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王威3发表时间:2010-09-02 23:34
 
7、不折腾
黄帝王朝之符信——瑞玉勾云玉佩。可见太史公所记载之釜山合符之事,当有其事。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列子好作寓言,不过他知识丰富,往往在瞎掰的同时也透露不少真实的信息。
小篆之华。
小篆之胥
 
 
 
只是又据说,据《列子》上的说法——
黄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头。
黄帝因天下百姓拥戴自己而十分高兴,于是就保养身体,兴歌舞娱悦耳目,调美味温饱肚腹。
然而最终,黄帝本人身体却垮掉了,整个人是肌肤枯焦,面色霉黑,头脑昏乱,心绪恍惚。
又过了十五年,黄帝因忧虑天下得不到治理,于是竭尽全部精力,增进智慧和体力,去治理百姓。
然而最终身体还是老样子——肌肤枯焦,面色霉黑,头脑昏乱,心绪恍惚。
黄帝开始自我反省,长叹道:“我的错误真是太深了。保养自己的毛病是这样,治理万物的毛病也是这样。”
于是,他决定放下了纷繁的日常事务。
 
 
他离开了宫殿寝室,取消了值班侍卫,撤掉了钟磐乐器,削减了厨师膳食,退出来安闲地居住在宫外的大庭之馆。
目的是为了清除心中杂念,降服形体欲望。
当黄帝三个月不过问政治事务之后。有一天,他白天睡觉时做梦,游历了华胥氏之国。
华胥氏之国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并不是乘船、坐车和步行所能到达的地方。
这个神国只有通过做梦“神游”这一途径才能抵达。
这个神国中,没有老师和官长,一切听其自然罢了。
居住于此的神人们没有任何嗜好和欲望,一切顺其自然罢了。
他们不懂得以生存为快乐,也不懂得死亡的恐惧,所以没有早夭的人。
他们不懂得自私地爱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懂得和外部事物保持疏远的距离。所以也就没有人类所特有的爱憎之情。
他们也不懂得反抗与叛逆,也不懂得赞成与顺从,因而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那么单纯,毫无利害关系。
一个个都是那么的无所爱惜。一个个都是那么的无所畏惧与忌讳。
他们到水中淹不死,到火里烧不坏。
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指甲抓搔也不觉酸痒。
乘云升空就像脚踏实地,寝卧虚气就像安睡木床。
云雾不能妨碍他们的视觉,雷霆不能捣乱他们的听觉。
美丑不能干扰他们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一切都凭精神运行而已。
 
游历了华胥氏之神国后,黄帝醒了过来,他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
于是他把天老、力牧和太山稽这些大臣们叫过来,告诉他们说——
我安闲地在家中住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杂念,降服了形体的欲望,专心考虑能够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却仍然得不到这种方法。
后来我因疲倦而睡觉,做了一个这样的梦。
现在我才懂得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观的欲望去追求的。
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却不能用语言来告诉你们。
又过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乎和华胥氏之国一样,而黄帝却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断过。 [1]
 
列子所讲述的故事,当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然而却比《淮南子》一味的歌功颂德更真实些。
这里其实有个奇怪的逻辑,那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结。
在后世的眼中,黄帝被看作是统一天下,实行仁政,功业显赫的圣王;
对于今日之中国人而言,他的统一战争,使得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原来分散的千万个部落得到了整合。他所统治的时代更是中国文明肇始之源。
 
然,对于当时被黄帝所统治的民众来说,则可能对黄帝一点好感也没有。
黄帝之形象,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一而再的看到。
秦皇汉武莫不是黄帝的翻版,这些人莫不是大有功后世。他们在位之期间,创兴制度、开拓疆土、巡视天下、大兴土木,可谓是大大的有为。
至于处理国政的态度也是孜孜矻矻,废寝忘食,竭尽心智。秦始皇据说一天要看三十斤的竹简。
可是人民为什么不喜欢这种特别尽职的君主呢?
无非两个字——折腾。
那么什么才是人民符合心目中标准的好君主呢?
三个字——不折腾。
所以当黄帝一变而成为斋心服行,顺遂自然,当上甩手掌柜,人民反而喜欢的不行了。
当然了,甩手掌柜很不好听,但是弄个好听的词还不容易——垂裳而治天下,此之谓也。
事实上,中国历史吊诡之处往往在乎此——君主勤政往往弄得举国上下不得安宁。
君主本人勤苦的了不得不说,下面的官吏自然也忙上了,于是人民往往被折腾得生不如死。
而当下面为了讨好上级而层层邀功,恐怕是五花八门的欺谎料骗,无所不为。
结果不但没有能造福人民,勤政往往一变而成了苛政,最终天下鼎沸,人民要异口同声的痛骂“苛政猛于虎”。
汉初不是有段很出名的文景之治么,其国策就是奉行黄老之治。
所谓黄老之治,黄即是黄帝,老即是老子,老子尚无为,黄帝还排在老子之前头,则这个黄老之治不难想见,便是无为之治了。
列子的故事,表面上来说,作为君主黄帝从勤政到倦勤最终蜕变为无为。
而究其实,则是完成政府从以追求无所不管无所不为的计划威权体制,而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8、人文初祖
相传黄帝之臣子大挠作甲子。则中国人以干支纪日当不会太晚。图为殷商甲骨文中的干支。
八千年前之裴李岗文化之刻符龟甲。
其上有一类似今天“目”字之刻纹。我们虽不能就此论定其时的中国人已经有了文字。但是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力图以有规律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
钱穆像,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钱穆曾经写过一本《黄帝》的小书。
 
行文至此,有一个小问题,我想也是大家都有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公认的祖先是黄帝。
要知道,在整个上古时期,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伏羲女娲,太昊神农,还有略过不提的有巢氏和燧人氏,论起功劳和神异,这些人都不逊色于黄帝。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们知道,民间传说中,向来有一种人物,比如诸葛亮、阿凡提、徐文长、郑板桥。
很多的故事围绕他们发生,很多的发明、很多的智谋因他们而精彩,就像无数支利箭寻找箭靶子一般。
黄帝其实便是这样一位箭靶子式的人物。
翻开先秦诸子,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期的任何发明都出自于黄帝本人或者是臣子的手上。
这里不妨列个表。
 
发明专利持有人      黄帝王朝中的身份     发明事项
黄帝                   君主              造车、火食、宫室、明堂
嫘祖                      元妃              养蚕
常先(一说夷)         臣属              制鼓 
王亥                      臣属                驯马
共鼓、货狄               臣属                造船
宁封子                臣属              制陶
胡巢(胡曹)              臣属                制帽
于则                     臣属                制鞋
蚩尤                      臣属               金属冶炼术、制作兵器
隶首                     臣属                算盘、算盘
伯益                  臣属              挖井
羲和                      臣属                 占日
常仪                     臣属               占月
臾区                    臣属               占星气(星辰和气象)
伶伦                    臣属               造律吕(音乐)
大挠                    臣属              甲子(就是后来的干支,用以记日)
容成                    臣属              作调历(制作历法)
伯余                   臣属              衣裳
雍父                   臣属              作杵臼
挥(一说佳、般、夷羿) 臣属             
夷牟(一说 浮游        臣属                   
 岐伯                  臣属               作鼓吹铙角
仓颉、沮诵             臣属               文字、书契
史皇                   臣属               作图
尹寿                   臣属               铜镜
 
这个表格,尚是笔者耳目之所穷,估计还尚有很多的发明都归之于黄帝王朝的名下。
这些发明涉及到各个领域,举凡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 、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无不肇始于黄帝时代。
因此,自然而然的,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只是以上的每一项发明出现,都能使得人类向文明迈进一大步。
老天何厚于黄帝王朝,让所有的发明在这个时期,一股脑的涌现出来。
 
 
近代治史学家钱穆一语中的,他认为——
制作发明最难讲……古时情形,更不能拿现在的标准衡量。
一个发明家,既没有呈请专利的方法,也不是一个人在那里苦心积虑的发明,往往是无数人渐次累积的结果。
严格的说起来,那个最初把树叶挂在身上的人,就是衣服的发明者;最初把纤维编成一小片的人,就是布的发明者。
这样究竟是谁呢?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在那时候是一个世界,有许多部族并立着。
一件器物的发明,各族有各族的传说,各族有各族的来源,决非出于一手。在近代,还有两个各不相关的发明家同时发明的故事;
在古时,更可想见。有了这两个原因,后来的传说当然要分歧不一。
战国时荀卿说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
仓颉不一定是文字的发明人。他虽喜欢研究文字,研究文字的也不止他一个人。
可是他有显著的成绩,他可以专门名家,他的名字就传下来,成了后代的名人,其余的都被忘掉,和文字发生关系的人就只知道他一个了。
这是说,有了发明的成绩,就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人。其实据我们的推测,不如说成了千古的名人就会有发明的成绩。
《易经·系辞》上说的很明白,它说古代器物的发明和制作都是古圣王的功劳。
这种说法不是瞎讲,却是实情。我们试想一个偶然在地下掘洞见水的人,他未尝想到自己发明了井,更没有想到鼓吹宣传,预备在历史上占一页。
当时或许惊异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试一次,或者告诉别人,或者就模糊过去,洇没无闻。
假使这件事情传到一个聪明的酋长的耳朵里,或者是他自己的发现,结果就不同些。
他可以盘算一下记在心里,等他发生兴趣或感觉需要的时候,他可以叫自己的部落掘井取水。他的推广力大,地位显著,当然人都说是他的发明。
我们晓得这种情形,就明白上面的说法。古代的发明者不是圣王就是贤臣,并不是只有他们能发明,更不是他们有发明者的专利权。
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被人知道,被人记忆流传,后来只能认为是他们的发明。
他们汇集各方面的成果,发明者的头衔也加在他们身上。[2]
 
黄帝分别打败了炎帝、蚩尤之后,其所建立王朝,就实际管辖的领土来说,是远胜于前代。
而正是通过这两场兼并战争,使得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之间文化交流骤然加速。
原本这些属于本族落本部族的独门发明,因黄帝王朝崛起第一次焕发出的中国人的国族意识,而被不分你我的糅合在一处了,传播辐射开了。
物理的热力学上,有一临界点现象。后来被用来比拟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某种质的改变。它有两个特别的特性:
一是临界值,一越过这个临界值,那么就形成形态上的一次飞跃。
二是不可逆转,当飞跃发生之后,再不能重返以前的形态。
黄帝之伟大,乃在于他带领中国人,合力抵达了这一临界点。
9、黄帝三百年
 
宰予像
司马迁像
山东沂县南汉画像《大傩图》就有四面人的形象。
 
 
黄帝的统治时间有多长呢?
春秋时期孔子最调皮的学生宰予曾经向老师问过这个问题。
孔子虽然不喜欢自己这个学生,痛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可是学生一提问题,他好为人师的脾性一发作,一下子滔滔不绝的讲了一车子的话。
宰予是这样提出疑问的——
以前我曾经听过荣伊的说法,他说黄帝寿命有三百年。我想问问,黄帝是人吗,到底是不是人,不然怎么会有三百年那么长的寿命。
孔子当时肯定是苦笑不得,于是敷衍道——
予!,先代的圣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还有周公,他们的功业是非常之伟观。
而黄帝还超过他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后世的先生们也很难详细的说清楚啊!!!
宰予却抱着不弄清楚这个问题,白天就不睡觉的觉悟,继续追问道——
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关于黄帝的事迹是那么神秘和隐晦,研究来研究去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君子以一事不知为耻,学生今天一定要执意要问个明白。[3]
孔子只好大谈了特谈一通黄帝的功绩,这些话,后来都被司马迁照抄进了《史记》的《五帝本纪》之中[4],最后才回到宰予的问题上——
黄帝之生前所实行的德政仁政,让人民受惠了一百年。
当黄帝死了之后呢?人民敬服他的英明神武,一百年不动摇。
两百年过去之后,黄帝王朝的人民依旧遵循他当初拟定的国策,延续他所开辟的路线,又是一个一百年。
加起来,所以才说黄帝活了三百年。[5]
孔子生平不喜怪力乱神,对于黄帝的传说,肯定知道,但是不相信人世间有那么长寿命的人。
而在宰予的执着下,以遗爱长留人心之强词夺理自圆其说,未免有点诡辩的意味。[6]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也曾经和宰予一样提出类似的古怪问题——
上古时代,黄帝据说长着四张脸,这可信嘛。
孔子的答复一如既往的强词夺理,一如既往的自圆其说——
黄帝任命和自己治国理念一致大臣四人处理国政,君臣之间非常默契,往往意见吻合,不需要约定就能办成大事,这就是所谓的四张脸。[7]
宰予和子贡的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了一点,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黄帝已经被完全神话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特别是领袖一当被后人伟大了,想当个正常人也不可得啊。
其实子贡提出的四面人之历史悬案,是很有意思。
四面人呢?其实反映的上古时代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种宗教仪式叫做四面磔禳,就是让一个大巫师,站在神坛的中央做法,就妖魔鬼怪灾厄邪崇从四面八方清除出去。[8]
孔子这个老师,并不是本着知之为知之的态度和去学生交流,而是不懂装懂,吓唬学生,很不应该哈。
一直到春秋时代,这种宗教仪式还保留着,有一次郑国大火,当时郑国秉政大臣子产就下令举办这种大型的宗教仪式。
做法的巫师只有一人,如何将妖魔鬼怪灾厄邪崇从四面八方同时清除出去呢?
办法很简单,就是巫师的头上带上前后左右四个面具,也就是等于是四个人同时做法了。
黄帝是黄帝王朝开国之君主,但同时也是一个超级的大巫师。
所以《黄帝四经》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前黄帝王朝的开国君主黄帝,以讲求诚信为美德。他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出一个神像(让天下的百姓参拜)。
这个神像有四张脸,共一颗心,立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之中,从前面、后面。从左边、右边,接受老百姓的参拜。
正因为他统治天下能够做到让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的参拜他,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9]
 
  
 

如果文献记载属实,黄帝真的统治了一百多年,那他的寿算也太长了,估计黄帝王朝初期当是和伏羲氏、神农氏一般,也有几任君主,相继承受这个名号。

 
上古时代,尚无文字记录,史事往往依赖口耳相传。
当时世界各文明次第兴起,先后有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等,比较而言,黄帝王朝时期能留下那么多资料,已经很不错了。
 
不管怎么说,再伟大的人物,莫有不死,这是自然的规律。
黄帝也不例外,他文治武功,样样都很英明,老天爷待他也厚道,就他的两个对手送到他家门口。
为了回报老天爷,黄帝也没舍得离开涿鹿。
他最终也死在这里。
 
关于黄帝之死,《史记》根据西汉时代所流行的传说,详细的记录在《封禅书》上。
司马迁之封禅书,记载的乃是他所处之时代,西汉王朝汉武帝时代所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封禅。
汉武帝好大喜功,准备学习古代之圣王,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要举办封禅大典,论起动用国家资源的规模,比诸今日之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因此汉武帝的这个想法,自然很多人反对。
汉武帝怎么办呢,就让他的摇尾系统捏造出封禅的种种好处,以及不得不不封禅的理由。
其中最为卖力的吹鼓手便是一个叫做公孙卿的家伙,他宣称从一位叫做已经死去的方士申公的手上得到遗书。
这位申公和神仙家安期生有往来,接受了黄帝的言论,没有著作,只留下一些书札。
申公的书札上说——
“汉代的兴盛应当在黄帝的时令再次出现的时候……
汉代的圣人出现在汉高祖的孙子到曾孙之中(即汉武帝)。他应该去封禅。
上古时代,先后有七十二个王封禅,但只有黄帝能够上泰山封禅。
……
汉朝的君主也应该上泰山封禅,上泰山封禅就能成仙升天了。
黄帝时有上万的诸侯国,而其中有神灵被祭祀的占了七千个。
天下有八座名山,而三座在蛮夷地区,五座在中原地区。
中原的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历的,和神灵在那里相会。
黄帝一面作战,一面学习仙术。他担心百姓中非议他学仙术,就把非议鬼神的人断然处死。
黄帝就这样修炼了一百多年后,才能与神相往来。
……
其后,黄帝在明廷迎接了万种神灵,明廷就是甘泉。所叫作寒门的地方就是谷口。
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面铸鼎。
宝鼎铸成后,有条龙垂着长须,从天而降来迎接黄帝。
黄帝骑上龙,大臣们和后宫嫔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多人,龙就飞上天了。
剩下的小官员们不能骑上龙,就都抓住龙的胡须。龙的胡须被揪掉了,落了下来,黄帝的弓也落了下来。
百姓们仰望着黄帝飞上天去了,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哭。
所以后代人们把这个地方叫作鼎湖,把那个弓叫作乌号。”[10]
汉武帝既然主导了这场表演,当然也要配合做完全套,他高兴的说道——
哎呀!如果我真能像黄帝那样,我会把丢弃妻子儿女看得像脱掉鞋子一般。
当下就任命公孙卿为郎,并着手准备封禅大典。
 
汉武帝笃信神仙家方士的胡说也就算了,还这么胡搞,胡搞也就算了,还捏造出黄帝死后升仙之神话,因此后世有识之士难免有疑。
第一个对黄帝之死提出疑问的便是东汉大学者王充,他在《论衡》一书中详细的讨论了这件事情——
司马迁《史记》叙述五帝生平时,也说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群臣朝拜他的衣帽,于是把它埋葬了。
我认为,这是无根据的说法……
龙不能升天,黄帝骑它,就证明黄帝没有升天。
龙随云雨而起,于是乘云而飞行;云散雨停,又落入深渊。
如果真是黄帝骑龙升天,就会随着云雨落入深渊中淹没。
根据考察,黄帝埋葬在桥山,还说大臣们在这里埋葬了他的衣帽。
要是黄帝果真骑龙升天,那么他的衣服就不该离开身体;
如果是黄帝封禅完毕,成仙而去,那么他的衣帽也不该留下。
要是黄帝真的成仙不死而升天了,那么大臣和老百姓肯定会亲眼看见。
看见他升天,知道他没有死,这是确定无疑的。
如果认为埋葬没有死的人的衣帽,跟埋葬死人没有两样,这不是作臣子的应实事求是、区分活人跟死人的态度。[11]
 
西汉时代,黄帝之成仙不死,乘龙升天的故事,当然是捏造出来了。
然而这个捏造也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
这里,我们需要先弄清楚,黄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事实上,先秦的典籍提到黄帝之死时的情形,和司马迁的说法是完全的不同。
《竹书纪年》上说——
黄帝的统治持续了一百年,发生了大地震,黄帝去世。[12]
涿鹿当然是块宝地,只有一样不好,那就是它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属于地震多发区域。
这场地震应该破坏力极大,因为古代的史书,向来是不废话。不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小规模地震是不会被记录。
即便是饿死几千万人的大饥荒,根据中国史书记载的传统,最多也就补充上三个字“人相食。”
这种记录极简主义,造成的结果是,我们虽然能够认定史官在这里记载的地震肯定破坏力巨大,但却很难判断黄帝是不是直接死在其中。
我们只能根据黄帝死后的情形去推想——
黄帝王朝虽然开国不久,黄帝作为一代雄主,兵锋四出,可谓是兴盛一时,以至于在主政之五十九年,先后有两个遥远之异国貫胸氏、長股氏[13]前来和黄帝王朝建立外交关系。
如此强大的王朝,何以在黄帝死后多年,纷纷扰扰,无人继承天下共主之位?
难道仅仅是因为地震大破坏之后,遍地疮痍,国家统治机器彻底崩溃,不能运转的缘故。
以黄帝王朝的典章制度之盛,即便自己没有指定接班人,也会有元老股肱之臣,推举一位新君出来。
最大的可能,当是黄帝和他的多数臣属,都直接葬身于此次大地震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的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这场地震是如此的毫无征兆,使得东亚大地上最强大的黄帝王朝瞬间摇撼起来。
 
只是到了后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国族意识的增强,和天人相应之说的流行。
诸子百家都不愿意接受,也不能接受施行德政的圣王,我们的人文初祖居然被老天爷直接惩罚而死。
于是,就有了黄帝乘龙上天,群臣后妃相从的传说。
 
 


[1]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朕之过淫矣。 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县。 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 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列子》

 
[2] 钱穆《黄帝》
[3]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亦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
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 ——《大戴礼记·五帝德》
[4][4]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大戴礼记·五帝德》
[5]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7]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尸子》
[8] 郑子产为火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左传·昭公十八年》
[9]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黄帝四经·立命》
[10]上大说,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
卿曰:“申公,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能僊登天矣。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僊。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頉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③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澝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髃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澝,龙澝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澝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缢耳。”
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史记·封禅书》
[11] 《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7)。曰,此虚言也。
龙不升天,黄帝骑之,乃明黄帝不升天也。龙起云雨,因乘而行;云散雨止,降复入渊。如实黄帝骑龙,随溺于渊也。案黄帝葬于桥山[11],犹曰群臣葬其衣冠。审骑龙而升天,衣不离形;如封禅已,仙去,衣冠亦不宜遗。黄帝实仙不死而升天,臣子百姓所亲见也。见其升天,知其不死,必也。葬不死之衣冠,与实死者无以异,非臣子实事之心,别生于死之意也——《论衡·道虚篇》
[12]一百年,地裂。帝陟。——《竹书纪年》
[13]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 。——《竹书纪年》
《山海經·海外南經》注引《尸子》曰 :“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 之德常致之。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王威3 
  • 2010-09-02 23:34
  • 20480
  • 111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