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岁月那些人(下篇3)孙奶奶和她的芦花鸡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天生就是个饭桶发表时间:2008-12-19 11:20
那些岁月那些人(下篇3)

孙奶奶和她的芦花鸡

第一次见到孙奶奶的时候,那一年我14岁,是一个迷茫而淘气的孩子,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多的充满着幻想和一些躁动不安。

乡下的日子是单调而乏味的,北方的乡民们依然恪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而微弱的工分刺激不了乡亲们任何劳作的兴趣,要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吃饭口粮问题,我敢说就算是生产队长把村头的老树下悬着的那个据说有些年头的铁钟敲破,乡亲们也不会为忙了一年而倒挂的生计忙碌。

生产队长是一个看起来很鲁莽的汉子,那张脸很容易让我联想起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的猛张飞的样子,满脸的胡须,十分邋遢,但是,却是村民们相对比较敬重的人,在这个只有着韩白两个姓氏的村落里,唯独这个村长姓吕,而且也是在这座村落里生活了很多辈的人。更据说,几十年来,正是这座村子里,唯一的外姓,才让势同水火的韩白两姓氏,能相对安稳的生活了很多年。

吕队长在这个村子里有绝对权威,村子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他处理,而在这个两大家族交织对立的村落里,能把这一碗水端平,那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那一年,山上的蚕场着了一把火,把半座山的好蚕林烧的精光,乡亲们就指望着这片蚕场能给他们带一点额外的收入,补贴一下贫困的日子,如今这一点指望都没有了。

县里的公安局来人了,说是这是典型的反革命破坏事件,要限期破案。案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白姓家族和韩姓家族的几个孩子,冬日里上山搂草,天太冷了,几个毛头就在一个小小的坎沿下面,弄了一些柴草,点燃了取暖,结果来了一阵风,风把火种吹向了蚕场。冬日里的柞蚕树叶子脆的一碰都能碎掉,所以那火就燎了半片山。要不是吕队长带着青壮劳动力,玩命的在山顶劈开一道火道,谁知道那火会烧成啥样子?

六个年纪都不超过十岁的孩子,就这么被公安局抓了现行,五花大绑,那些娃我估计是吓傻了,哭的意思都没有,脸上挂着鼻涕痕迹,“迅速”破案的县公安局和公社的公安,洋洋得意地一个个叉着腰站在场院的空地上,两台吉普车正打着火,要把这几个娃娃送进公安局的“大牢”。六家的家长一片嚎哭,吕队长脸色铁青的站在场院的那个他熟悉的老树的铁钟下,那张本来就不白的脸,看起来更黑。就在县公安局刑警们要把这六个娃娃塞入吉普车的那一刹那。吕队长喊了一嗓子:“慢着。”他走到公社书记和县刑警队长面前,“领导,我给娃儿求个情,他们还小不懂事,放了他们吧。”此言一出,场院里跪倒了一片韩白两姓的人家,公社书记和刑警队长愣在当场:“老吕,你?”

吕队长双手作揖的冲着公社的书记,冲着刑警队长。还是刑警队长机敏:“老吕啊,亏让乡亲们起来吧,其实我们也是奉命行事,按说这些小鳖羔子也够不上犯罪的年龄。”

“是啊,是啊,放了他们,我来教育,损失我们自己认了。”书记和刑警队长对了一下眼神,书记说了:“那好啊老吕,我们就不管这事儿了,损失是你们自己的啊,今年的返销粮也要少一点,你们自己克服吧。”

公社书记坐上刑警队长他们开来的两台吉普车走了,村子里的泥土路上扬起一团团沙尘。村民们谁都没动站在场院里。哪六个惹是生非的孩子,还被绑着呢。吕队长铁青着脸,对民兵队长说:“把这六个兔崽子给我押到队里。”在队部,据说吕队长狠狠的,在每个人的屁股蛋上拍了六巴掌,这几个小子真能抗,都一声不吭。

吕队长的娘,我们都管她叫孙奶奶。是一个看起来就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人。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说话慢条斯理的。韩白两姓的人万一闹了什么别扭,只要孙奶奶一出现据说立马烟消云散。

奶奶据说是个大户人家的女儿,读过书明事理。我们这几个“外姓人”,临时落户的“借居户”,也随着乡亲们对这个老人有一种尊重,我的母亲总是尊称老太太:婶子。

孙奶奶不是吕队长的亲娘。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的孙奶奶的故事。

孙奶奶年轻那会儿,是方圆十里八里出了名的美人。家里是一个很富裕的大户人家,他的爹和叔叔们都靠着做山里的药材,山珍让自己的日子过的很殷实。家里有一个大大的院落,有据说上百间的房屋。孙奶奶在该读书的时候,她的爹就送她进了县里最好的学校。在县里租了房子,专门有人照顾她的起居。

日本人在北大营挑起侵华战争序幕的时候,孙奶奶正在沈阳读书。据说她的爹曾十万火急的让人把孙奶奶带回家,但是,孙奶奶早就和那些无数的热血青年一样,面对国仇,而热血沸腾。她爹派去的人,劝不回来孙奶奶。在悲凉的“九一八”歌声中,孙奶奶看着沈阳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她跟着逃难的人群,一路逃过长江,在流亡的路上,她认识了一个韩姓的青年,一说话,两个人是一个地方的人虽然不是一个村子,也就隔着几十里的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个年轻人,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相识相爱。

不久孙奶奶有了身孕,万般无奈,她离开了她的爱人,辗转回到了家乡,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韩念。而和韩念的爹也一直断续的有着书信的联系,知道他后来去了延安,在后来,抗日战争结束,韩念10岁那一年,他爹回来了。这时候孙奶奶的爹已经仙逝,几个叔叔为了家财打得不可开交,韩念的爹把孙奶奶和儿子接回了自己的老家。但是,不久,韩念的爹就走了,去了解放战争的战场。这一走,孙奶奶再也没看见丈夫,韩念也再也没看见自己的亲爹。家里的墙上,只留下一纸发黄的“烈士证明”,韩念的爹死在辽沈战役的战场上,那一年,韩念十五岁。

这是一个贫困的山村,韩白两姓延续下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解不开的世宿恩怨。孙奶奶是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在村子里口碑好的不能再好,谁家有事她都肯帮。从娘家带来的那些财物基本上都被她恩施给了乡亲们。

韩念是村子里老少认可的好小伙子,无论对白姓还是韩姓,用乡亲们的话说,一碗水端的平。中学毕业就在村子里当上了民兵队长,生产队副队长。就是蚕场着火的第二年春天,乡亲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返销粮迟迟下不来,吕队长急得满嘴燎泡。韩念找到他“哥,这样不行啊,要饿死人的,这样吧,我带上青壮劳力去水渠工地吧,好歹那里还管饭,年底据说还根据工作量,给算返销粮,明年就能好点。”

那一年的干旱,让这个不缺水的山村,四条河流断了水,艳阳下,鹅卵石被晒得烫人。就这样,韩念领着村里四十几个青壮劳动力,上了修渠的工地,吕队长领着老少爷们不分昼夜的抗旱保苗,保庄稼。

饥饿的日子什么都可能发生。我们哪会儿的学校,中午家远的孩子都带着饭,在学校的伙房里,中午负责给热饭。吕队长的儿子,在中午打开自己的饭盒的时候,发现自己带的饼子少了一半,而另一半的饼子上清晰地留下一个蓝色的拇指印记。这种蓝色我们都熟悉,那是一种色片,很便宜的,我们买了兑上水,就可以当墨水。所以,这个“案件”并不难破,那个掰了吕队长儿子半个饼子的还是一个女同学,让我们笑话和鄙视了很久。

这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吕队长耳朵里了,据说他把儿子摁在炕沿上,抽了一通扫把疙瘩。第二天,他黑着脸扛着一袋地瓜,整整走了五里路,送到了小学校,告诉校长:千万别饿了孩子们。

韩念死的消息传到屯子里的时候,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为了排一个哑炮,他被炸的身子都飞过了高压线。吕队长在队部嚎啕大哭了一个上午,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兄弟,哥对不住你。”

就是那一年,相邻的乡村几乎都绝收,唯独这个屯子里抗旱保出来的庄稼长得旺旺兴兴。就是那一年的一天,吕队长推开孙奶奶的家门,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喊了一声“娘”。就是那一年,韩白两姓出了奇的团结,几乎没发生一起纠纷。

孙奶奶住进了吕队长的家,失去了爱子之后,孙奶奶的哀伤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脸上还是那种和善的笑容,慢条斯理的说话。韩念在村子里那个相好的白姓闺女,也跪在孙奶奶的面前,要为她养老送终,奶奶摸着闺女的头说:“孩子,别苦了自己,韩念走了,你的人生还要继续。”并且拿出了自己留给未来儿媳妇的嫁妆,亲自张罗,把这个闺女找了一个好人家,嫁走了。出嫁的那天,那闺女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孙奶奶看见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给们弄一点好吃的,什么榛子,山核桃,红枣,酸梨。孙奶奶的院落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家没养别的,养了一群鸡,其中的那只芦花鸡让我记忆深刻。这是一只在鸡里面算是很有威风的那种芦花鸡了,据说已经很多年了。这只老母鸡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我我觉得它的神奇。我不知道这只芦花鸡有多大了,它总是很孤傲的在孙奶奶的院子里踱着,但是,它从来不乱拉屎,只是在它认可的地方去“方便”。芦花鸡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和孙奶奶几乎形影不离,奶奶走到那,它必定亦步亦趋的跟到哪里。而最大的神奇在于,村子里的狗再凶,见了这只芦花鸡,都会远远的躲开,据说,这只芦花鸡能飞到树上,让所有企图战胜它的狗儿们,都望尘莫及。而且它的战斗力极强,能用自己的韧劲叨咬的企图和它作战狗儿们落荒而去。乡亲们说,这是一只相当通灵的鸡。而它每天一个蛋更是风雨无阻。最常见的场面就是,孙奶奶在自家的院子的瓜架下面,坐着干针线活,芦花鸡就那么围绕在她的身边。偶尔会“咯咯”叫几声,孙奶奶只要抚摸一下它的头,它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乡亲们的日子很苦,多数家里,在冬日里都是清汤寡水的日子。我们这些依然吃着“公粮”的人,其实感受不到那种滋味。开春的时候,被火过过的蚕场,那些柞树,居然顽强的返青了,韩念死的那条水渠也修成了,返销粮也落实到户了,能看到吕队长那张黑脸居然也有了些许的笑意。

当上工的钟声日复一日的响起的时候,吕队长依然像个将军一样,站在老树下派活,声音威严而不容置疑,五月端午快到了的时候,孙奶奶正在忙活着包粽子,突然倒下,大家七手八脚的把老人架到屋里的炕上,她看着吕队长:“孩子,娘不行了,你可要带着大伙好好走啊。”这是孙奶奶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

下葬孙奶奶的那天,上午一直是细雨蒙蒙。就在老人落葬的时候,突然云绽日出,乡民们都说看到了一片片金色的祥云。孙奶奶入土后,她的那只老芦花鸡,不吃不喝,就趴在孙奶奶的坟头,活活饿死。

闭上眼睛,我的眼前依然晃动着孙奶奶的身影,晃动着那只老芦花母鸡的身影。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顶!
  • 山高水长 
  • 2008-12-19 16:43
  • 50
  • 96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