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和她的作品(112KB)

论坛:江湖色作者:老问号发表时间:2000-02-18 10:52



本届荷赛中新社女记者王瑶获艺术类(组照)金奖,看到她的
片片,不敢独享,赶紧贴上来,大伙都看看吧。HEHE

附图片说明:(本组照片的顺序为作者送荷赛的顺序)
01·陈爱莲是中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年轻时曾经在一个国际舞蹈大赛中获得
四个金奖,“文革”中被迫下乡改造。
02·中国改革开放后,陈爱莲在北京创办中国第一所私人舞蹈学校,培养新人。
03·陈爱莲每日坚持练功,希望重返舞台。
04·六十岁的陈爱莲有时也会力不从心。
05·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使好强的陈爱莲不得不躺下休息,在病床上,她仍
然关心演出票的销售情况。
06·演出前几小时,陈爱莲和学生一起在剧场练功。
07·陈爱莲祈祷演出成功。
08·准备登台。
09·六十岁的陈爱莲,在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舞剧中领衔主演16岁
的少女林黛玉。
10·演出获得成功,观众举着陈爱莲年轻时的大照片请她签字。
11·重返舞台的陈爱莲在沙滩上起舞,仿佛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
12·第二天一早,陈爱莲赶往下一个演出城市。

王瑶访谈
   王瑶,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后分配到中新社总
社任摄影记者。1998年驻香港分社至今。她自1992年在桂林拍摄《悼亡魂——11·24
空难》后,开始受到摄影界的注意,曾在1996年做为中国第一个女摄影记者采访亚
特兰大奥运会,并出色完成采访任务。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摄影记者,这是获得
这个称号的唯一一位女记者。代表作有《悼亡魂——11·24空难》、《女犯》、
《裘二鸣获京剧大奖》、《博士创办幼儿园》等。

(注:◎为笔者,●为王瑶)
  ◎ 首先恭喜你成为我国参加荷赛获奖的第一位女摄影记者。对这次获得艺术类
金奖(系列)有什么感想?
  ● 我11日知道荷赛公布比赛的消息,晚上就和先生赵彤杰一起上网查寻。当时
网上只有一个简单的消息,只提到获奖的国家,有中国没有具体名单。当时我俩特别
兴奋,觉得有中国人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儿。12日早晨,WPP给刘香成老师打电话,
说我得奖了。刘就打电话,找到所有他认识的中新社的人,请他们找我,还要中新社
的人替他买香槟酒,为我庆祝一下。我得到消息非常惊喜,因为挺出乎意料的。没想
到自己能得一等奖。
  大家都说王瑶很幸运,一直很顺利。我想:如果说很幸运的话,我应该是站在巨
人肩膀上的幸运儿。这个巨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后,越来
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我们才可能得到国际的重视;二是全中国几代摄影人集体的努力,
他们不断地参与、交流,而且在国际上不断获奖,才使得像WPP这样的比赛更加重视中
国摄影师,才有了中国摄影师获奖,才有了中国的评委;三是还应该特别感谢,真诚热
心帮助我的亲朋好友和我的先生赵彤杰。我参选大师班和荷赛的片子,都是他帮我做的,
因为那时我在香港,片子在北京,所以他帮我制作照片、翻拍,连参赛表都是他帮忙填
写的。
  我最自豪的还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在大师班的时候,外国摄影师特别羡慕我们
有那么丰富的题材。丹麦一位摄影师说:“做中国摄影记者多好啊,中国那么大,像一
张桌子,丹麦跟中国比,就像一把小叉子。丹麦没有什么题材,我们需要跑到国外去找
题材。中国却有拍不完的题材,真令人羡慕。”我想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还应该看到
差距,对于荷赛,我们不仅获奖人数少而且类别比较单一。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清醒的认
识,看到自己的位置。
  ◎ 听说你是首次参加WPP,以前你为什么不参加呢?
  ● 以前认为自己拍的片子水平不够。因为以前做专题,总是匆匆忙忙的。像《紫禁
城·北京人》只用了一天,《女犯》用了两天,最多一个《裘二鸣获京剧大奖》用了四
天,拍得时间短,下得功夫不够,自己对片子也不满意,也就没产生过参加荷赛的念头。
  ◎ 以前的这些专题你继续拍了吗?
  ● 没有。陈爱莲这组专题是我第一次追踪报道。相比以往较深入,大师班许多人对
这组片子评价挺高,自己就有了一份信心。大师班的工作人员伊娜曾经问我是否参加过荷
赛,我说没有。她说,为什么不参加?批评我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差。她说:“如果你
不参加,你就连1%的希望都没有,参加了说不准还有希望呢。”这句话给我一定的提示,
今年我就参加了。
  ◎ 你得奖的作品是《陈爱莲——中国舞坛常青树》,就是以前你选送大师班的那组,
是有意的吗?
  ● 我这次获奖作品的名字叫《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我拍陈爱莲有两次。第一次是
1998年,她刚刚演《红楼梦》的时候,题目叫《中国舞坛常青树》。这次为大师班的作业
《力》又去拍一次,是1999年。因为第一组我很不满意,完成《力》后,感觉要比前面一
组好得多。大师班送的是20张。大师班的程序是这样,先报名,被选中后再让每个学生做
一组作业,我报名时用的是1998年拍的《中国舞坛常青树》。为完成大师班作业,我又重
拍的陈爱莲,题目是《力》。
  参加荷赛的片子,按要求只能送12张片子一组。我选了2张1998年拍的,10张1999年拍的。
  ◎ 在图片编辑上,是否受了大师班的影响?
  ● 在大师班时,他们在编辑上给我很多启发。每个老师说的也不完全一样。在编辑片子
时,他们对其中8张的取舍比较统一,但对第一张和最后一张,也就是故事一头一尾的选择,
分歧较大。回来后,我根据他们的建议,又重新考虑、编辑。
  还有就是照片制作。以前还觉得自己不错,但在大师班一对比,就知道自己确实挺差。这
次送荷赛的片子,都是回北京重新做的。
  ◎ 他们不是送反转片吗?
  ● 对,先放照片,然后翻拍成反转。
  ◎ 这组作品一共拍了10天,你认为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了吗?
  ● 我觉得拍得不完全满意。当时我拍《力》时,陈爱莲正在广州巡演,我就从香港到广
州,跟她在广州附近的四个城市一起呆了6天。她下一站要去武汉,我很想去。我觉得作者所
花的时间、心血与片子质量的好坏,完全成正比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时因为自己的假期
没有了,只好做罢。
  ◎ 你是请假去的?
  ● 对。按我们外派人员的规定,离开香港必须要请假。我的采访,领导都非常支持。我觉
得当时如果跟陈去接着拍的话,应该能够拍得更好。比如那张剧照,就是在舞台上那张。我就挺
不满意的。但我的假期到了,而且还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只好暂停。如果再有机会的话,应该能
够拍得更完美。我觉得10天的时间,相对来说挺短暂。有机会我愿意跟踪她接着拍。
  ◎ 现在的这组12张照片中,你最喜欢哪张?
  ● 首先是从舞者的腿型中看陈爱莲(第1张),还有镜子有很多人在练功,陈爱莲穿着白衣
服(第2张),这张是1998年拍的那组中最喜欢的。另一张是1999年拍的,演出前在剧场练功的
(第6张)。还有就1998年拍的一张,是个趴着的背影(第4张)。这张开始没选,有位大师辅导
我时,偶然翻到时说,这张也挺好的,为什么不要啊?所以我才选进去的。还有一张,这次没选,
是在演练厅正排练的一张,一束阳光打过来,地上有一条长长的影子(见图右上角)。这张片子当
时在大师班意见就有分歧。英国、美国的几位大师不是很喜欢,认为新闻的信息量太少。法国和
意大利的三位大师就非常喜欢,认为形式上很美,而且还在电脑里做成杂志封面,讲课用。
  ◎ 这次为什么没有选那张影子的?
  ● 因为是新闻摄影比赛,应该考虑更多的新闻因素。它可能适合作杂志的封面,但不适合
作荷赛参赛照片。
  ◎ 我觉得在沙滩上跳舞的这张(第11张),还不如影子那张更能表现她的孤独?
  ● 这可能是观点不一样。跳舞这张是想表现她走出心理阴影以后,比较兴奋开朗的心情。
长长的投影,还是处在压抑、孤独的一种状态。她的一生都很矛盾。一直都在战胜自己的命运,
孤独与抗争共存,但总的来讲,她的内心是孤独的。
  ◎ 沙滩上跳舞的这张是不是有些削弱主题?
  ● 我认为编辑选择一组图片还要考虑它的用途,是放在报纸上、刊物上,还是参展、参赛,
媒体不同,读者和用途不同,选择的标准也不一样。这是我在大师班上的另一个收获。
  有人说,影子那张涵盖的因素不是很多。我想,也许他们说的有道理。因此我考虑会不会人
家看不懂啊,是不是需要注释才能看得懂,但参赛尤其是荷赛主要是西方评委,他们每天都要快
速阅览大量的图片,不可能有太多思考的时间,不可能看太多注释。所以影子那张不太适合参加
比赛,并不是我不喜欢。
  ◎ 在大师班时,他们劝你拍彩色片,你拍了没有?
  ● 彩色、黑白,是形式上的东西,形式还是应该为内容服务吧。以后还是看题材,适合用黑
白的就用黑白,适合用彩色的就用彩色。这个问题不应该太偏激,太注重形式不一定好。作为中
新社的记者,我们的工作要求一定要彩色片。以前我是不太喜欢彩色片,一拍彩色,就没太大情
绪。大师班上他们跟我讲,为了读者,也应该拍。想到这点,我会从心理上接受,以后尽力把彩
色片拍好,黑白片作为我个人的爱好,也不会放弃。
  ◎ 他们劝你把自己的图片卖出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图片真正走向市场是件好事情,有利于摄影的发展。我觉得中国图片市场还不是很成熟,
摄影师除了需要好的编辑,还需要好的图片代理商、有实力的消费者。作为中新社的记者,没有
太多考虑将自己的照片卖到国外去。我想,我最大的责任是,如果有条件,应该通过我的工作,
将中新社的片子推到西方市场。因为中新社的片子目前还主要在为华文报纸服务,主要市场在东
南亚。
  ◎ 作为一个获奖者,你有些什么话要对国内摄影师说?
  ● 大师班毕业时,我也曾问过德国大师汉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摄影师参加比赛,却很少有
人获奖。他说,中国人太好面子,获不获奖并不重要。当然获奖很高兴,但是作为一个摄影师,最
重要的还是拍好片子。这也是我想说的话,作为摄影记者,最重要的还是拍好片子。
(文/赵照,原载于人民摄影2000年第7期一版)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