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彰阿写真 三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谭伯牛发表时间:2007-08-13 02:27
“上林有奇木,垂荫馀十亩。春阳得气深,湛露流芬久。以兹茂实材,得在温室右。嘉名锡万年,柯叶当不朽。岂惟赩葳蕤,根柢亦云厚。樗栎独何为?荆榛蔽陵薮”;

这是穆彰阿所作十九首《感遇诗》中的一首。国史上以“感遇”为题写诗,最著名的是唐人陈子昂,他写了三十八首,论者谓“感激顿挫,微显阐幽,度幾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1]。穆彰阿在千年之後写作同题诗,心目中当然有陈诗在。只是,所遇不同,所感大不同。从穆诗是读不出“感激顿挫”的,能读到的,是踌躇满志,是青雲可期。说俗一点,有富贵气,说损一点,则是纱帽气。他将自己比作皇家花园里高大壮美的“奇木”,比其他植物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此喻皇恩),必然成为栋梁之材。在自赞的同时,他并对庄子所欣赏的“樗栎”[2]表达了深深的不屑:朽材散木们,你们就待在荒郊野外,见鬼去吧。穆彰阿的人生哲学很分明,有用就是有用,无用就是无用,说什么樗栎之属有“无用之大用”,他是不信的。同样,他对世外高人山中隐士那一流也极不感冒,在另一首诗里,明白说道:“平生有本性,邱壑存要眇。焉能谢行役,逍遥以终老?”[3]他的“本性”,就是要不惮“行役”,追求“不朽”。于是,反映本性的行动,自然就是拼命做官了。就诗论诗,这首确实不怎么地。但换个角度想,公家人写诗不就得是公家人的口吻么?若穆彰阿也写什么“悠然见南山”,读者看着笑,他自己不也憋得难受?可怪的是,古往今来很多高官还偏爱搞这种人格分裂,明明是“朱门烂金紫”,大富大贵了,却非说“性本爱丘山”,好似极不情愿接受了这段孽缘。相形之下,穆彰阿我手写我口,比他们实诚多了。

《感遇》诗作于何时,今不可考。综观全诗,从“少小事诗书”(第一首)写到“调鼎登三事”[4](第十五首),前者谓发蒙读书,後者谓拜相柄国。清代不设宰相,俗称大学士为宰相;大学士分管部务入军机处者,称“真相”;若为军机处领班大臣,则是“首相”,方配得上“调鼎登三事”这句诗。穆彰阿任领班大臣在道光十七年,明年,升文华殿大学士[5]。他被罢职,在道光三十年。那么,《感遇》诗写成时间当在这十二年之间。对个人来说,这十二年是他的黄金岁月。在黄金岁月回忆奋斗的早年,或会出现“选择性记忆”或“修正性记忆”的现象。老革命、大文豪、大富翁等所谓成功人士的回忆录不尽可靠,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穆彰阿若掩盖了一些早年心事,并不奇怪。只是,要判断他是否掩盖了心事,却无确实的证据。因为,迄今能找到的资料,所载都是他贵盛之後的事迹,至于寒夜孤灯的苦,金榜题名的甘,初入仕的忐忑,做翰林的风雅,都无从考据。然而,有两个法子,可以略窥他的早年心事。

首先,是“年代学”的方法。穆彰阿与清宣宗旻宁同庚,生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五年中举,年十九岁,十年中进士,年二十四岁。清代科举,少年高中者并不罕见。嘉庆以前,二十岁不到或刚冒头便登进士入翰林的人,即有十四位[6]。穆彰阿十九岁中举,不是进士,更非翰林,视此不足为傲。但是,二十四岁中进士,在总计26849名清代进士的样本库中[7],所占比率绝对不会大,甚至可说是稀见。至今,详尽的清代进士年龄统计尚无人进行专门的整理[8],故要介绍清楚二十四岁的进士到底是何等规模,我愧未能。但是,且不说范进中举的故事,只说清人载记中屡不一见的高龄童生、寿星举人以及父子乃至祖孙同场竞技的片段[9],我们就能对二十四岁进士说一声:早。穆彰阿听到这句问候,表情比较复杂,似喜似愧,回了一句:“敢为科名致身早,风檐轻与辨骊黄?”[10]第一句喜,喜的是早登甲科;第二句则是愧,然而,愧的还是一个早字——早做了考官。二十九岁那年,穆彰阿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年未而立,即有了决定他人前途的权力,此时他所思所想为何,也就是他的早年心事如何,亟应寻绎。于是,我们可由“年代学”转向“以诗证史学”的研究。

嘉庆十五年,凡与浙江乡试有关的诗,穆彰阿自订诗集收录了三十三首。实际所写的应远超此数,因为点明了是应酬的诗只有二首(一酬正考官,一酬正考官的幕客),而概以当时风气,钦差考官下省,地方官及当地绅士文人必定对他大献殷勤,他虽自诩廉洁,不受宴请馈赠,但与人以歌诗相酬答,所谓秀才人情纸一张,是绝不会少的。试後回京,他亲口交待:“深愧故人相慰贺,行囊分赠只吟章”[11];正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么写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告诉人家,兄弟这次去江南,尽管是传说中的“肥差”,但油水可一点没捞,兄弟我还是很讲原则的。如何能这样“诛心”呢?因为他在给正考官刘镮之(“罗锅”刘墉之侄)拍马屁的诗里这样写了:“廉声料比邮传速,先我归鞭向北驰”[12]。试後,镮之被任命为江苏学政,不必回京复命,穆彰阿只身回京报告出差情况。表面上说正考官清廉,一介不取,这般好人好事自然不胫而走,立即传到皇帝耳朵里。其实,真有这好事,不还得经穆彰阿正式汇报才算上达天听?地方上的“邮传”,那及穆彰阿的“归鞭”听来清脆悦耳?简简单单两句诗,既赞扬了对方,又表了己功。常说文学当不了饭吃,若是常能作出这等妥贴的“文学”,只怕肉都吃不完咧。回头再说他回京後的“行囊分赠只吟章”。正因为他对上对外都赞扬并证实了正考官的“廉声”,捎带的,或许更要紧的,则是赞扬并证实了自己的“廉声”。在官场上,这大概不算多么高明的技巧,但是,将这分技巧使出来,使得如此自然,如此雅致,似又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尽管以上分析是“诛心”,并不意味着影射穆彰阿实际不清廉。检讨他一生行事,似乎没有不清廉的负面报道,容後再叙。做得好,不说,那是很高尚。做得好,要说,能巧妙地说,不能算是低俗。只有做得不好,还要说,还要颠倒黑白的胡说,才应受谴责。不过,这个小技巧不足反映他在彼时的心事,还得再读几句诗,才能完成“以诗证史学”的研究。

当然,“年代学”、“以诗证史学”云云,这是拿前贤的术语打趣,读者不必执著。





--------------------------------------------------------------------------------

[1]

[2]

[3]

[4] “调鼎”,语见王逸《楚辞集注》“彭铿斟雉帝何飨”引《神仙传》,後代指作宰相。“三事”,谓“正德、利用、厚生”,见《尚书·虞书·大禹谟》。

[5] 清代大学士阶位排序为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最次为协办大学士。

[6]

[7]

[8] 这个题目似非因资料不全而不能做,坊间既有清代官员履历全编之书,而进士几乎没有不曾任过一官半职的,则据其书进行统计,也可填补一项学术“空白”。再者,前贤有做科举地域分布的,有做出身阶级统计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人做一个年龄分析,功绩也不会小。

[9]

[10]

[11]

[12]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谭伯牛 
  • 2007-08-13 19:27
  • 212
  • 594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