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见太后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谭伯牛发表时间:2008-04-09 06:01


庞青雲“得胜还朝”,由“军机处的陈公”领他入宫拜见太后,路上,陈云:“从宫门外走到这儿需要多久啊?年轻时,我头一次站在宫门外还是这么想。可等真的走到这儿,已经两鬓斑白,用了整整三十年,可惜啊,走不动啦”。此语略有感慨,或令观众低徊。只是,这话却不合实情。先不说陈公年轻时倘能考中进士,获得廷试资格,肯定会在保和殿答卷(自嘉庆朝,清代廷试多在保和殿举行),已经算是“走到这儿”,不必傻傻的“站在宫门外”;即使他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只说他入值军机处以前,必也曾逐级升官,入宫搞过几回“陛见”,肯定也不止一次“走到这儿”。因此,“走到这儿”有什么稀奇呢?真把庞将军当乡下人啊。

更逗的是,青雲作为克复南京的第一功臣,入宫“面圣”,给他领路的决非陈公这样的军机大臣。清代制度规定,外省高官来见皇帝,俱由亲王、驸马之类的亲贵领路,一般大臣是没有资格的。“在内廷行走”的亲贵与“在军机处行走”的大臣,是两拨人,切不可走错了。若胡乱“走到这儿”,陈公必被侍卫拿下,来不及与庞将军闲话生平矣。

再说入宫後。剧中用俯拍的方式介绍了一位皇太后,太后并唤了一声“小李子”;据此猜测,应指慈禧太后与李连英(俗多作“莲英”,误)。然而,克复南京在同治三年,其时,接见大臣不止一位太后,而应是两位太后与一位小皇帝才是——除了慈禧,还有慈安太后(清文宗皇后)及清穆宗。而且,当日是“垂帘听政”的局面,两太后并坐帘後,文武百官不能看清她姐俩儿的“圣颜”。剧中未在太后座前设立黄幔(即“帘”),可算大大的“失礼”。至于李连英,这会儿还轮不到他在御前侍奉,因为他才十六岁,暂未得宠。非要让慈禧在此时唤出一位太监,那么,她应该叫一声“安仔”(即安德海)才对。

不过,修正这些情节毫无必要。因为,克复南京的第一功臣曾国藩入宫“陛见”,根本不是这个排场。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上午十点,由一等镇国将军奕山(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中俄爱珲条约》即由他签订)带领,国藩进入养心殿东间,首次拜见两宫太后与小皇帝。养心殿是一座偏殿,在军机处北面,是晚清帝后接见大臣最常用的处所。剧中的太和殿,则是用于举办盛大仪式的正殿,并不常启。国藩入门,即跪奏:“臣曾国藩恭请圣安”;旋即“免冠叩头”(剧中青雲叩首还戴着帽子,不合规矩),又奏:“臣曾国藩叩谢天恩”;然後起立,往前走幾步,跪于事先准备好的软垫,静候问话。当时,小皇帝坐东边,座後设黄幔,後边即是两位太后。一般来说,小皇帝与慈安不怎么说话,唱主角的是慈禧。慈禧问他第一句话:“你在江南,事都办完了?”答:“办完了”。再问:“勇都撤完了?”答:“都撤完了”。问:“撤得安静?”答:“安静”。问:“你一路来可安静?”答:“路上很安静”。接下来,就叙家常,展望未来,如离京多少年了,家中幾兄弟,此後在直隶总督任上有何打算,云云。

至于青雲的原型马新贻首次见到帝后,则在同治七年五月十七日。其时,四十八岁的他由浙江巡抚升任闽浙总督,入京“请训”,三十三岁的慈禧似对他印象甚好,接见後,不等他至福州赴任,即调任两江总督(封疆之职,以直隶、两江最为重要)。可惜,他未留下笔录,我们无从知道他和慈禧说了些什么。惟可断定的是,他不会谈到剧中所谓“免除江苏辖区三年赋税”之事,因为,如此繁重的事体必经京内京外一番商讨才有结果,慈禧再怎么“天纵圣明”,也不可能片言而决。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是吗
  • 谭伯牛 
  • 2008-04-09 08:13
  • 73
  • 982
  • 0/0
  •   放心
  • 谭伯牛 
  • 2008-04-11 12:59
  • 30
  • 907
  • 0/0
  •   对。
  • 谭伯牛 
  • 2008-04-11 23:30
  • 20
  • 85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