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风雨半边晴 [附视频]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文思不动发表时间:2011-05-21 06:01
 
《感受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作品D946号,第2首》

再写舒伯特,和他的一首不太受人关注的降E大调即兴曲。

缈砜的文章里曾着重提到过这首曲子。她是这么写的:

“......这部作品(即D946)作于1828年,也是舒伯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天鹅之歌”。这也是即兴曲,包括3首小品,我想要提的是其中的第二首,一段 Allegretto(稍快板)。这支曲子是“五段体”(自己发明的词汇,让专业人士见笑了)式,也就是 A-B-A-C-A的形式。其中的A段在曲中反复出现了3次,那是一个非常温情和充满幻想的乐段;而B段和C段都带着一份悲哀和阴暗。所以当A段一次次地重现,尤其在末尾,最后一次重复时,显得格外的余韵深长......”

我能理解缈砜的体会,这部钢琴小曲,我也曾经熟悉和喜爱。十几年前买了一套布伦德尔的Philips小双张,其中包括三部舒伯特晚期奏鸣曲(D958,959,960)和三首编号外钢琴小曲(Drei Klavierstücke,D946)。我曾把它们拷贝,做成mp3,听了不知多少遍。最后拷贝下来的CD都听烂了再也放不了了。里面最难忘的,和D960 (最后一部奏鸣曲)同样让人着迷的,就是缈砜所提到的D946里的第二首,降E大调小快板即兴曲。

舒伯特的即兴曲,是公认的钢琴作品中的极品。名为即兴,但并非是在临场随心所欲的即兴演出,而是指结构和乐思比较随意的一种曲式。人们熟悉的舒伯特即兴曲,是D889(作品号Op.90)和D935(Op.142)两套共八首。而后来的D946那三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那么出名。

D946是舒伯特31岁去世前几个月写的。当时的他,贫困潦倒,病魔缠身,孤苦零丁,现实生活里实在没有什么还值得留恋的东西,美好只能存在于他在自己心中构建的的幻境之中。而这首同时夹杂着憧憬和惶恐的即兴曲,半天风雨半天晴,正反映了作曲家当时的心态。

这两天把这首旧曲子翻出来,仔细听了几回,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趁现在还没忘记,特意把心得体会记下:

布伦德尔的舒伯特 D946/No.2--

(虽然都是布伦德尔的,但这和我CD上的版本不一样。但没关系)

这首曲子的结构比较简单,A1-B-A2-C-A3,五个部分组成的回旋曲式。单从技巧来讲,对演奏者的挑战也算不太大。不过我觉得它真的很漂亮很扣人心弦,不比人们熟悉的Op.90和Op.142里那八首即兴曲逊色。

A1部(从开头-1'15"(大约)):E-flat Major,在回旋曲中先后重复了三次。这个如歌的主题充满了梦幻式的安详、温暖和希望。你看第二乐句的结尾,渐渐地慢了下来,弱了下来,变为极缓极弱,最后一个无限延长号(0'41"),仿佛梦乡里甜美的歌声,余音缭绕,不绝如缕。

B部(1'15"-3'27"):突然间转上了C小调。刹那间阴云密布,动荡的十六分音如一股强大的暗流(dark undercurrent,这在舒伯特作品里经常碰到),人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被吞噬,无力反抗。音乐中充满了不详和焦虑,恶魔和死神的影子在眼前舞动。第二部分残酷的现实和第一部分的温柔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A2部(3'28-4'47"):经过过渡句后音乐回到了温柔的A部分。

C部 (4'48"-9'08"):这是最长、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极美的旋律在降A小调上轻盈地飘,空朦而清丽。但如果你仔细听,里面却隐含着无限的凄凉。中间虽有一小点自信的宣言和坚定的抗争,但总体上,C部还是无尽的委屈与无助,凄美得让人揪心。

A3部: A的最后的一次重复。精疲力竭的他,只能无奈地选择顺从、放弃和逃避,依靠A段再次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所以这个A段,如缈砜所说,“更显得格外的余韵深长......”

[完]
2011-05-20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