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姚明身价传破七亿美元2010/10/05
  • 褚时健:衡量一个人的对错要几十年2010/09/30
  • 鲍伯·迪伦:像一颗滚石2010/09/29
  • 胡兰成:张爱玲身体心态都不成熟2010/09/21
  • 鲁迅形象多维解读2010/09/21
  • 93岁老兵开微博讲抗日故事2010/09/14
  • 光讲党性不讲义气就是坏蛋2010/09/10
  • 李敖当年为什么在台湾坐牢?2010/09/09
  •  
    江平: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时间:2010/10/07 出处: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报 江平/文

    江平,一位令人敬重的法学家。1957年,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国任教刚一年的他,因整风运动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才重返北京政法学院,时隔21年后才真正开始他的法学生涯。无论在磨难中还是在顺境中,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说真话,不诬陷别人,不为升官而昧掉良心。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起点,很低,但又很高。

    江平的专业是民商法,法治是他的唯一信仰。他从保护财产权开始,到保护人身权、公民权利,到主张宪政,他走了一条必然的道路。没有宪政,一切权利都是空谈,国家不会有长期繁荣。法治与宪政不会自动出现,需要我们一点点争取,从个人自由开始。江平常说:"我这一生重视两样东西,一个是真理,一个是自由。"

    真理与自由到处都有,却又很难得

    我一生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故友、至交的人几乎没有,这可能与我的人生信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关吧!也许是因为自己年轻时被划成了 “右派”,故友和至交逐渐离去,人情淡漠,我也不敢再奢求于故友和至交了!

    近三十年来我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可能与两个人的启迪有密切关系:

    一位是李慎之先生。我与李慎之先生交往只有五年,那是七届全国人大(1988-1993)法律委员会期间,他是法律委员会委员,我是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一起开会。他那“右派”经历与燕京大学的学历和我相同,再加上我们对政治风波的看法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我们去贵州视察工作的途中,他对我说:你们搞法治的,最终会发现法治的困惑在于政治,法治离不开政治,中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你们是绕不开的。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也促使我更关心宪政,关心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核心之核心。

    另一位是吴敬琏先生。我与吴敬琏先生交往和合作,从北戴河中央召开的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算起,也快十年了。我和他是同龄人,在中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上,我们的见解是惊人的一致。他常常讲,中国的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是国家的过度干预,市场过度依赖于国家的公权力,就会造成“权贵市场经济 ”,所以他大声呼喊市场经济需要法治。我从经济学家那里得到了启示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即中国现今私权的保障,仍是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对私权的侵犯,或者叫对人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公权力的滥用。人权保障仍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核心。

    从李慎之先生和吴敬琏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个品质:一个是独立的精神,不屈服于任何政治压力,敢于独立思考;一个是批判的精神,以自己的学术良心,敢于批判现实。在人生已届80岁时,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切切实实地继受这两个品质,高举独立的旗帜,高举批判的旗帜。

    往时,曾参加过王铁崖教授八十寿辰的纪念活动,那时,我是以晚辈身份去参加的。今天,人们以我的八十寿辰做纪念活动,我是以长辈身份来参加的。自1956年从教以来,我的学生中已经退休的就难以计算;从1979年复校以来,我的学生中在政法岗位上的数以千计;从1991年我开始招博士生以来,将近20届的博士生也有近百名。我的弟子们总是劝我写一本回忆录,将我的经历留给后代。我一再犹豫之后,还是答应下来。起始是自己动手写的,把我参与立法活动的经历写了约十章近十万字左右,又彷徨起来了,这些破烂东西有谁去看呀?一停笔就是半年多。后来我的学生赵旭东和其他学生们结合我八十寿辰的纪念活动,给我配备一位助手,由我口述、他记录整理、我再修改的方式,形成了这本40多万字的自传。感谢陈夏红先生的辛勤努力,使我的自传在我80岁生日的 2010年正式问世,也算是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总结吧!出版成书后,叫个什么名字呢?我自己诗词集中最喜爱的一首是《临江仙·悲歌》:

    “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天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

    于是,从中选择了“沉浮与枯荣”作为书名,讲述了自己80年的“沉浮与枯荣”。

    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不那么重要了,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法学界的后辈们有所启迪,那就不辜负写这本书的初衷了。

    谨以此序献给亲爱的读者。

    (本文系《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之序)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