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隐的理想国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一晃而过发表时间:2010-10-13 15:42
【王阳明的徒孙】
很少有人知道何心隐,但他的师祖却大大有名:开创儒家“心学”的王阳明。老王聪明绝顶,凭借文韬武略获得极大功勋。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强调要“知”,更要“行”,要“知行合一”。 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成为 “阳明学派”。
王艮是王阳明的高徒,开创了“泰州学派”,何心隐又是王艮的高徒,看来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也不假。特别是何心隐,还进行了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实践,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
 
【人人可以成尧舜】
泰州学派学说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易行,接受的对象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厨子等,极具平民色彩,流传很广,故称“平民儒学”。
何心隐和其他人将“心即是理”的思想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观点符合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受到极大欢迎。
今天仍可看到这种“平民儒学”的影响。有人说“成就有大小,境界无高低”,实际上是从“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种说法演变而来的。
 
【聚众堂传奇】
明朝的统治者对于孟子提倡的重民权思想非常排斥,以三纲五常来维护君权统治。对此,而何心隐做了什么呢?
他设计了名叫“聚合堂”组织,并捐出家产,在本宗族内建立了一个生活集体。这个集体接纳的成员不限行业,不限地位,不限身家,大家捐产加入;集体设立制度,让大家轮流主持事务,主持者是“师”,也是“君”,君臣平等,互为师友,以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在聚众堂中,婚丧嫁娶、赋役等事务集体共理,财产互通有无,一起救济鳏寡孤独,缩小贫富差距。他也开办学校,不分本姓外姓、长幼远近,都可以入学。这样的组织,打破了三纲五常束缚,表现出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这种形式的社会,特别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使命,具有相当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当时是惊世骇俗、大逆不道,他被定死罪下狱。所幸朋友利用腐败官员开后门,才逃过一劫。
【杀身成仁】
何心隐的死同样富有传奇色彩。他在万历年间批评张居正横暴专政,针砭时弊,到处讲学,具有很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多次受到追捕。万历七年(1579)被湖广巡抚王之垣在监狱中杀害,时年六十三岁。实际上早在1560年何心隐刚和张居正认识时,两人就有思想观念上冲突,当时何心隐曾对人说过,“此人必当国,杀我者必此人也。”事实证明了思想家惊人的洞察力。
到底是张居正授意杀他,还是王之垣向张氏献媚而杀他,至今没有定论。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古代的持不通政见者,与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及政权作抗争,注定了其死亡结局。
 
【抛却身后名】
后人对于何心隐的评论褒贬不一。明清交替时期的顾炎武和王夫之对何心隐进行过猛烈批评,说他是明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批评者看来,何心隐和泰州学派破坏了当时的价值观念,让社会没有了精神凝聚力,这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满清仅凭十几万铁骑就能横扫天下的另一个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人们各顾各,而造成各顾各的原因正是何心隐及他的同伴们对个人主义的追求——而这不是何心隐所能预料得到的。

0 / 0

一晃而过于2010-10-13 15:56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