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小团圆》读后感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Red Sox发表时间:2010-02-02 07:37
《小团圆》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写与胡兰成热恋时,说是:“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
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
能是这样”。

我从读者眼中看来,胡兰成是张爱玲的劫数,在他之前,在他之后,都比这中间与胡兰
成纠缠的几年要好。

俩人初遇时,张爱玲二十四岁,胡兰成已经三十九岁,说胡兰成是中年人并不夸张。胡
兰成死了一个发妻,乡下一个老婆,城里一个老婆,算来已经结了三次婚了。从男性的
性驱动进化的角度来看,胡兰成最初当然要被张爱玲倾倒了。胡兰成在没有功名的少年
时代娶的乡下妻,有贤德,但无精神沟通;发妻死的及时,好让胡兰成时不时的怀念;
后面的续弦妻子年少美貌,却是个秦淮河上的歌伎,胡兰成娶她是图她的色——“这一
次一定要娶个漂亮的”;到这里胡兰成已经品尝过女人的德与色两样好处了。到张爱玲
的短篇小说《封锁》面世,正合了胡兰成的心愿:年轻的有正当职业的女性愿意给已婚男子
作妾。张爱玲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无心,可是读者有意。既然娶歌伎作老婆是因为
“这一次一定要娶个漂亮的”,那么,见到张爱玲时的心理活动,大约是“这一次一定要
娶个家世好有学识的”。

不久以后他们碰面了,恋爱了。张爱玲催促胡兰成离婚。不奇怪,张虽然爱胡,可是无意作妾。
《小团圆》里面没有太多关于胡兰成离婚的描写,可见张爱玲不在乎,她不以为自己是
“外面的那个人”,也没有顾忌过胡兰成的孩子们。张爱玲没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她
自己的亲爹等与没有栽培过她,所以张爱玲也不懂得将心比心。胡最大的顾忌其实是第
二任妻子,因为与她有几个孩子,也因为“大家都承认绯雯是我的太太”。胡对张说“
要赶她出去是不行的!”,张只笑笑说“ 不过是法律上的手续”,然后“随即走开了
”。胡兰成未必不因此怀恨在心。那个时候要娶张爱玲,一点言语也不敢委屈她,后来
不爱了,什么话也都能说出来。

因为两个人没有正式结婚,胡兰成逃亡期间,张爱玲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胡兰成的妻呢,
还是胡兰成的妾,因为大家都当她只是妾,连胡兰成对她的态度也可有可无如同鸡肋。
到这里,张爱玲的“金色的沙漠”似乎到头了。张爱玲没有随胡兰成躲到浙江乡下去,
后来“突然有一天想去看看他的家人了”,也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张与胡没有正式结
婚,当时的她也不知道怎样当妻子,恐怕也不觉得有必要。她一出生就只看到男人和女
人离异,对正常的家庭生活没有经验。

逃亡期间,胡兰成对张爱玲从来不留客人吃饭很有意见。这话听来岂不刺耳,张爱玲出
身的家庭佣仆成群,如果是亲自下厨,也是因为好玩的缘故。胡又拿小康护士“衣服都
洗的特别干净”来激她,她也真的受了激,自认为自己若是肯洗衣服,一定也洗的干净
。为什么不能一句“不过是洗衣服罢了”挡回去呢?或许已经隐约担心胡兰成对自己不
够喜欢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热恋期间颇为慷慨,留下一大笔钱给张爱玲,大约那笔钱,
在根本上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那笔钱数目大约不菲——因为上海沦陷期间张爱玲用
那笔钱过了一年,去了一趟乡下探望胡兰成,余下的还打算还给自己母亲出资去香港读
书的钱。

“金色的沙漠”倘佯着,就变成了绿色的泥沼了。

张爱玲从来都很坦白自己爱钱,读者看了只觉得她诚实天真。她生长于一个羞于谈论钱
,瞧不起钱,可是处处需要钱的环境,所有围绕她的难堪和痛苦都是因为其实没有钱。
父亲绝口不提没有钱给她出去留洋,而“宁可殴打禁闭”,好让她自己晓得不要有这种
盼望;不给弟弟上西式学校而请私塾老师,也是因为怕花钱。即使这样,张爱玲从来不
恨自己的父亲。父亲动手殴打,关她紧闭,生病不让治,她不怪父亲,只怪继母。有好
事者分析张爱玲可能恋父情结非常严重,这一说法很能够解释她的两次婚姻,也能部分
解释她对她母亲的莫名其妙的强烈的憎恶。她,可能的确是书里后来的男友燕山所说的
:“你大概喜欢老的”。张爱玲这样爱钱怕穷,遇到胡兰成这样一个“拎着个箱子到她
这里来……放平了打开箱盖,一箱子钞票……”的人,就是碰到劫数了。

正如出版人宋氏夫妇担心的,《小团圆》里的女主人公九歌,也就是张爱玲本人,所作
所为,不值得读者同情。张爱玲没有基本的民族观念,爱一个汉奸,于她,似乎也没有
什么。后来嫁给赖雅,也不是热爱共产主义,大约只是“与时俱进”罢了,讲更明白点
,只是“趋炎附势”而已。

可能越是有钱人家,或者曾经有钱过的人家,越是恐惧没有钱吧。徒有虚名的有钱,可
是钱怎样也落不到自己手里,和没钱还不是一样?张爱玲眼看着母亲和姑姑留洋,眼看
着父亲讨完小老婆,又再续娶后妈,眼里看的,耳里听的,全是大排场,可是轮到她,
却没她的份,还是没有钱的恐惧。

媒体号称惊世骇俗的《小团圆》,相关的性描写其实非常少,而且也很含蓄,不黄色。

真正惊世骇俗的反倒是九歌对母亲的那种憎恶和恨。明白人会了解,这是九歌另一处不
招人同情的地方。虽然写的含蓄,但是有几个段落里,其中确实流露出九歌欲和母亲一
争高下,并且为似乎略胜一筹而回味无穷的意味。

有一处写道母亲的一个肺科医生朋友来帮九歌治病,肺科医生似乎对九歌有好感,把医
疗费用也免去了,母亲为此骂九歌“生来就是害人精”。那个肺科医生,尽管也不是母
亲真的男朋友,但是仿佛是母亲中意的欲图培养的再婚对象;九歌断定治肺病的钱是肺
科医生出的——真是自作多情了——即使肺科医生免费医治,也是她母亲游说的功劳。
母亲后来也暗示给九歌,说有一次看电影看到女主人公的女儿和自己抢男朋友,哭得涕
泪滂沱的话,就是在责备九歌。所以说,宋氏夫妇认为九歌这个人物不值得同情是有来
由的,这个人物没有基本的民族观念,也没有女孩子的气质——即便母亲的中年男性朋
友于自己有意,也不是什么战功,不该得意洋洋。

九歌母亲貌似的确是个风流妇,男性仰慕着众多,虽然没有明骂,九歌借别人的口也屡
次暗示自己母亲生活放荡。看了一遍下来,只觉得所有人都为这位黄女士倾倒——连初
次拜访的胡兰成都惊叹张爱玲闺房布置的好——是她母亲布置的;黄女士虽然裹过小脚
,可是滑雪,潜水都会,又懂的油画,裁缝,营养学;游历欧洲和南亚各国,还曾经在
印度任职尼赫鲁的妹妹的秘书;这样一位貌似颇有品位的母亲,虽然日常生活上没有照
料过九歌,毕竟在人生最重要大事——教育——上面,始终如一鼎力支持;九歌和弟弟
与父亲一起过,也就是多两付碗筷,小孩子吃饭能吃掉多少,她父亲打吗啡针,嫖妓,
讨小老婆,豪赌,可比养育儿女费的多了;父亲对九歌姐弟二人,可说是不负责任的父
亲;另一边,九歌却把母亲恨得如此,真的是没有基本的曲直观,谁对她好,谁对她歹
,缺乏判断力。

宋氏夫妇曾极力劝说张爱玲不要出版《小团圆》,或者即使出版,书也必须作大改动。
任何人看完了《小团圆》只会觉得女主人公不可爱,不值得同情。张爱玲为什么要把九
歌自己写的如此不堪?我们其实都已经知道,九歌就是张爱玲本人,所以问题其实是:
张爱玲为什么要把自己写的如此讨人厌?

我作为读者,也百思不得其解。虽然我一再惊叹于张爱玲对自己的心狠手辣,可惜,偶
像亲手打破读者的崇拜,也着实无趣。我的猜想是,张爱玲写《小团圆》的时候,正处
于反思期,欲要将自己的前半生完全的否定掉。一九七五年九月,张爱玲给宋氏夫妇的
信件中说:“《小团圆》因为酝酿了得实在太久了,写得非常快,倒已经写完了”。虽
然如此说,《 小团圆》的基调定的如此灰黯,恐怕和一九七五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
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张爱玲一九七三年终于定居洛杉矶,此前最后一份官方工作是收
集大陆文化大革命的流行词语并且对此作分析研究,听起来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一份差事
,此间张爱玲苦于皮肤病,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搬一次家,拎着随身带着的几个箱子奔波
于各个旅馆,身心俱疲。与此同时,胡兰成在台湾倒是很悠哉兜定,任职台湾文化学院
作教授,一九七五年更是出版了《山河岁月》,一时居然有咸鱼翻身的迹象。真教人气
也气死了。我猜想,在内忧(皮肤病,谋生,以及居无定所),外患(胡兰成死灰复燃
,欲拿与张爱玲的往事作卖点出版《今生今世》)的夹击下,致使张爱玲痛定思痛,定
下了《小团圆》灰黯的基调。与其坐等胡兰成在台湾出书卖前妻,不如自己亲自下手,
把已经幻灭的爱情再鞭笞一次。

终究还是张爱玲。她欲要还原一个女作家从一开始就如影相随的种种困境——与家族显
赫名声不相符合的经济上的困境,身为汉奸妻的窘迫,失宠于男人,在争宠中落于下风
的无奈,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无可下笔,身为女性不得不面临的年龄增长资色衰退的焦
虑。她要《小团圆》揭批这种四面八方袭来的困境,一个生于旧时代,长于乱世的女作
家的困境。

也只有张爱玲有这样的胆色。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