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我。
自传和自传体小说,是明显的两回事。
比如托尔斯泰从军的时候风花雪月的,可是《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安德烈,虽然有他个人的影子,却写的不是他本人。
至于普鲁斯特的小说,他所描述的事物的视角,并不是出自他的本人,而是上帝。事实上,正常人如果是真实记录自己的时候,是不会出现那么广阔浩瀚的视角。你可能就一件小事去分析去想象,但不可能像他那么的细密深入并以现实世界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小说的其后情节起到推到作用。进而使得世界是“这一个”。(从这点上,雷利刚的小说恰恰就是很多不相干的小故事堆砌在一起,什么目的呢,就是写他这个人,至于其他人,都是过客,视角如此孤立和狭隘,都很能相信他是写过几本小说的人,太弱智了。这种小说,哪怕是想为他找出文本上的贡献和努力都是挺难的,更不用说其他了。你倒说说看,和知音杂志上发表的故事有啥区别,当然,知音杂志确实真诚真实的不像话。)
普鲁斯特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越于内部世界,只不过很多人看的时候,误会了,认为他所发表的言论,都是他的,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一部电影,看起来好像只是用一台摄像机记录一个人,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