比
     
      董峥研究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已有10年,用信用卡也有16年光阴,但他发现这个薄薄的塑料卡片,从未像今天这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电视台邀请他去做节目,财经杂志向他约稿,每天还要接受数十家媒体的电话采访,问的其实都是一个话题:VISA要封杀银联。

      这一周来,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几乎占据了大小媒体的财经版面。按照公开的报道,VISA发函要求自家会员银行,从今年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VISA和银联的双币卡时,无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罚款5万美元,第二次再犯,每月罚款2.5万美元。

      消息一传出,董峥立刻明白,经常出国的商务持卡用户麻烦来了。董峥自己就拥有数张双币卡,银联加VISA、或万事达或JCB,或美国运通的都有。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用招行的VISA卡去新加坡刷了1400加元,走VISA通道结算,需要额外交1%-2%的货币兑换费,这样经过一番复杂的币种和汇率换算后,走银联通道会比VISA通道要节省424.86元。

      “用银联便宜,但银联的商户没有VISA多。一个便宜,一个便利,各有各的优缺点。”

      封杀银联给用户带来的困扰还不是董峥最担心的,VISA与银联之间的争锋相对,令双币卡没法继续使用才是他认为最糟糕的事。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就估算过一笔账——一旦VISA双币卡叫停,即使停止所有业务,仅仅是5288万张银联和VISA双币卡的更换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用户面临的是不可计算的时间损失。两大支付组织搞利益博弈,殃及的却是无辜的用户。”

      封杀疑云

      董峥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VISA中国区公关部刘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公开强调说,单独的‘62’打头的银联标准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银联的通道,只是VISA发行的“4”字头双币种信用卡,须按照公司全球业务运作规章的规定,走VISA通道结算。

      这不禁让媒体猜测,VISA要对银联有所动作,你“62”字头进行全球扩张,也行,但请依靠自己,别再借用“4”字头的资源了。

      这里先说个小常识。按国际惯例,银行卡正面阿拉伯数字中第一位是BIN码,其意味着刷卡时的清算通道,每家支付清算组织都有自己唯一的 BIN号,“4”字头的BIN号已被VISA在国际标准组织ISO全部注册,“5”字头大部分由万事达掌控,“62”则是中国银联的地盘。

      “VISA确实早已有这样的规定,不过从未做过硬性要求,关键是否准备要严格执行。” 一家属于VISA会员的港资银行信用卡负责人说,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未接到VISA的发函。一名知情人士则对记者解释说,早在几年前,VISA就已定期给会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发函,强调自身的规章要求,但他否认了VISA曾发函,要求自8月1日起严格执行规章要求。

      该人士用“小心翼翼”一词来形容VISA自1993年进入中国后,与相关金融机构以及银联共处时的心情。

      长期以来,中国银联让双币卡走自己通道的做法,明明违背了VISA的规章要求,而且在面对众多媒体采访时,VISA也一直强调自己规章的 “合理性”,但就是不敢对中国银联严格执法,甚至在此次风波出现后,某VISA内部人士给的回复是:VISA从来没有、也不会“封杀”银联。我们还愿意同银联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VISA不合常规的态度,也导致了业内对此产生另一番解读:近年,随着银联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已危及到了VISA的商业利益。而中国境内银行卡清算渠道并不开放,所有中国境内发行的银行卡只能走银联的渠道。或许正是这种不对等的竞争环境导致了双方矛盾的爆发。

      封杀银联一说,争议的焦点是传言还是事实?不过,即便只是一个传言,也有巨大的杀伤力,至少银联并不认为这是小事,其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很气恼地说,VISA仗着自己在外垄断的资源,从不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做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火药味十足的回复,更平添人们对银联与VISA矛盾的猜测,由于银联一直鼓励国内银行发行单人民币种的银行卡,双方争执不下的结果很可能是,取消双币卡,仅发行单标识银联卡。

      亲密师生

      实际上,取消双币卡并非没有可能。2007年时,中国银联的对口上级管理单位央行,就曾召集国内各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商讨能否将银联标准的 “62”字头卡,上升为国家标准,如果不是银监会与央行意见相左,很可能三年前,双币卡的命运就已经寿终正寝。

      但这样的结局并非董峥所乐于见到。1994年,他用的第一张VISA卡,是五大行(中农工建交)发行的准贷记卡,这是一种类似于信用卡与储蓄卡混合的银行卡,虽然卡片挂上了VISA招牌,但却不能走出国门,因为中国没有对外资开放清算业务。

      此时,VISA扮演了中国银行卡市场引路人和培育者角色。当时中国银行业没有银行卡交易系统的经验,没有相关的经营人才,VISA便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银行卡研究培训中心。

      如今,中国各家银行卡部门负责人,几乎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VISA的这间培训中心又被戏称为中国银行卡的“黄埔军校”。

      VISA把国际先进的银行卡理念和技术标准带入了中国,却不能把引用其标准的中国卡带出中国。以当时的中国银行为例,它不得不在发行人民币长城信用卡的同时,还要再发行一张美元长城国际信用卡给持卡人,这种情况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诞生后才改变。

      当时,VISA仍是银联的老师,后者虽然家境不错,一诞生就有6亿张银行卡的发卡量,不过当时国内刷卡和取现成功率却不到50%,各银行之间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更是严重不同步,不同银行之间不但不能互通有无,而且还各抢地盘,一时间竟出现有商场收银柜台上,摆放着十几台POS机的盛况。

      银联深陷困境,VISA这个老师,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主动地派出一个专家常驻银联,指导其如何整合全国各地的网络中心,以统一的技术标准让各种银行卡之间的互联互通。正因为此,成立才三个月后,银联就主动变成了VISA的会员。

      但银行卡的问题刚解决,中国银联又在信用卡推广上面临老问题:外资不能参与中国的结算业务,银联又没有全球商户资源可以供用户出境消费时使用。于是,在银联与VISA和万事达的默契下,双币信用卡横空诞生,用银联标准来结算国内消费,用VISA和万事达标准结算境外消费。

      这种全世界仅中国才有的“特色卡”,从此由变通之策成为中国信用卡的主流。不过,一种卡片,两种发卡组织,也为日后纠纷埋下伏笔。VISA 费劲浑身解数帮助中国,看重的正是中国信用卡市场不可限量的潜力,但却始终拿不到回报。去年中国国内的信用卡刷卡总额为4.93万亿元,相当于当年 VISA全球刷卡金额六分之一。但中国依然没开放结算业务,这4.93万亿元,仍然走的是银联通道,跟辛苦栽培它的老师没有半点关系。

      学生长大了

      在双币卡背后国际发卡组织的热情推动下,中国信用卡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根据当年央行的统计,2003年年初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为155万张,一年过去的2004年年底,猛涨至1000万张,而到了2009年底,这个数字是1.9亿。

      现在,包括中农工建交、招行、深发展在内的18家中资银行,都是VISA的会员,他们已发行了约5288万张VISA双币信用卡。

      当然,VISA仍想从外面进入中国境内市场,而日益壮大的银联,则不断谋划着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中货一杯羹。一进一出,昔日的学生发现,师傅成为了掣肘,两者在各自的交集市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竞争。

      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全球商户资源,让8亿张人民币银行卡分享VISA的“4”通道,不料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反对—— VISA以不符合国际标准为由表示拒绝。这让银联很气愤。

      其实,银联早在2002年就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在国内和国外通行的国际标准“62”字头银行BIN码。“我们的短板是国际化受理,这已成为银联品牌能否真正立足的关键,我们银联卡必须国际化。” 时任中国银联总裁的万建华如是说。不过银联很快发现了其中艰难, 在国内只有银联一家有结算通道的权利,可放到全球,还是生活在巨头的夹缝中间,这两家共占据全球信用卡市场的9成份额。

      在银联决定出海的2004年,中国7.6亿多张银行卡中,有一半以上属于VISA或万事达的标识卡,即便到2009年3月底,单币种信用卡仅占发行总数47.4%,而双币种卡占了52.6%,其中有VISA标识的又占双币卡总数的50.1%,

      VISA也深知这个学生的野心,2004年VISA就在内部将银联由会员列为竞争对手,通知东南亚的银行不能跟银联合作。不过事后,万建华联系VISA的人说,“如果我们也不跟你合作,在中国封杀你,会怎么样?”两个月后,VISA180度大转弯,同意和银联合作。于是,“4”字头的双币卡长期以来,都可以违背VISA的规章,让用户自由选择结算通道。

      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挂在VISA旗下的“4”字头双币卡,始终不由银联掌控,“62”字头单标示卡才是自家产品,自家产品要有更多使用,就得有更多使用范围,2004年开始,银联定下第一个目标——“中国人拿中国的卡出去用”,四处寻找愿意加盟的商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购买力的提升,银联看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希望。事实上,仅2009年这一年,银联就新开拓了32个国家和地区,截至 2009年底,银联境外受理网络已延伸至遍布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成长虽快,小孩始终还是小孩,虽然号称覆盖全球,但直到今年6月1日,银联卡仍只能在欧洲少数城市使用。在全球信用卡市场,VISA仍是老大,占据60%的份额,万事达则瓜分30%,而银联的市场份额不到10%。

      只要背靠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银联就不缺自己的杀手招,在银联标准没能成为国家标准后,央行又发布文件规定,5年之内中国境内将全面发行和受理金融IC卡。这便是银联标准PBOC2.0芯片卡,将取代原有的磁条卡,可如果新卡不兼容VISA的EMV国际芯片标准,那么双币卡恐怕又悬了。

      事实上,据行业人士透露,中国持卡人拿着基于PBOC 2.0标准的芯片卡在海外是无法使用的,因为海外的受理环境都是支持EMV国际芯片标准的。而到底是否支持,这个相对专业的领域已非普通消费者所能熟悉。

      开放之路

      资深银行卡研究专家聂俊峰,明确反对中国仅有银联一个标准的银行卡,“作为多年的银行从业人员,就事论事,我认为市场终究是要开放的。美国 2亿人口尚衍生出5家以上的支付组织、10家以上的支付网络,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绝不应只有一个银行卡组织。”

      聂说,银联要扩张无可厚非,但最好解决之道在于开放。他建议应该首先对内开放,允许国内的资本与机构进入银行间的“大串联”,然后再考虑对外开放的问题。“只有相对公平的国内市场才能真正促进银联的国际化。”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国内商业银行却更倾向于同国际银行卡组织合作。有趣的是,它们正是中国银联的股东。股东出资自然是希望获得受益,可银联不仅很少看他们这些股东命令行事,甚至有时它还会跟股东们争抢利润。2007年起,银联花大力气推广直联POS机,甚至向监管部门建议取消间联POS机。

      安装间联POS,商户缴纳的1%使用费,就由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三方按照7∶2∶1的比例来分配,而推行直联POS ,银联就可以将收单方将两成手续费收入自己囊中。

      “这明摆着是在抢饭碗,更气的是,从2006年后,双币卡已经越来越难申请了,往往做一个双币卡产品,还得同时做一个单币卡产品,才能有望获得审批。”国内某商业银行信用卡内部人士很抱怨银联的某些做法,相反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他们更愿与国际银行卡组织合作。

      据其向记者透露,VISA和万事达卡就会给发卡行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和补贴,以及旅游的机会,但这方面银联就什么都没有。它们还会根据银行发卡数量的不同,按每张卡4到10美元不等进行返还,有时每张信用卡的促销费超过了300元人民币,这与总是一纸命令强行要求的银联截然相反。

      在安全性上,中国银联与国际发卡行之间的差距更明显。2008年4月,银联系统停刷长达6个小时,直到当年8月,银联都没有做出事故报告。商业银行要求赔偿的声明也没有得到银联的呼应。与之相较,VISA在5年内累积停刷只有5分钟。

      所以,就在此次风波未停之时,6月4日,招商银行又宣布,将与美国运通合作开发新的双币卡,商业银行们的态度可见一斑。而中国银联要想终结双币卡,也得顾及另一个全球银行卡组织万事达。

      在中国发行的双币卡中,万事达仅次于VISA,也有超过5000万张。如若万事达跟随VISA,银联就会有所顾忌,如若万事达偏向银联,则 VISA很可能会自抽耳光。显然,在银联与VISA这场纷争之中,万事达的态度将是左右战局的关键。而在问及是否会跟进VISA的行动时,万事达卡中国代表处则回复称,“不便对此作出任何回应。”这位老辣的巨头,显然仍在观望,在战局不明时,不急于表态就是最好的决定。

      不过,另两家势力稍小的国际信用卡组织,日本JCB和美国运通已经明确表示,并不会阻止双币卡在境外走银联通道。看来,即便没有了 VISA,双币卡的故事仍会在中国延续,毕竟在商业规则与中国市场之间,每个企业都会左右权衡。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