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共享摄影看片会 61 问答录 】

论坛:江湖色作者:jura发表时间:2007-12-14 18:51



上周六(12月8日)下午,“知识共享(CC)与摄影作品交流活动” http://cn.creativecommons.org/在北京佳能交流空间举行,观众大多数是新摄影网会员及CC协议用户。

朱子作为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代表,主持活动并做了“知识共享与知识共享协议”主题发言,随后朱子也放了自己的摄影作品。

应朱子之邀,偶放映了自己的两组70张片子http://cn.creativecommons.org/wp-content/uploads/2007/12/66962.jpg,之后,回答了现场几位观众提出的问题。

下面是问答实录,根据记忆整理,请朱子补充。

提问一:你为什么会拍摄一个空荡荡的海面?(见上图,左下)

答:嗯,这个画面想表现一个“空”的意境。日本有一个摄影师,叫杉本博司,专门拍摄空场景,包括空的海面,拍了几百张,在全世界各地拍。我拍这个也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原先拍风景,都喜欢很唯美,山水天地,鸟语花香。。。一派莺歌燕舞。总之画面很满。后来慢慢意识到,在这个空的海面上,水天一色,空朦悠远,相反会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实际上,摄影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个是纪实,一个是观念。后者需要用想象力,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感情。所以,这个“空”,就是把画面解释权交给观众,让观众自己解读画面的意思,这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一个满满的画面,再美丽也是一个结局,是对观众的灌输,是单向的。国画讲究留白,摄影也有这个意思,留出一些空间给观众,让观众参与,去猜测,去解读,即使是误读,也是解读的一种。实际上,这组PPT的题目用英语,不用汉语,也是一个留白的意思,让图像自己说话。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太熟悉,观众看到中文标题不禁会望文生义,先入为主,这会影响图像信号的传递。

提问二:你为什么拍摄船上那个MM,还有后面那张餐馆前的MM?(见上图,左上和右上)

答:是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瞬间。瞬间可以有三种,一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二是;罗伯特61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我以为,在这两种瞬间之外,还可以有第三种瞬间,就是事物做到一半的时候,处于未完成状态的瞬间。这个瞬间可以很脆弱,容易被人忽视。古人有一首“半字歌”,说好花看到半开时,美酒饮到半醉时。你看这张船上的女服务员,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一个似进门非进门的未完成状态。这张餐馆门前站着的MM也是这个意思,盛夏,骄阳似火,穿着旗袍,孤零零的站着这里迎客,这个孤零零的劲儿很脆弱。记得好像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这组女性系列片子就是想通过镜头抓住某些瞬间,女人处于各种场景下的瞬间,一些脆弱的瞬间。这组片子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消色。我以为,在彩色黑白之外,还有第三种颜色,叫“消色”,也就是彩色片减少色饱和,有的朋友把这种颜色叫“贫血”。因为,彩色太真,黑白太假,只有消色,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那些疲惫、无奈、单调、平淡 。。。

提问三:你拍摄的时候事先计划吗?还是即兴?

答: 原先在胶片时代会事先计划一下拍摄,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城市。上网查一下Lonely Planet,到了以后再看看当地的明信片,然后看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拍摄想法和手法。这样可以知道自己不用再重复拍摄什么,同时对要拍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行前还会在一张草纸上画一些要拍摄的场景,就像姜文拍摄电影一样,画脚本。记得第一次去巴黎,就在一张Post-it纸条上画着,在凯旋门前要拍摄鹅卵石地面的一洼积水,倒映着凯旋门上的法国三色旗。后来就开始跟着感觉走了,即兴的成分多了。实际上,只要带着相机出门,特别是拿起相机,就跟通电一样,像杨二郎眉心长了第三只眼,目光如电,四处搜寻。有意思的是,大片来临的时候,就像大雨或者地震来临,会有先兆,有预感,甚至会手心出汗。有人说,拍摄的时候,不要照相(take picture),而要制作照片(make picture)。这就是说,要未雨绸缪,时刻做好准备,所谓提前量,争取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还有一点就是,相机比人聪明,能拍下很多看不见的细节,拍摄瞬间你或许根本看不到、看不全所有细节,只有输入电脑,在屏幕上仔细看时,才发现相机捕捉到如此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构成“刺点”的基础,比如,旁边CC摄影大赛二等奖拍的那个老中医,在抓药,细节非常多,老人指间的香烟,燃烧了一截白色的烟灰,没有弹掉,袖口的锁边,放大镜上缠着胶布。。。魔鬼在细节,相机帮我们抓住细节。

提问四:你为什么当年放弃单反,转用小相机?

答:问得好。99年之前我是尼康铁杆,一大堆机身镜头,发烧啊。那时候为了测试镜头的锐度,用显微镜看底片。后来一天,突然决定卖掉所有相机。开始用胶片袖珍相机,比如YASHICA T5,蔡司的镜头。到了00年就使开始用佳能数码卡片机,那是200万象素的IXUS。迄今,一直使用IXUS,有5台了。当时卖掉所有尼康的时候,有朋友还猜测是不是我为了结婚置办婚礼才忍痛卖掉尼康。实际上,转向小机摄影也是迫不得已,置于死地而后生。抓拍的时候大相机太引人注目,刚一端起相机,人们就跑开了。另一方面,就像一位朋友说的,你用小相机拍摄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一种看世界的方法。对我而言,摄影本身就是一门外国语,想英语、法语一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相机不管大小,能拍出影像、表达想法就是好相机。好在技术上相机不分大小,每一架相机的都凝聚了100多年、几代摄影人的经验和教训,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慢同步 。。。都压进相机芯片里面。一架相机里面有多少项专利技术啊。还要感谢数码相机,把摄影的成本降为零,这样摄影可以不分贫富,一个大众摄影时代的真正到来。在这个意义上,摄影人,只分为两种,职业,非职业,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职业摄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客户第一,非职业可以我为主。所以说,业余有时候也可以很专业。数码小机器也有其技术局限性,拍的片子在电脑屏幕上看还可以,要是印成展览用大片,和大机器的差别就出来了。所以,我在等一种卡片机,在400度时能控制住颗粒。好几个朋友向我推荐理光GRDII、松下LX2,还有SIGMA即将推出的一款小机器。但就目前情况看,卡片机很难在短期内同突破“高感光低噪点”的技术瓶颈。说到这,我现在还珍藏着一架尼康机身,F801s,一个我认为很尼康的机身,手柄上那根红线,据说是意大利设计师Giugiaro的作品。那是机械相机凉丝丝的手感,李江树专门为《手感》还写了一本书。

。。。。。。


——
感谢朱子。

文中个人观点,一管之见,恳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啊兔哩 
  • 2007-12-15 17:53
  • 34
  • 824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