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解杜诗(一)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多虞发表时间:2007-07-04 02:59
拙解杜诗(一)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闚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1.1 游之止

我一个人在江南呆的久了,性情渐渐也孤绝起来了。交际圈不过数人,其实经常说话的仅仅三四人,而且这些人都是工作中的,人都很好,我开始暗暗担忧自己已经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我所在的地方,已经与世界的进步和热闹隔绝的久了。

现在,甚至我不敢回忆过去,不敢试着跨过时间的鸿沟,这样,我个性中懦弱的东西更加自然地成为了我的一部分。本来就是我的,只不过现在已经不在惹什么麻烦给我。

杜甫的诗歌一直是我想阅读的,他的文字世界也一直是我想进入的。因为我有一个不切实际的企图,想去看见一些带点悲伤的生命的色彩。说到这里,我感觉到了时光老人,他老人家突然就老泪纵横了起来,惹的我也哭了起来。或许我是因为别的事情伤心,我是水瓶的,据说这个星座的人讲述自己伤心的理由总是用比喻来说,抽象而本质地说,却不说具体是什么事情什么人让他伤心了,我也不说,时常沉默,在人面前掩翳自己的苦楚,只是和时光老人一起老泪纵横,在泪光中,我还一直偏执地觉得自己是翩翩的美少年。

《游龙门奉先寺》是一首创作时间不详的诗歌。《杜诗详注》排为第一首,为《望岳》之前,引黄鹤注云:开元二十四年后游东都作。东都即为洛阳。《杜诗镜诠》也排为第一首,《读杜心解》排到《望岳》之后,其中引《纂年谱》云:“二十九年至天宝三载,在东都”,按此说法,此诗应在开元二十九年之后,也就是杜甫三十岁之后的作品。
第一句“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招提,是梵语的音译,玄应音义十六:“招提,译云四方也。……正言为拓斗提奢,此云四方。译人去斗去奢,招经误作招,以拓招相似,遂有斯误也。” “招提”本来为“拓斗提奢”简化传讹而成。

本来,官賜額為寺,私造者為招提、蘭若(《唐會要》,朱鶴齡注),即公为“寺”,私为“招提”。奉先寺既然为“寺”,在杜甫为什么称之为“招提”?众注云,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自此以后,招提成为寺院的别名。这种官私的区分是从魏太武开始混淆的,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新词“皇家私造”。奉先寺本来是“皇后武氏”曾为此“助脂粉钱二万贯”,皇家私造也,亦可称为公,亦可称为私。出于私,却以公名之为“寺”,“已从招提游”,难道诗里隐含地为武则天“脂粉钱”修建的皇家大佛正名,其实也是一种“私”!本应名招提,诗人在此反复称之作招提,这里是否也暗含着作者的匡正天下的用意呢?

招提,梵文Catur-desa),意为四方(catur是四,desa是场所、方、 国土),为四方的之意,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引自百度百科等),也就是指自四方而来的各方僧众均可止宿的客舍;后来称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另外,甚至唤作招提的僧院住持的选举方式也不同,可传承,课聘请,但不是朝廷任命的。有独立自主,天下为公的意思在这里。

何谓“四方”?中国人理解四方为东南西北四面,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乃是一个空间中的汇聚。招提中,在这里,甚至有公共的意思,有天下的意思,所以作者的第一联倒有一种游于天下,宿于天下的意思,不过这里已有过度诠释的嫌疑,我们还是理解为,作者游了佛家的寺庙,宿在了佛家的寺庙。

现在再关注一下“已……,更……”这两个副词。两个副词都是表程度的副词,作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情绪带到了一个深度,在这个程度中,“已”是一个完成,一个行为已罢的意思,“更”却是意思不明的,在古汉语有改也,易也,代也,迭也,续也,革也,新也,径也,历也,偿也,卒也,再也,愈也等意(引《故训汇纂》),可以是指程度的加深,却不是重复,有超出上文所预定的语境之外的意思。插一句话,现代汉语治词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一些意思分割注明,过于技术化,总是给我们一个正确无趣的没有文化的解释,限制了我们对汉语魅力的领会。作者没有止于游,用一个已和更字,说作者不会仅仅写关于“游”的对象奉先寺的事情,跳出“游”,止于“宿”。游为动,宿为静,似乎有关奉先寺的事情已经完结,于是接下来的诗歌中的意思已经超出具体境遇“奉先寺”本身,而是作者把自己的放置在一个更加广大深远的语境之中了。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我在这两句里读出了一点人的有限,这里的游是在空间之中,宿也是宿此空间中,奉先寺离洛阳四十五里,若按照当时的交通情况,一路劳顿,又爬上爬下地看大佛,相信人的肉身很快就疲倦了,何况奉先寺的大佛以壮美著称,高达数十米,而且大佛身份涉及到一些深奥的教义,一个有文化的游客不免肉身和精神都极易疲倦,宿为休息,作者在此用白话回顾概括了生命中最近发生的事情,“游与宿”,为“手边之物”,先不动幽思,先关注肉身的行动和位置状态。这段,我认为是明明可见的。我感到了了诗人的疲倦,以及有肉身之人的无奈。

阴壑,这是一个北方的夜晚,月光应该很亮,但是也不是那种一览无余的,有树林在月下,沟里应该无水,因为如有水声就不会有“虚籁”,水声不是虚籁。传统有天籁、地籁、人籁,但何谓“虚籁”,有人解释为“风”。既然为“生”,一物“生出”另外一物,总是有“动”,有动才会让人感觉到有物生出,既然为“生”,为“动”,只能是“风”,“虚籁”应为一种风应通,但是什么风呢?阴壑生(平声)虚籁,月林散(去声)清影。这两句有因果关系,因为有风,林才会随着动,因为林子随风动,所以影子散。

诸位,不知道能否想象,当我们在一山顶高处,夜晚,脚下为深沟,里有山林,高天上为月亮,阴阴地照在天地之间,会不会有魂魄游离之感?自然自有其勾人心魂的魅力,你看,接下来的诗句,天象,人衣,人的欲望就要把人吸引会人世了,精神在天地间游历一回,只剩下一点似是而非的“深省”了。好在作者还年轻!!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身在江南,于是开始思念北方茂密的森林,疯长粗壮的高山,想去感受那种冷彻肺腑的凉去了,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