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生产力中心说是社会主义理论致命伤2010/08/03
  • 起底禹晋永2010/08/02
  • 唐骏“学历门”案例初步:事情始末2010/08/02
  • 中央明察暗访内地城市高调扫黄2010/08/02
  • 重庆向农民工发进城「绿卡」2010/08/02
  • 北川地震遗址一日游开通每人158元2010/07/30
  • 男子捡钻戒后扔掉被判赔4.6万2010/07/30
  • 违规拆迁引发南京爆炸事故2010/07/30
  •  
    生于90‘s 世界终归是他们的
    时间:2010/08/03 出处:南都周刊

      “别老拿我和别人比较,不是我喜欢标新立异,我只是对一成不变不敢苟同。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是让我迷路......”90后这个群体的复杂性引来诸多争议,90后有着他们的宣言。社会的宽容度将为90后的成功和多样化选择提供土壤,毕竟这是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

      文 _ 吴吾三

      90年代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年代,尤其在中国,各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竞相涌现。在这个十年的伊始,上海浦东有了证券交易所,深圳罗湖有了麦当劳,人们穿行的步伐越来越显得紧凑。

      出生在此后的婴儿们,无疑活在变化的时代中。90后没有关于过去几十年改革和变动的苦痛记忆,却经历着这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

      等90后的婴儿懂事后,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的丰盈。互联网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方式的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成长历程。纽约的少年和北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发现他们的经历是相似的,然后他们通过各种符号交流着,毫无障碍。地球变小已经不能让我们惊讶不已,在当今世界,我们对日新月异的突破已经习以为常,只有90后一直在让长辈们瞠目结舌——伪娘、PS自拍照、火星文、脑残……网络上流行的新词一次次被90后刷新。

      除了诸多带有负面色彩的形容词之外,他们自信、独立、有主见,忠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而当中,在校生约有1亿。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逐步迈入18岁成人的行列,他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进入社会,甚至已经小有成绩。如同他们的前辈,90后在他们的青春期急于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承认,期望以群体亮相的方式宣告他们已经长大。

      面对这个群体的复杂性,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为这群年轻人冠名。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只好笼统地在他们那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上贴上一个“90后”的小标签。对此,他们好像倒不太在乎,反正世界总归是他们的。未来,从来都是让年轻人着迷,让年长者畏惧。

      更“懂事”的90后父母

      1977年,张育航上小学五年级,他在绿色塑料皮的小本子上写道:

      2月20日。今天,爸爸给我借来《草原的早晨》这本长篇小说。其中一段最使我感动,为了宣传,两名技术员不顾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坐在几十米高的铁炉上,把宣传标语挂在了炉上。他们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比如我有时不会做算术,就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一定要学好社会主义文化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一份立(力)量。

      2009年,张育航的儿子张达星上初二,他在自己的QQ空间博客上转贴了自己欣赏的几句话: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的,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张育航虽然不解儿子所推崇的所谓“人生教条”,但比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他也觉得儿子的确更有想法。

      张育航认为,身为90后父母的60后,是更宽容的一代。“比如我,没有下乡的知青经历,又赶上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当了公务员。没什么大起大落的经历,牢骚自然少,无论在单位还是在朋友面前,我们都比较务实,而不是像我们的哥哥姐姐那样,忆苦思甜,喜欢空谈。”

      60年代出生的父母们,在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文革”已快结束,到上大学的时候,改革开放开始。他们的青年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度过的,因而对子女日后的教育更自由开放,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法则所取代。相较于前人,他们更看重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主义不再是唯一的神话。

      1988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第四代人》,可以视为一部60后的总结之书。作者认为,随着高考恢复、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60后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也充分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是“放养”而非“圈养”。

      26岁的林近是80后,事业正直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月有大半时间在各地出差。好不容易回家,母亲总是唠叨,希望他能换个简单的工作,哪怕每个月赚少一点也行。“小时候你鼓励我要做大事,出人头地的想法哪里去了?”

      “那是我不懂事。”母亲竟然回了这么一句。

      80后成长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看到上大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而孩童们自然承担起重压。可到了90年代,经商、出国等等社会上升途径不一而足,张育航这样的父母,自然更“懂事”——懂得尊重儿女的价值观,懂得“放养”在孩子自由天性发展中的重要性。

      “活”在网上的一代

      在网上搜索“90后”,百度提示“是不是要搜索90后贱女孩?”包包和阿紫,两个出生于1990年的孪生姐妹,言词大胆,自称“90后贱女孩”,在腾讯QQ上的博客,一个月的点击量就有1900万。

      “我们不希望人家说什么幼稚啊天真什么的。这不光是90后,在你们还没长大的时候都会这么想吧?”包包和阿紫这样回答。但她们在博客里也说了,“我将我的90后宣言进行到底,等着吧!各位被社会腐蚀的60、70、80后们!”

      包包、阿紫是典型的90后网络红人:通过出位言行从网络蹿红,以网络为平台聚集一群粉丝,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宣传包装,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起前辈们,90后在使用网络上有天然的优势。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进入中国家庭的开端,即使每分钟只有几十字节的上网速度,也能让工薪阶层的父母们咬牙掏出将近一万元,为孩子购置能上网的设备。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未来使用电脑将是一门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是恐怕谁也没有想到,网络在90后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如今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快乐的来源。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2009年11月下旬随机抽取上海2425名1990—1999年间出生的中小学生调查。在0-10分的快乐度评分中,“90后”在家里的快乐度为7.8,在学校的快乐度为7.6,在社区的快乐度为7.2,其中最快乐的时候是“上网时”,快乐度达到8.0。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在不同生活场所中的快乐感变化趋势不同。总体来看,学校快乐感随年级升高逐渐下降,上网快乐感随年级升高整体逐渐上升。如此看来,虚拟生活大有取代现实生活的趋势。

      19岁的大学生王中宇早已习惯于每日抱着电脑穿行于课室和校园之中,他完全肯定网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社会认为我们希望与众不同,个性十足,希望像个坏孩子一样却充满创造力。这不就是网络的特质吗?”

      他还说:“我们确实不想那么平庸,不喜欢老一套的习俗,尤其在中国,我们认为更需要剧烈的改变。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虽然像火星文、脑残等出现在网络上的90后发明备受争议,但我更希望成年人看到的是我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反叛的坏孩子?

      在名为“中国安静”的博客上曾贴出一篇文章,叫做《90后坏行为系列》,是由一个青少年展示的关于性的内容,其大胆程度令人震惊。博客里还说道:90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疯癫,行为不当,神经,并且过早发生性行为。

      在父母师长看来,90后的早熟是一个潜伏的危险信号。许多90后少年的QQ签名往往是一些极其伤感的话,例如那句著名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长辈看到了难免担忧孩子被早恋困扰,但这些少年依然是该念书念书,该玩乐玩乐,伤春悲秋被伪装成一种时髦,继而成为同龄人之间的谈资。

      当少年们哀叹青春消逝之时,其实衰老还没有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登场。你会看到一个90后女孩很坚定且哀伤地拒绝了一个87年男孩的求爱,理由是“你已经是个大叔了”,这像极了幼儿时期过家家扮演的成人角色。年少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掌握着爱情、家庭、婚姻甚至人生的真谛,并时刻预备着就此发表一番“我是过来人”的感慨。渴望着尽快体验到成人的生活经历,用伤春悲秋来掩盖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这其实是迫不及待长大的另一种表现。

      除了依然被当成孩子,在90后身上恐怕多了一个“坏”的标签。这是时代所特有的评价,正如70后的叛逆,80后的娇气。脑残、非主流、校园暴力、炫富,再用“垮掉的一代”形容90后似乎已不合时宜,他们“比垮更垮”。

      “把父母20岁以后干的事都干得差不多了,除了不挣钱。”“喜欢在网络上秀自己,包括贱的方面。”“拜金,追求物质享受。”“道德底线越来越低。”

      在 “你如何看待90后”的一个网络调查中,逾半数网友对90后给出了上述负面的“评价”。“90后刚刚兴起,就抨击90后,这样是不对的。”被媒体报道多了,包包和阿紫说:“正如一个同龄人说的,希望社会给我们灭火器,而不是助燃器。”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否定他们的表现。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他们的反叛是生活上的反叛,小节的反叛,他们的审美趣味也更中性化,生活方式更模糊,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

      杨雄认为90后的特质“谈不上坏”,“由于父母给他们的东西满足度比较高,他们没有理由反叛,他们不需要反叛就可以获得很多。”但这不代表90后惟命是从。

      18岁的少女导演艾水水,拍过三部电影,她还要把自己的电影再一次送到国际影展;1990年出生的小洁现在深圳当模特,但她深知这是青春饭,业余学习英语,兼职训练师;小纯,16岁的新疆女孩,号称淘宝年纪最小的网店掌柜,现在是韩国一家彩色隐形眼镜的代理商,“我以后想当律师,开律师事务所,如果考不上就自己做生意。”在小纯看来,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方便将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90后对自己的人生早有规划,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东西。他们认为社会是在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工具的人、更加务实的人。

      “他们更像是在过游戏中的人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社会的宽容度以及将来高考制度的改革,肯定要打破应试教育体制,这将为90后的成功和多样化选择提供土壤,这是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
    [page]

    如今,90后不仅成为社会新力量,也成为商家争取的消费对象。

      90后标签解读

      给任何一个群体贴上标签试图以此去了解他们,都是简单化且不可能的,尤其是90后,我们只能“小心翼翼”选取几个他们明显的特色,姑且称之为“标签”。年轻是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他们可以像任何一代年轻人曾经那样的叛逆、勇敢、自信、无所畏惧,以及相信一切美好;但他们又比以往任何一代更有创造力、更快速、更特立独行。

      当新鲜变成陈腐,那它剩下的唯一意义就在于被打破。在更宽容的社会和更繁杂的信息里,90后用他们的形象、观点和生活方式告诉这个世界:创新者来了。

      小众范儿(非主流)

      一提起90后,许多成年人马上联想到“非主流”的形象:烟熏妆、歌特式发型、肥大衣服……可和走在时尚前沿的90后达人聊,他们早就玩腻了“非主流”,“复古才是潮!”无论是复古还是先锋,你总是能在人群里一眼辨认出他们。

      不想淹没在茫茫人海,总希望引人注目,这是大部分90后的心态。或者我们可以再扩大“非主流”的涵盖范围,只要相对于主流而言的另类,就是 90后所追求的“辨识度”。比如说,在手机普及的今天,如果你腰间还别着个BP机,在大街上一响,众人纷纷回头,这就是非主流。非主流音乐、非主流艺术、甚至是非主流历史观??非主流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其核心不外乎两个词——另类和个性。总之,非主流玩的就是小众范儿。

      “非主流”这个词本身折射的,就是90后所期待的“与众不同”。一名“非主流”16岁少年说,大部分“非主流”的玩家都是抱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心态。在这个逻辑前提下,“自恋”、“出位”等词汇非但不是批判,甚至成为溢美之词。

      不装

      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选秀,90后终于开始进军电视舞台。他们敢面对着镜头咧开嘴秀牙套,并毫无顾忌地说“我想当明星”。接受采访时,他们不再感谢CCTV感谢国家。谈谈家庭父母学业朋友?“这是我的隐私,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于是他们跑到卫生间,叼着烟和记者聊音乐谈人生,甚至当着电视台工作人员的面放话:你们的宣传策略太差劲了!

      和父辈相比,90后接受的课本教育内容并无显著区别。但比起前辈,90后有更多的渠道去认识世界,比如互联网,比如动漫。某些教室里所教的 “冠冕堂皇”的话,他们也会说,却不屑于说。他们要的是“说实话”、”不装“”True to life”,这标志着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不过,千万别以为跋扈是他们唯一的通行证,他们也懂成人世界的规则。以更柔软的身段适应社会的阴暗面,这些前辈们跌跌撞撞才学会的生存手段,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这或许让他们比前辈们活得更为自在。

      网络化生存(互联网原住民)

      一名典型的90后网络少年的房间几乎没有白天黑夜的差别。任何时候光临,必有一台电脑在窗帘微开的幽暗室内闪烁。下载视频、MP3,玩游戏,泡论坛,查资料,跟国内和国外的朋友们聊天。他去过的地方不多,却拥有各地的朋友。“我们交朋友也不大看别人来自哪里,兴趣相投就会加好友聊天。”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节奏,习惯了点开一个又一个链接,由此缔造了一种松散的、琐碎的、快速的生活节奏。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漫画、动画以及影视作品是他们的最爱,但说起大篇幅阅读文字,一定让他们头疼不已。买东西能上淘宝货比三家,如果卖家没有及时回应,却很容易把这个卖家拉入黑名单。

      这种快节奏松散的网络化生存模式或将影响他们成年以后的思考方式,充满创意,却缺乏凝练和耐心。

      脑残

      这个被外界贴与的标签,不仅不能说明90后有什么问题,反而彰显了贴标签者的狭隘。年轻人说话确实会容易偏激、容易极端、容易在没有思考清楚就开始发言,但这除了证明年轻人的稚嫩,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智力有任何问题。

      相反,有研究证明,这一代人在智力和成就方面可能还要略胜一筹。《时代周刊》关于独生子女的专题文章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为什么有些独生子女成就比较高,有人研究认为,核心因素在于他们享有的资源比较多,资源没有被稀释。

      改变的一代

      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将是变革的一代。但总是会有某些特定年代的人更富有变革的心态,他们的行为观念对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更大。从90后的成长环境来看,他们接受的事物更为广阔,接受的价值观更为多元。他们对家长不再言听计从,他们对上级不再亦步亦趋。

      这些类似自由和民主的观念,若是被带到经济和政治领域,有些变化将会自然而然,且将是巨大的。再用“迷惘的一代”、“愤怒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形容90后似乎已不合时宜,他们普遍被期待为“the generation of change”,改变的一代。

      粉红力

      2009年3月,一则“70后”的帖子在网络流传,暗讽90后群体人心涣散、信仰缺失,随即引发“三后”间的一场口水大战。“90后”就“70后”、“80后”所自持的“红色一代”称谓,打出“粉红力”概念,寓意“90后”虽然稚嫩,但终将厚积薄发、勇挑重担。

      “粉红力”的提出让90后第一次有了集体性的标志,因与爱国主义、道德取向紧密联系而成为时下备受推崇的性格标签。它不但寓意厚积薄发、勇挑重担,更表示在社会的拷问下,90后群体将形成抱团之势。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