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阅读:那些举微火者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翩若发表时间:2007-07-03 09:06
我的私人阅读:那些举微火者
乐颜

在我的世界里,外婆是最早的女性世界的讲述者。我五岁或六岁前,只和她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夜晚我躺在北方的土坑上,她坐在窗台旁边的煤油灯下,边做针线活儿边跟我说话。她的讲述中除了神鬼世界,就是这村子里的人事。她常常说起邻居女人、女性亲戚,或者村子里新近嫁过来的不知名的青年女子。有时候是廖廖数语,有时候是几个生活片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口那位常常坐在台阶上的穿月白衣服的女人。外婆说她是“跑”来的--她不受婆家喜欢,娘家也不再认她做女儿。村子里的女人说起她时都觉得她可能有些掉价吧,因为她没有彩礼,婚后也没有人来接。

当然,长大后,我知道女人的行为是“自由婚姻”。它代表着一个女人的自由意志。

我不知道这个女人姓什么叫什么,不知道她家庭是否幸福、她和丈夫关系怎样。我甚至也没有记住她有几个孩子。她很矛盾地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清晰的是她的衣衫和眉目,但有关她的过往生活却一片模糊、含混。想来,她一定还生活在小村子里吧,但找到她显然已经不容易。这个小村子已几经变迁,而我的外婆早已不在人世。并且,很可能的是,那个女人的逃婚史也将被岁月遗忘。

就象我们所知晓的,有关女性的历史其实是模糊的,一如小村子里那个女人一样。如果你问起我——一位对妇女历史颇感兴趣者,女人们的历史,如果你问起我她们的名字,我大抵会迟疑。我可能会告诉你一些历史书上的名人,比如李清照、黄道婆、秋瑾等。我可能还会告诉你四大美人,以及武则天,或者一些与皇帝有过共同生活经历、与著名男人有过情感经历的女人们。这些女人们,点缀在几千年的历史的夜空中,就象星星一样忽明忽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我想不起来了。与现代社会对妇女们“半边天”的赞誉相比,那历史夜空里的星星们,实在太少太少了。

有许多原因导致了女人历史的空洞。也有许多原因导致了女人生活的苍白。但苍白和空洞绝不意味着是真的空洞、苍白以及无力。绝不。这些形容词只不过是“历史记载”的匮乏,而不是女人历史的匮乏。女人和男人的生活在本质上有什么两样呢?她们难道不是同样有着激情、快乐、悲伤的群落吗?她们的一切只是无人记录、她们的世界不过是因为无人关注而在书写中变得黑暗罢了。因而,吴尔夫在她的文章中认为,那些女性世界的写作者们是黑暗世界的“举微火者”就再恰当不过了。没错,籍着她(他)们的烛照和指引,我们才发现完整的人类历史,而不仅仅是男人的历史。在这些“举火微者”的帮助之下,历史,不再是空洞与匮乏,而是相反。

没错儿,下面的书单中都是有关女人的。它们既有文学作品、历史著作,也有文学评论以及名人传记。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举微火者不仅限于女性。而即使是在那些女性书写者的著作,也绝不只是因为是女人写的而被收入。我收录的这些举微火者,是值得尊敬的书写者,尤其是那些女性书写者们,她们不是因为性别原因被历史铭记,而是因为她们本身对人类历史书写所做出的贡献。换句话说,这些十八世纪以来的女性书写者们,以她们富有洞见的著作在历史上写下了她们姓名,当然,在这个姓名镌列中,并不注名性别。

1、 激情的书写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萧红:《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显然,这有关女人的历史的书写并不仅仅借助于女性书写者。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阁楼上的闺秀开始了她们生活化而非戏剧化的经历。籍助于这本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中国妇女们的生活开始掀开了它的一角门帘,也借助于这本小说,女人们的生活显示了其充沛、富饶而复杂的一面。当然,无论是《呼啸山庄》还是《傲慢与偏见》,女性书写者们不仅仅展示了女性世界,她们也以自己的才华昭示了女作家所达到的文学高度。这样的高度不只属于女人世界,也属于人类历史。

2、 她们的声音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重点所在》、《在土星的标志下》、《关于他人的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出版完毕
吴尔夫:《普通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女权辩》是一本出版于1792年的著作。它的作者是位女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它和《共产党宣言》、《梦的解析》一起,成为了改变美国历史的20部著作之一。这个女人在她的年代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知识平等;她认为思想本身并没有性别特征,那些性别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教育使然,她提醒女权和人权同等重要,她提醒教育女性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非常迫切,并且,她还认为妇女身上所发生的变革将使社会整体发生变化……

如果没有写作年代提示,她的所有观点在我们这个年代看起来可真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可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已成为常识“呼吁”更能显示出她的贡献吗?而桑塔格、伍尔夫、阿伦特等人的出现,她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就,难道不也印证了二百多年前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看法吗?

桑塔格以她的独立、睿智和犀利,成为美国社会的“良心”。伍尔夫以她的才华和知识,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山脉”,在她的《普通读者》中,她以一位“普通读者”自居,既不学院化也绝不世俗化,不仅仅如此,她的《自己的房间》中,也显示了一位女性的独立品质。

3、 她们的历史
(美) 高彦颐:《闺塾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伊沛霞:《内闱》:《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作为一位长期以来对中国妇女史保持关注者,我最后选择的有关妇女历史的著作却来自国外汉学专家。这颇让人感到遗憾。但是,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有关中国妇女历史的优秀著作却非得提到这两本不可。

《闺塾师》讲的是一群生活在明末的江南女人的生活。她们以做大家闺秀的家庭教师为职业,当然,这里的闺塾师也不只是家庭教师这么简单。这本书还以一些母亲为讲述对象,这些母亲既是才女,也是才女们的老师。她们组成有着亲缘意味的诗社,以通信和走亲戚的方式交换文学作品。不要轻视这些生活在内闱中的妇女们的工作,正是这样的交流,妇女们才以一种并不明朗的绵延不绝的文字书写,续写了妇女写作和妇女生活知识的传统。

而在《内闱》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宋代众多女性的面容,既有上流阶层的妻子与母亲,也有贫穷人家的女儿,有妾,有婢女,有寡妇。作者从繁复的历史男性叙述中,分析了生活在宋朝的女人们如何积攒嫁妆、争夺财产权、获得丈夫的欢心、成为一个有远见的母亲……做女红,织布,纺纱,养育孩子,面对难产和孩子的早夭,再婚,信佛,面对年轻的小妾……她们的一生,有着婚姻中的惊喜,有夫妇和谐,有为财产的苦恼,有对丈夫多情的担忧,有为了魅力而不惜忍受痛苦(缠足)。她们,也曾有过明媚阳光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这本书提醒读者的是,面对历史,面对文化,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跨越并包容两种表达的思想框架,一种是言之凿凿、清晰明确、道德化理性化的思想,另一种是必须表达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模棱两可的想法——这是该书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其实,无论是《闺塾师》还是《内闱》都表明,最好的妇女史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女人;妇女史将带动我们对历史和历史进程的重新理解——至少它让我们有一种质疑。

换句话说,我们在思考过女人在历史的哪里之后,我们看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可能就会不同。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啊哈!
  • 阿飞姑娘 
  • 2007-07-14 01:28
  • 34
  • 66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