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味游记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小玩意发表时间:2007-11-19 14:43
上海,味游记
从西藏南路381号到淮海中路222号走路只需要13-15分钟,从房间出来,便嗅到空气中那股油烟的味道,那是2楼餐厅每天早餐时的味道,每天由上上下下的电梯传到各个楼层,然后再传进我的鼻腔内。

从来没有奢望过我们精打细算的行政部定的酒店会包早餐,因此,早餐是意外之外的事。对于商务酒店来说,这儿的早餐算得上丰富,牛奶、豆浆,还有果汁,由于兑了不少水,都失去了原来的味道。炒饭、炒面、意大利面或者通心粉,每天轮流上阵。各种不同肉类的香肠和培根肉是每天都有,还算得上真材实料。油烟味来自煎鸡蛋与奄列的台子,每天都是同一个师傅站在同一个位置作出同样的表情,客人大概也是同样的那批,每天要着同一个款式的鸡蛋。我从来没有见过师傅露过笑脸,他大概不太满意这儿的工作,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幸好,他也没有露过臭脸,总之就像戴了一个目无表情的面具,只回答:嗯,或者:哦。Sunshine只煎一面,那个像是微笑的煎蛋,用叉子一搅和,黄黄的心就流了出来。这么容易就看清楚的心,总是不能招人太珍惜,蛋黄伴着培根与其它东西吃,营养、味道又好。

我认为,心,还是简单点的好。

有一样食物或者说饮料,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或者不能说是好,只能说它特别合我的胃口),那就是咖啡。其实对咖啡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喜欢咖啡那种有点苦的味道,总爱在喝奶的时候加点咖啡,又或者咖啡雪糕,总之一切与咖啡有关的食物都喜欢。对于真正的咖啡——如果说意大利的咖啡算是比较正宗的话,是喝不了的。太苦、太涩、太浓,什么东西都是那样,太多、太极端,也不是所有人能够接受。感情也一样。二楼的咖啡不太浓,却又有咖啡味,加上咖啡奶,喝一口,便心满意足,一天便算是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楼的油烟味太过浓烈,每天总带着一身的油烟离去,所以我会先吃完早餐,再回房间,穿上大衣,抹上Chanel No.5香脂膏。原来香水也能制成固体,比液体容易携带。无论是自己还是他,淡淡的香味可以让人回味好一阵子。因为它,连我的包包内格也带着淡淡的No.5香味。这玩意不是自己买的,是前上司送的,我在香港机场的免税店里特意看了价钱,足够一次简单的旅行。旅行,比带着一身香味更加重要。

一般会提早半小时离开酒店,往办公室走去。我的偶像P先生曾经写过,他喜欢那些每天提早到办公室的人,不一定回来就是工作,倒杯水、浇浇台面上的花,翻翻当天的报纸和新的杂志,整理一下办公的桌面,在不慌不忙中进入工作状态。这种提前到办公室的人,更能够享受工作带给他/她的乐趣。有些事情,提早完成不一定是好事,而延误却是不能原谅的。时间的掌握和事情的完美之间取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不断学习与失败的实践。

下楼,右转,鼻子嗅到的是另外一股食物的味道,那是从寿宁路飘过来的。在经过民华理发店之前,要先经过寿宁路。寿宁路是一条横街,从早到晚,这儿总是熙熙嚷嚷的。早上买的是包子、油条、稀饭,晚上则换了烤生蠔、串串香和炒粉之类的。同事说西藏南路一带是贫民区,可怎么才算是贫民?她没有回答。我看到的是一种生活,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阶层,无论是贫是富,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到达这儿的第一晚曾在寿宁路上晃荡了几个小时,虽然路很短,但一家家店看过来,还是需要一点时间。这儿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什么东西火了,大家就跟着去做,直到大家对彻底厌倦、烦了,然后新的东西又出来代替旧的。这段时间肯定是烧生蠔最火,无论是重庆鸡公馆,还是兰州拉面的店铺门口,都摆了烧生蠔的架子。食店一家连着一家,卖的东西却都差不多,于是有的店门庭若市,有的则有点冷清。我挑了一家吃包子兼卖烧生蠔的店,一碗粉丝5块钱。店里地上、桌子上都是用过的木筷子、卷成一团的纸巾与已经被掏空了的生蠔盖子。

民华理发店是比较早就开始营业的非食物性店铺。我一般是9:30分左右离开酒店,这时他们已经开始营业。很明显,这么早开门的理发店不会有什么顾客。临街的落地窗玻璃上贴着他们的服务范围,有蒸气摩面、干洗做头、男女烫发等等。这些四字词语让我想起《阿飞正传》里那个上海婆,总是带着一头的卷发,风骚地出现在镜头前。每天,我都看到同一个伙计以同一个姿势坐在靠街窗边黑色的理发椅上看报纸。他总是双手拿着报纸,就着窗外的阳光仔细阅读。双腿架到前面放理发用品的架子上,很“国营”的场面。理发店的地面铺着格子瓷砖,屋顶吊着风扇,室内不大,左边是3张理发椅,而右手边由放了一张让顾客等待时坐的布沙发。这张已经久未清洗过的花布沙发已经失去了其原来亮丽的色彩,上面因为长期使用而失去光彩。沙发表面盖一张原来黄色的,但已经油得发亮布,看着很倒人胃口。沙发旁边是一个旧式柜子。除了看报纸的小伙,一般还有两个师傅坐在另一处,室内有点暗,所以看不清楚年龄。就在经过理发店的第一天,我就想着到里面洗个头,试一下旧式理发店的味道,这种理发店已经不大可能在广州找得到了。始终没有胆量走进去,不清楚里面的伙计们会怎么样看我这个外乡人,而且里面一个女人都没有,他们愿意给我洗吗?看报纸的小伙很年轻,不知道每天在窗前看报纸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其实挺想知道的。

再往前走,是伊华食品有限公司。说是公司其实是很好笑的,其实就是一间小超市或者是广州的“士多”。所有的食品都摆出来,任君选择,价格很便宜。旁边有一个报摊,一张张经过修饰的脸占据了报摊大部分刊物的封面。现在闻到的,是芝麻的味道。“秋冬进宝 核桃拌芝麻”,这是一个在废气公车亭旁边的流动小摊,一包包核桃拌芝麻就这样放在纸皮箱内。我打算离开上海前买一点,可这个核桃拌芝麻究竟是用勺子直接舀来吃呢?还是用水开来吃呢?又或者要煮成糊来吃,我还没有搞懂,得先问问上海同事才知道。公车亭旁边还有一个流动翻版DVD售卖处,两个纸皮箱一前一后放在自行车上面,我看到有《色,戒》,估计是枪版。

往前走一点,是乔家栅上海小吃世界。名字虽然大,可还是一家小馆子而已。小笼包、砂锅、各式粉丝一应俱全。我天生就对国营小店有好感,而且还是一个特爱吃饭堂的人,所以总认为这些小店里的食品总是最正宗的。因为他们的服务员对客人是爱理不理的,但店里依然人来人往,证明食物素质不错。

接着是另一种油烟味——沈姐小吃店的汉堡味。上海人果然够洋气,就一个米饼夹鸡蛋的饼,就可以叫“汉堡”。我本以为汉堡是麦当当里面那种两块面包加肉和菜的才叫汉堡,不过名字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好吃就好。由于有一个特定的模子,所以每个汉堡都一样大小,约10厘米厚,上下两层的是被剪至金黄色的米饼,中间则是一个鸡蛋。我在广州吃过类似的,但广州除了米饼还有芋头饼,都很吸油,2元一个的汉堡一般吃一个就饱了。不是饱,是腻。

紧接着的,现场即炸薯条,5元一包,看着不太吸引。然后就到廉好野生栗子,有4.8元/斤、5.8元/斤和6.8元/斤三种。后来我买过5.8元一袋栗子(因为最便宜的卖完了),纸袋上除了印有“廉好野生糖炒栗子”的字样,还有一些宣传字句“来自深山的绿色营养,仪器精挑细选色泽光亮不含油料,价格优惠味道好”,还印有电话号码。如果能加上英文翻译,就完美了。

然后,一阵浓浓的奶香味扑面而来。那是华润休闲食品摊子传来的。我发现这条街的店铺名都大得惊人,其实全部都是一些流动商贩,光从名字看来,绝对想象不出来。这家小店主打两种产品:奶油蛋卷和野生糖炒栗子。由于现场制作,所以奶香味比其它的店都要重,那股香甜的奶香味直冲大脑,让人很难拒绝。奶油蛋卷7.5一斤,栗子4.8元一斤。店主是一对夫妇,他们有一对男双胞胎,约5-6岁的样子吧。我吃不了这么多,于是男人以1元3根蛋卷卖给我。

西藏南路还有好几家卖廉价内衣和袜子的店铺,纷纷打出拆迁大甩卖的大牌,加上路边挂起的“向市政动迁的居民致敬”的红底白字横额,看来这儿也要拆。这个城市和中国的其它城市一般,充斥着很多执政者认为是现代化表现的丑陋建筑。从酒店房间望出去,这些红色带着一点灰色痕迹屋顶的小积木房子,远比旁边由一格格玻璃窗组成的簇新之高楼来得“生活”,死的建筑和活的建筑,就只差一线,正如多一点是有气质,少一点是庸俗一样。这些高楼除了适合跳楼自杀,就没啥特别用处了。在我被房间内闷热的空气逼得快要窒息的时候,想打开窗户透透气。发现,在这扇房间里唯一能开启的窗户右下角贴了一张透明的胶纸:此窗乃逃生之用,非不已时,请勿开启。在我看来,如果真有什么意外需要逃生,从这扇窗户“逃出去”,除非老天爷对你特别照顾,不然真的连个全尸都保不住,是真正的“你会死得很难看”。

走着走着,到了需要过马路的时候。就在这个马路的三叉口,有最后三家店并排着,台湾脆皮老婆饼、富阳春包子,以及夹在两者中间的另一家糖炒栗子。老婆饼店卖的是自家做的西式糕点,还有一种叫麻将蛋糕的玩意,可惜总说卖完,让我怀疑,是否真有其物。而富阳春包子里则卖的是中式糕点,各有市场,互不干扰。

过了马路,往前走50米经过一个公交车站后,向左拐就是淮海中路。一次关于味觉与视觉的旅行,在转角处的KFC与味千拉面日以继夜的桔黄色灯光照耀下,结束了。

结束旅行,换上另一副面具,开始另一种生活。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