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张图片在同一个胶卷。除了第1,2两张是2月初我在卢瓦河边的Blois拍摄的,当天赶到Blois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坐在驾驶座上按了两次快门。后面的10张是2月13日在我住处超市的停车场拍摄的,约20分钟按了10次快门,结束了第137个120的Tri-x胶卷,以后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不会再用这种胶片了。
使用的是哈苏501CM相机,一支80毫米/2.8标准镜头,世光608侧光表,手持拍摄。
这么做的起因是关于透视的讨论以及向油肉丝请教prism的使用问题,同时也是向contaxxx学习的一个过程。困惑是多方面的,从光轴与入射光角度关系,景深,焦外成像,透视,视角,到焦平面位置等。哈苏相机在户外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使我困惑的问题在使用大幅相机拍摄的时候凸现出来了。但不管怎么说,哈苏相机本身是个好相机,6x6的幅面虽然有局限但“很多时候是画面的一个组成”,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关于这9张照片的我的个人感受是这样的:
(1)这张照片是单点透视。也就决定了画面只能有一个兴趣点。拍摄前我在想:难道就是拍摄方向盘?如果等到一个打伞的人走到透视汇聚点上会如何呢?于是我调整了角度,把车的A柱,方向盘和顶棚作乐画框,开始等待兴趣点的出现。这时产生一个新的问题:焦点应该落在哪里?如果落在人的身上,前景会出现大面积的黑,而清晰位置在画面比例太小了,如果反过来,人们会不会以为我就是在拍摄方向盘呢?人的视觉导向是焦点第一还是透视第一,这是困惑我的一个视觉导向问题,如果是多点透视的画面,我会毫不犹豫地将焦点落到兴趣点上。
(2)这是一张思考对焦平面和焦外成像关系的照片。120或者135相机的弱点是对焦。如果具有对焦是“平移一个面”的概念的话,就容易理解困惑的原因了。时常的风景照片,胶片平面与地面有很大的夹角,即使关闭光圈到最小也不能保证全景的清晰,那为什么要强求全景清晰呢?如果能控制对焦平面前1/3景深范围与对焦平面后2/3景深范围的话,焦外成像就变成一个可以在拍摄前就控制的因素了,可惜的是,镜头的标尺不总是准确的,而且,这个焦外的柔化面和柔化范围与对焦平面是平行的,这点非常要命。我找到了一个与地面相对比较垂直的物体----挡风玻璃,这样我可以相对容易地按镜头标记控制前后景深,达到预见焦外成像的目的。按这次快门的时候,我想的是这些,请不要把它当成是技术问题,有的时候我必须考虑这些,比如这张照片就需要考虑用2.8光圈来柔化前后景,才能出现想要的氛围。
(3)这张照片出于对视点高度的思考。我注意观察了contaxxx的宠物系列,腰平低视点对这类矮小物体的摄取非常有用,但是也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连续拍摄动态的人物,经常手忙脚乱。为此,我想油肉丝请教Prism的使用问题。两者有不同的地方,腰平在低和超高(比如头顶)取景有可取之处,同时在相同光圈下能加大景深,这是在拍摄这张照片和在拍摄空旷的停车场的时候意识到的。
(4)在用方构图拍摄同样的连续的方形结构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局促感?如何克服这种可能的局促感是拍摄这张照片前的思考。是采用阴影,透视过程中的重复?最后我的感觉是后者,把实现垂直贯通画面或许是破解这种局促的方法之一。
(5)对于简单的几何图形在画面中的摆放或者排列,到底需要留空多少,留在哪里?如何在产生稳定的前提下,让画面动起来?绘画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摄影会受到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户外摄影。这张照片我等了5分钟,等到云出现在应该的位置上,现在我还是没有把握,这样处理是否合理。对于摄影是减法的说法来说,这样的局面经常会遇到,不得不思考一番。
(6)对于空旷,无主体,有光无影的时候来说(虽然这种场合不多,但无可避免),能使用的构图技巧受到很大限制,除了大景深,质感以外在按快门的时候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了。质感很容易找到光的入射角度,即使是慢射的状况下,但是对于固定镜头与胶片平面的相机来说,景深就比较麻烦。我尝试了举过头顶,使胶片平面倾斜一个角度。这个位置拍摄了2张,同样16的光圈,这张“超高”视点的景深明显大于腰平。或许这是个解决这类相机无法使用scheimpflug定理对焦的一个方法?
(7)接着上一张。增加一个兴趣点,会不会使问题显得容易解决点?但出现的问题是,兴趣点完全破坏了拍摄前的想法,得到的是一个原本是个附加因素的符号变成了主体的图片。虽然有时候会歪打正着,但毕竟不是拍摄前的想象,看来这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点如果推导到纪录摄影的范围的话,实际意义或许更大。
(8)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相机几乎挨到地面。腰平的特性立刻显示出来,但人们在观看这类视角的图片的时候,总期待一个宽广无垠的背景----比如天空,6x6幅面使这种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特别是还买不起广角镜头的时候)。我尝试了增加与主体的距离来增加背景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可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超低视角的这种特性也逐渐丧失了。这不是个好办法。或许可以寻找一个带有方向性线条的背景,利用透视来增加空旷感?
(9)利用反射产生对立透视的方法似乎不是哈苏的强项。但多少把画面距离纵向地拉开了。困惑的问题是景深,景深,还是景深。也许不要让透视的中轴线与镜头光轴平行能改善这个景深难题,这是我这个胶卷中的最后一张,我想也许可能吧,但中轴线与光轴间的夹角要扩大到多少才能不至于产生二维图像的感觉呢?
上面都是用80毫米在说事。
很抱歉上图的频率太快了,近期出门,先把问题倒完了,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