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论坛 器材,车辆,生活讨论 今日最新更新内容 精品库存 网站管理规则 会员档案 入会申请及列表 图片检索 回到首页

江湖绝色精品库存: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以色列——古老的旋律 (上) (图)2003/06/11
  • 寻找幸福石头(图)2003/06/11
  • 与图片无关的一些东西(图)2003/06/11
  • 孩子们--2(图)2003/06/11
  •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2003/06/11
  •  
    什么是风光?
    时间:编辑时间:2003/07/02 出处:泡网俱乐部
    什么是风光?提交者:半头砖于北京时间1999-08-2617:38:03

    从人民摄影报上看到关于陈长芬大师的一篇文章,很受启发。想起坛中众位高手整日切磋的劲头来,就想推荐给大家,好东东当然要大家一起用。^___*


    搞摄影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拍的事或物,对于风光摄影来说更是如此,哪怕只是一朵小花。在从中甸出来去白水台的路上,有好大一片盛开着的报春花,在花丛中有三两棵被砍伐后遗留下的、已被雨水冲刷的有些发白的树墩。这一场景顿时吸引了大家。“只能拍十分钟”,大家相约。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反复无常,一会儿是阳光照耀,一会儿是风雨飘飘。时断时续,时大时小的雨,把大家浇的拍摄兴趣全无,纷纷回到了汽车上。
    大师(注:陈长芬)却格外激动,不断地掀动着快门,TOYO80大底相机、尼康F3、哈苏、赛兹转机,轻重武器、长枪短炮一齐上阵。不知多少个十分钟之后,大师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车上。
    他说:“这是我近四十年来,最为激动的一次,也是对风光摄影理解最深刻的一次。”
    “什么是风光,风光就是阳光下草木在风中闪动的光辉。”(王逸曰:风光,谓日出而风,草木有光色也。),而今天此景就是对“风光”一词最明了的诠释,而越是在这种天气下就越能体现出风光摄影的意义所在。

    ————节选自人民摄影报,文/记者巩明《与大师同行》

    有关光线。
    提交者:Fuchsia于北京时间1999-08-2618:14:55
    今天看这些,有了一些特别的感觉。

    --《廊桥遗梦》

    后来,他开始发现他摄影是拍摄光,而不是物件。物件只是反映光的媒介。如果光线好,你总可以找到可拍摄的物件的。当时三十五毫米的照相机刚刚出现,他在当地一家相机店买了一架旧莱卡。带着这架相机到新泽西州的五月角,把假期中的一个星期花在沿海岸线写生摄影上。

    另一次他乘公共汽车到缅因州,然后一路截车到海边,赶上清晨从斯通宁顿的高岛开出的邮船,野营露宿,又乘摆渡穿过芬迪湾到新斯科舍。他二十二岁离开军队时已是一名相当不错的摄影师,在纽约找到一份工作,做一位著名摄影师的助手。

    现在,到了五十二岁,他还在观察光线。童年时代贴在墙上的地方大部分都已去过了。当他访问这些地方的时候,或是坐在拉弗斯酒吧里,或是在一条嘎嘎响的船里溯亚马逊河而上,或是骑在骆驼背上摇摇晃晃走过拉贾斯坦的沙漠区,他常常感到不可思议,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到了那里。

    罗伯特要她背稍稍往后仰一点然后轻声说,“好的,好的,就这么呆着。”这时他照的就是她现在注视着的这张照片。光线最理想不过了,他说是“多么透亮”-这是他给起的名称,于是正在围绕她转时快门坚决地按了一下。

    有短暂的时间几抹红道划破天空。罗伯特金凯指着上面说:“我把这叫做'反射'。多数人把照相机收起得太早。太阳落山后总是有一段时候天空出现真正美妙的光和色,只有几钟,那是在太阳刚隐入地平线而把光线反射到天空的时候。”

    他把车停在离桥比较远的地方,以便不妨碍他摄影的构图。他从车座后面小小的空间拿出一双胶皮靴,坐在车的踏板上解开皮靴的带子换上。把一只有两根带子的背包背在双肩,三脚架的皮带挂在左肩,右手拎着一只背包,通过陡峭的河岸向水边走去。

    要用技巧把桥放在某一角度以便在构图上突出来,同时要收进一角小溪而避开桥入口处墙上那些乱刻的字。桥后面的电话线也是个问题,但是通过精心确定框架也可以处理好。

    他把装好柯达彩卷的尼康相机拿出来装在三脚架上,拧紧螺丝钉。相机装着24毫米镜头,他换上他最喜欢的105毫米镜头。东方已显出灰朦朦的光线,他开始试验他的构图,
    把三脚架向左移二英尺,调整了陷入溪边烂泥中的那只脚,把相机带子绕在左腕上,这是他在水边照相时经常做的,因为由于三脚架倒在水里而损失的相机太多了。

    红光出现,天空渐渐亮起来。把相机向下拉六英寸,调整三脚架的腿。还不对。再往左移一英尺,再调整架腿。把相机在架顶放平,镜头调整到5/8。估计一下原野的深度,通过高焦距的技术把它放到最大限度。把拉线套紧在扳机上。现在太阳百分之四十在地平线上面,桥上的旧漆变成一种暖
    红色,这正是他所要的。

    从左胸口袋中拿出光谱仪,对到1/8。需要曝光一秒钟,不过柯达胶卷能坚持到这一极限。从取景器望过去。“那桥入口处挂着什么鬼东西?”他叽咕着。“一片纸。昨天并不在那儿呀。”

    扶稳三脚架,跑上岸去,身后的阳光迅速追上来。那张纸整整齐齐的别在桥上。把它撕下来连大头针一起放进背心口袋里。赶紧跑到岸边,下去,走到相机后面,太阳已升起百分之六十。跑得气喘吁吁,再拍一次,重复两次以便留底。没有风,草纹丝不动。为保险起见,照了三两秒的三张一秒
    半的。

    把镜头调到1/16,整个程序再重复一遍。把三脚架和相机拿到小溪当中去,安置好,印上脚印的淤泥向后移去。这段连续镜头再完整地拍一遍。装一卷新的柯达彩卷,换镜头,把24毫米的装上,把105毫米的放进口袋,涉水而上,离桥近些,调整。对好,核对光线,拍三张照,再照几张备用作为保险。

    把相机竖起来,重新构图,再拍,同样的场景,依次拍摄。他的动作没有一点不灵便之处,一切都是那么娴熟,每个动作都有道理,意外情况都得到效率的专业化的处理,不落痕迹。

    上得岸来,背着器材穿桥,同太阳赛跑。现在进入紧张阶段。抓出已经装好感光速度更快的胶卷的相机,把两架相机都套在脖子上,爬上桥后的树。树皮扎破了手臂-“去他妈的!”继续爬。现在高高在上,从一个角度望见桥,小溪上正闪着阳光。用特写仪把桥顶单独划出,然后是桥的背阴影面。就在水边读仪器的指数,把相机架好,拍九张照片,再拍备份照,把相机放在塞在树桠杈之间的背心上,换相机,换感光速度更快的胶卷,又照了十几张。爬下树,再下河岸,架起三角脚,再装上柯达彩卷,构图从第一批一样,不过是从小溪对面照的。把第三架相机从包里拉出来,那是架旧SP测距离的相机,现在是拍黑白照了。

    桥上的光线一秒钟一变。紧张的二十分钟-这种紧张只有军人。外科医生和摄影师才能体会-罗伯特金凯把背包甩进卡车,沿来过的路驶回去。离镇西的桥有十五分钟的路程,如果他赶快的话还可能在那里照几张照。他那会儿正在干一件事,想把音乐转变成视觉形象。他跟我说:“约翰,你知道你吹<老于世故的女士>这支曲子的第四节时差不多总是即兴重复的那调子吗?好了,我想我那
    天早晨把这拍成照片了。那天光线照在水上恰到好处,一只蓝色的苍鹭正好同时翻过我的取景器,我当时听到你吹那重复的调子,同时也真正看见了那曲调,于是扣下扳机。”

    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把音乐变成形象的工作上,简直着了迷。不知道他靠什么过日子。

    什么是风光?




    Copyright 1998-2003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