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S君请进,今天报纸版面

论坛:江湖色作者:哼哼牛发表时间:2002-11-24 23:43



在网页上是没有版式的,翻拍了一张给想看的兄弟们,见笑,多提意见

文字附这儿:

我们眼中的斯里兰卡---从战乱走向开放


莎莎是一个地道的斯里兰卡女子,这一阵子她很开心,这其中大半是因为11月4日斯里兰卡政府正式取消对泰米尔猛虎组织的禁令并使其成为合法的政治组织。莎莎是一个导游,出身良好的她在英国上中学,在北京大学上了四年大学,像她这样的懂中文的女导游,整个斯里兰卡有6名。对她而言,另一条重大的利好消息是:11月17日中国国家旅游局与斯里兰卡旅游部沪签署了一项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公民赴斯里兰卡自费游即将启动。
战乱结束,百废待兴,斯里兰卡人见到我们是格外惊喜的。对于这个在印度洋的遥远岛国,彼此的了解,过去和周恩来总理有关,现在与猛虎组织有关。11月9日,我们做为第一批被斯里兰卡旅游局邀请的中国旅行大团,无意中竟喝上了这桩大件事的头啖汤。当时中斯备忘录还没签,我们持的护照是马来西亚签证,这样的签证在香港过境时还费了些口舌,而现在,中国人都可以去领略这个神秘的南亚国家了。
斯里兰卡的感觉很像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一样。风波渐平,整个社会开始积蓄着发展的力量,这些可以大致从当地人的眼神和言行中看出来。首都科伦坡占地面积很大,外观却看起来像中国内地的大中城市,混乱中透着活力。在斯里兰卡,莎莎为数不多的受过良好教育女子,这多半和她出身商人家庭有关。她不肯说她的收入,却透露给我们当地的一家四口人的全部生活费6000卢比(折合600人民币)即可生活一月。与这样的收入相对应的,整个的国家的状态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尽管科伦坡市马路上跑着很多高级轿车,高楼林立,但随便拐进一条小巷,人们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们在最地道的香港餐馆碰到的刘先生在当地也算个另类,他是个地道的广东江门人,却在斯里兰卡生活了十多年,当年香港的亲威介绍他来这里做厨师,如今他月入一千两百美金,这在当地算天文数字,家里还有一个斯里兰卡娇妻和孩子,他衣着光鲜满脸笑容乐尔忘返,他有五年没回广东了。
斯里兰卡与中国关系亲密。据当地官员说,早在2500年前斯里兰卡人就和中国人做生意了,这多少有点夸张。但科伦坡市唯一的一条高速公路是中国免费修建的,中国大使馆是全国最大的使馆。由于战乱,斯里兰卡人政治觉悟都较高,一个餐厅门卫和我交流起对毛泽东的看法,他居然问我如何看待卡斯特罗。英国的殖民统治于1948年结束,但斯里兰卡保留了很多英国习惯,全民皆学英语。莎莎带过台湾的游客团,说到这儿她生怕我们误会,说斯里兰卡是绝对支持一个中国的,台湾人的签证章不是盖到护照上而上一张纸上,那儿的护照斯里兰卡不承认。在南部的GALLE港,我们住的酒店里突然一阵喧哗,原来是一个斯里兰卡青年军官的婚礼,我挤到这帮帅气的军官面前拍照时,人群中突然有一军官冲我喊了一句中文:"我在你们国防大学念过书。"这是一个喜庆的场面,但即使这样,在科伦坡街头,仍然可以看到荷枪的军人在巡逻,与中国的重要森严部门不一样,这里站岗的军人前面有沙袋工事。
当地人跟我们不无幽默的说,当年法国人用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酒类骗了我们,占了我们港口夺我们的香料,我们请了荷兰人打跑了法国人,最后又请英国人打跑了荷兰人。我走在街上,所有面对我镜头的人都真挚热情,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当我说出:CHINA,在这儿生活了很多年的刘先生解释说:斯里兰卡人不喜欢洋人,喜欢中国人---这是明显的。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 mahai 
  • 2002-11-26 13:11
  • 16
  • 292
  • 0/0
  •   厉害
  • 阿富汗难民 
  • 2002-11-25 20:05
  • 113
  • 346
  • 0/0
  •   过份
  • dodo 
  • 2002-11-25 00:23
  • 96
  • 504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