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莽
嘿嘿
创可贴莽2011-11-20 22:15:12
那是你没看到——虽然我是250的技术,但有次放大一张,然后翻拍,原片的层次在电脑上怎么也显示不全。还有次失误,加2秒的调错档变成加20秒,显出来黑糊糊的,但暗部的层次仍在。 当然,这是对黑白的喜欢,与内容关系不大。 同样,喜欢就不觉得费事。 数码是潮流,很多传统摄影师也选择电脑上调图,再微喷输出了。不过,我仍喜欢折腾后慢慢出图的效果,享受那过程。。。。。 ...
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创可贴莽2011-11-20 18:44:30
看到这照片,第一想到那谁西湖拍的四季。仔细一看,是不同地方的——感觉差别就在,那人是有目的的控制,利用场景来表达。而这只是搜集,虽然每张画面拍的都挺好。
冤枉
创可贴莽2011-11-20 18:41:06
我绝对是端住了(虽然只有1/30),看布就知道。问题是这镜头,我用最广端(24mm)就是希望景深大点,可这镜头对焦就是跑,往后跑。。。还有这佛像有年头了,本身也有点糊。。。 得,哪天骑车再去拍!!!
看点和拍点
创可贴莽2011-11-20 18:34:27
这场景看点是有点,拍的在哪里?我觉得是要控制,本身的反差已经在那里了,索性端端正正摆那儿,然后看你的气场能把他控制成什么样。这点上我看3很好。
我是这样看的
创可贴莽2011-11-20 18:27:18
早期测光是个艺术,摄影师拿个测光表,嘴里念念叨叨,什么分区曝光,N+1,N-1,神乎其神。即便是那个时代,据说在同一个场景,两个大师测光还差4档!因为他们冲洗手法不一样,要的效果也不一样。 现在的机器测光水平很高,能对各种情况补偿,没什么特别要求的话,自动测光都能满足需要;再一个,数码后期的强大,后期的各种手段。。。给出的EXIF意义也不太大了。 一般情况下,都是控制光圈,需要虚化时用大光圈;保证快门速度的情况下,用最佳光圈(最大光圈收2档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