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慢马的齐默曼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文思不动发表时间:2011-07-26 01:12
本来想写篇长点的贴子的,但后来转念一想,罗嗦多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用。这些都是大师们的精心之作,真的要比较,也就是阿柯、语嫣和小龙女的区别。再说齐默曼的风格太明显太特别了,一听了然,喜欢的人自然不需要我罗嗦,不喜欢的人我说再多可能也没有用。

所以我就提纲挈领地简单说几句我对齐默曼的感受。

1)齐默曼先后灌录过几次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我最初接触的是他年轻时和朱里尼/洛杉矶爱乐的那张DG。那时候齐默曼刚拿下肖邦大赛的冠军,正意气风发,那个录音里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自信和他特有的高贵。时隔二十多年,1999年,人到中年的齐默曼为了纪念肖邦逝世150周年,亲自从波兰全国最优秀的乐手中挑选出60名组成“波兰节日乐团”,将他们归零以后按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训练,经过几个月高强度的封闭排练,然后在世界巡回演出。那两张DG的CD,便是在那次盛典,那个特殊的组合几个月精心劳作的结晶。

2)二十五年后的齐默曼再演肖邦钢协,风格和原先相差甚远。昔日的朝气、热情和冲动,似乎更多地被冥思和幻想所取代。他弹得很慢,这第一部的第二乐章,比大部分人,包括他以前的要足足慢了两分多钟(12'47" vs. 10'39")。慢,倒也不是平均每个音都慢,而是因为他把节奏的弹性增大了,把乐句之间的间隔、把那些ritardandos都拉开了。

3)在前面的帖子里我提到过,在这个慢乐章里肖邦要写的是春江月夜,一个单相思的人神情恍惚地回味着千百个美好的记忆,是张若虚诗里的那种“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意境。而这冥思苦想、缠绵悱恻的意境,我觉得齐默曼那个1999年的演绎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每一个小细节和细微的变化(nuance)都经过齐默曼和乐队精心地处理和雕琢。音乐行进得很缓慢,每个乐思都得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呼吸、酝酿和绽放。比如zi老师提到的那个“纤细、敏感、踌躇和犹豫,欲留还去”的第18小节前后(1'55"-2'10"),还有后面类似的第59(?)小节(5'50"-6'05",即那段心绪不宁的agitato到来之前),那两个无限延长音被齐默曼拉得最开、最长。不过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慢,他处理得很自然,很流畅,很生动,让人一点阻滞的感觉都没有。虽然最后没有声音,但此时无声胜似有声,音乐仍在向前流动,情绪仍在人的脑子里继续盘桓。有点象电影里的那些镜头,花慢慢地绽开,羽毛一点点地飘下去,一直到看不见......
 
这样的例子很多。

4)齐默曼的触键很细腻,却一点也不面,一点也没有那种病态的小情绪。我发现谱子里很多的forte, accent, Sforzando, con forza等等都被他“弱化”掉了(肖邦也说过这个乐章里不需要过分的intensity),但是他音乐里依然能够体现出饱满和健康的张力和高潮,只是他的张力并不依赖通常的忽上忽下的动态和强音来实现。

5)还有,乐队和钢琴配合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得益于齐默曼对自己乐队的全盘控制和几个月的磨合)。肖邦的乐团配器向来被认为是他的软肋,钢协里的乐队伴奏只是无足轻重的背景。这个版本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

************************
这是我一些粗浅的感受。反正道理简单得很: 走马观花的时候,你得骑着慢马慢慢地观,该停的地方就得停。另外,这个乐章写的是春夜良宵。春宵一刻值千金,齐默曼这个春宵比别人长了两分钟,你说这多赚了多少钱?:o)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文思不动于2011-07-26 01:30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唉呀
  • 文思不动 
  • 2011-07-27 01:23
  • 71
  • 796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