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婺源
去婺源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些朋友拍的照片,青山绿水之间的马头墙和宁静的廊桥让我心向神往。趁
着五一
节的长假,终于能和朋友们一起,双脚踏上婺源的小路,感受婺源春天的和风。
说起来也怪,到婺源之前,我总也记不住“婺”字怎么个写法,一到了那里,立马儿就记住了。这个
字象其
它的一些人名,地名,和书名一样被主动添加到我的字典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可以不断讲述的
动人故
事。 记得在《秋菊打官司》里头,秋菊每一次去“要个说法”时,银幕上会打出硕大的繁体字————
“村,
镇,县,市”起到提示的效果。我的目光顺着秋菊的视线打量着外面愈来愈五彩纷扰的世界,再一次次
回到山
里的小村,热炕头红辣子,就着一张桌吃面的家人,一切都透着真切和困扰。而这次婺源之行途经的许
村,珍
珠山,黄沙村,大游山,古坦,清华镇,汪口,江湾和上下晓起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幅小山村的画卷:青
石板铺
成的古老驿道,徽州民居,醇和的民风,原始的农耕方式,清贫的生活,同样让我觉得真切和困扰…… 第一天:深夜坐火车于清晨七点到衢州,换坐九点的中巴顺利抵达婺源县,并马不停蹄地开始我们东
西两条
线路中的“西线之旅”,第一个目的地是许村。小村里的狗和人们一样,对我们颇为好奇,即使是五一
长假,
村里依然非常安静,很少有游人来这里观光。粉色的含笑开满了一树,树底下有三五个人或坐或蹲,磕
着瓜子
聊天。河里有漂亮的小鸭子,街角蹒跚着几只可爱的黄茸茸小鸡。一行人中的老马领我们去看许村村委
办公
室,一座典型的完整的徽州民居。因为没有听到我们啧啧称好的评论,老马的眼中满是遗憾。就好像这
屋子几
百年前是他造的,却被我们这些粗俗无聊的城里人无端漠视一样。可是民居民居得要有人住家才透着生
气,看
着厅堂的墙上贴着99年度先进工作者的名单和照片,总觉着不象那么回事儿。 从许村一路往里走,那可真是走了。背着大包,翻过一个山头,沿途开始看到翠绿的农田,插秧的农
人,一
捆捆结了籽的油菜堆在田边。经过的一个个村庄都是几十户人家结邻而居,可以入画的马头墙高低错落
着,男
人女人耕田割草喂猪洗衣,小燕子以及其优雅的姿势低飞入室,因为屋里的梁上有他们的小巢。纯然一
派“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样子。 到婺源前就听说了当地人对于时间和距离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衡量的标准,听得我一头雾水,这回我终
于明白
了,并且每每听到还有多少里,多少小时就分外警觉。从许村赶往大游山并夜宿大游山是我们的计划。
眼看着
天慢慢地黑下来,身上的背包越来越重,我们心里也越发着急。一路逢人就打听,回答相差很远,说十
里的,
二十里,四十里的都有,有说半小时就到,也有说三四个钟头的。七八点种的时候,天全黑了下来,路
边的青
蛙齐声吟唱,水田里的无名小虫热情地忽闪忽闪发出蓝色微光。空中飘起了雨丝,而且越下越大,脚下
的石板
路在手电的照射下黑黝黝的滑溜。当我们在古驿道的一座凉亭歇脚,并学摸着是否要夜宿凉亭时,听到
了住在
凉亭边的一位看田人最后的估计,大游村就在前方五里远的地方,半小时能走到。此时我想,完了,我
闭上眼
睛也能想象的出来,这位好心人打着光脚板,箭步如飞走夜路的轻松劲儿。他说的半小时我们说不定要
走上两
个钟头!幸好,这位看田人的脚程和我们差不多,九点钟的光景,古驿道的那头,看到了暖人心头的灯
光。 跨过一座小石桥,我们按着村里人的指点,一个个都湿嗒嗒得来到了提供住宿的人家。主人夫妇和一双
小女儿
都还没有安歇,晚饭吃剩下的菜还摆在桌上。我们也不愿意再麻烦人家,就请主人给我们弄点儿饭,就
着桌上
的一盘韭菜和茭白下饭就行了。只见精瘦矮小的夫妇俩忙摇头说,“不行啊,这都是我们吃的野菜,我
们这里
的人叫作草。要不再炒一碗青菜吧。” 说着就去洗菜,烧水了。胸前别着中学校徽的大女儿也帮着在灶前灶后忙活儿。 不一会,我们就吃上了晚饭,桌上的菜果然不是韭菜和茭白,吃起来有点儿涩嘴,不过透着一股自然
的野地
香味。就我们那几个,当时你哪怕是给粗面窝头,我们都一准儿说好吃,赛过西施舌头。吃完饭,各自
在一个
木盆里洗洗刷刷一把,也不敢浪费热水,冲洗了头的水擦身,然后再洗脚,没有一个人抱怨,主人家里
的状况
我们都看在眼里:自己做的木头碗橱里连碗筷都不多,空空的放着几瓶辣酱。 填饱了肚子,大家从厨房挪到宽大的厅里,和主人们一起看电视,这是中国几亿平凡人的幸福生活。
不多
久,男生开始在人家正厅里搭帐篷,有女生去客房睡觉了。有人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有床不睡,要睡地
板呢?
王忆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打群架很威风,高哓松在回答他大学女友将来想干什么时,说要搞个摇
滚乐
队,让女青年们甚是刮目。所以我猜,现在的男生睡帐篷也许很有成就感。 主人家读初一的小女儿有个同学来玩,因为是另一个村的,所以今晚也住在这里。三个女孩儿凑着电
视很近
在看,父母坐在八仙桌的一头,我在另一头歪着,问道:“家里就靠种田生活吗?”男主人答道,自己
还在村
里小学教数学,不过是个民办老师。另外,每年家里养的两头猪卖了也有千把块收入。我又问道,民办
教师现
在待遇还好吗?“一年两千来块,比正式老师少一千块。”我不吱声了,想了想又问,女儿们的花费要
多少
呢?留着小平头,穿着蓝布衫,双目炯炯的男主人答道:“一年两千块,村里没有中学,她俩都在镇头
中学住
读,每人一个星期十块的生活费。”“那这里常来人旅游吗?”男主人笑了,说:“今年,你们还是第
一拨
呢。”又聊了一会儿,实在困乏了,回房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吃完稀饭就到村里去溜达。枝繁叶茂的古樟树和银杏,绿藻蔓生的小河,河里的小黄
鸭,河
两边的人家,犁地的老农,破旧的廊桥,清朝的船型桥墩,桥下依然用木棒捣衣的老妇人,村口的老
牛,一一
进入了我的镜头。事后想想,真象是个梦,梦中的一切都悠然平和,非常的真实又非常的不真实。之后
去爬大
游山,沿途看到些露天的煤矿,据说给这个偏远的山村带了些财富,但是无人管理,开采和搬运都很
野。 吃午饭的光景,回到了主人家,看到大女儿搬了张小桌到厅堂向阳的地方做作业。小本子上端正的写
着:董
新芳,董新兰,很美的名字呀,就象她们俩脚上穿的母亲亲手做的花布鞋一样,秀气水灵又落落大方。
我钻到
厨房,请女主人烧个青菜下饭。那时,女主人正忙着做糯米饭和粉蒸肉来款待我们。我看到桌上摆着一
盆煮过
的肥肉,问这是做什么用的。女主人说是给女儿带到学校去吃的。征得同意后,我尝了一口。只是肥
肉,过了
遍油,加了些盐,肉渣渣很难下咽。我心里不是滋味,鼻子的PH值也有些反常。从衣兜里抓了两张钱,
却不知
道怎么开这个口。女主人自然不要,女儿也不要,说大家一起给就行了。我只能说,我小时候也住过
校,总要
添东西的,便硬是推给了她们。后来我坐在门口看书,老舍的《骆驼祥子》,也没真的看进去。只是在
想,这
两年东游西逛了不少地方,我果真是去看风景的吗?罢了罢了,倒是长了不少见识,活得更坚强一点而
已。
云南印象
一,"我要回家" 年底的那阵子,格外忙,忙得稀里糊涂。可是最后竟然于稀里糊涂之中得知:前前后后总共可以挤出
两个星
期的假,顿时心里乐开了花儿,捉摸着又该上哪儿去海阔天空一番。几乎是没作二想,就决定了要背包
上云
南。一来是因为江南水乡就在眼门前,也费不着折腾两个礼拜;二来是因为在拉萨的时候,就听人说,
中国的
闲人怪人多出没在拉萨,丽江两城,当时心里就埋下了思慕丽江古城的种子。所以也就顾不得朋友们关
于"丽
江春节人满为患"的劝告,也顾不得电视里面昆明遭遇十年不见的暴雪的消息,直奔火车站去买票。 到了售票处,可真叫傻了眼:成百上千的人在等着买票,估计排一整天也轮不到。我这才意识到,这
是什么
时候啊?这是春运啊!如果改乘飞机的话,开支会顿时上扬,因此还是决定试一试买到火车票的运气。
经过好
朋友指点,急冲冲杀到西郊动物园附近的火车售票处,果然要比其他地方的队伍短一些。但是,和其他
售票处
一样,没有电子显示屏。也就是说,哪怕你只是想知道出票的情况,也得排两三个小时,才能挤到小窗
口,问
个究竟。 象这样在春运期间挤一张票,对于我来说还是头一遭。反正闲着也闲着,我暗暗打量起周围的人们,
各地的
口音都听得见,显然多半是辛苦了一年,想回家过年来着,此时多一半都等得麻木了,还有的在愤愤不
平地咒
骂那些插队的人。 关于春运,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幅画面在飘荡,那时去年此时《南方周末》的头版:拥挤的广州车
站,人头
攒动。许多买不到坐票的打工仔试图挤进已经满溢出来车厢。画面的正中是一个看起来很小的女子,还
扎着两
条垂肩的麻花辫,头发被挤得有些散开了,身后标有三五图样的人造革旅行袋也早就被挤得七外歪斜。
她的头
无法正对着车门,所以侧着脑袋靠着前面的人,等待着自己能被后面的人潮推进车厢。摄影者于千千万
万人中
抓拍了这对茫然的双眸和这张疲惫的脸,并用红色大标题取名为-------我要回家。我的心一直拧着,
鼻子也
发酸,为了这个不知道做什么,从哪里来,也不知要去哪里的女子。但我知道,远方有一个温暖的家在
等着
她,有亲人诚挚的笑脸在等着她,而且过完春节,她还会背着这个人造革的包,站着挤几十个小时的
车,回到
这个站台......。 记得一位朋友曾经作过个比喻:在西藏,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贫寒人家,父母并不希冀他有一天会出
人头
地,他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多积些阴德,来世可以投个好胎。所以他们领着孩子,一路等身长头,从青海
湖边磕
到八角街,从神山冈仁波钦磕到布达拉宫。他们的行为令外人茫然不解。同样的,山里的人年复一年地
到海边
的大城市去打工,你可否想过其中相通的地方?只不过在高原上人们积攒的是阴德,在城里人们辛苦积
攒的是
现世的希望......。 不知怎的,那天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人人都惦记着过年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些个画面和谈活。我身
边有个
人对他老乡说,人这么多,路上又辛苦,留在这里过年吧。对方闷着声只回了一句:"我要回家"。又是
这四个
字,它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幸亏这是个嘈杂的,人挤人的地方,没有人注意
到。命运
巨大的洪流不带任何情感地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的心灵总在渴望着远方的海阔天空,可我们的双眸却
注定了
要回望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虽然后来因为实在没有票了,我不得不改乘飞机。但这是我准备去云南途
中的一
段经历,所以就"实录"了下来。 二 昆明的眼睛 从昆明空港下飞机后直奔南窑汽车站买好了到丽江的夜班车票。由于是春节期间,车票普遍上扬了
50%!中
间空余的时间可以闲逛翠湖和圆通山。街两边还堆着前两天的残雪,翠湖公园里海碗大的山茶花映着白
雪,刹
是好看。湖上蜿蜒曲折的回廊上时不时有一块一块的雪团扑通扑通地掉到翠湖里,把懒懒的鱼儿惊醒。
歇息在
此处的成千上万的红嘴鸥争吃着游人手中的"海鸥面包",记得在哲蚌寺寂寞行路时,遇到一个德国女
孩,相互
打了声招呼,问她上面的景色如何,她答到:"WALK AND LOOK"。我记住了,边走边看,边走边唱,这
何尝不
是一种洒脱的态度? 但是,我看翠湖,还为了心中的另一份埋藏长久的愿望。为了我床头那本已经被翻旧了的,烂熟于心
的《蒲
桥集》。汪曾祺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时和翠湖彼此相看了七年----"翠湖的水不深,浅出没膝,深
处也不
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
水里走
了一截,有爬了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中荷花,但是有许多
水浮
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红色的蝶型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
一尺多
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刺一声,从湖心跃起
一条极
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然而,时至今日,我所看到的翠湖,已然是个规整的闹市中的小公园,有各种动物外形的小铁船和极目四
望的方
形的高楼大厦。从云南回来后,我才想明白了----对于一个人而言,成年累月的跟一块土地厮守而生出
的造化
要远远重于来回飞机的浮光掠影。汪先生当年常去的象道观一样的翠湖图书馆和里面那位"干瘦而沉默
的有点
象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一准是没了。湖心的茶馆里卖的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一早就
不按碟
子算茶钱了,所以湖里找不到客人磕完瓜子,随手一扔的铁皮碟了。 我很想象汪先生在《昆明的雨》中那样满怀深情地说:"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
杯天过
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然而,既然被塘泥淤塞的莲花池翻新后,现如今成了垂
钓场,
青梅浊酒的野店也成了著名的小吃城。我也就只能在梦里感受"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着的水浮莲
的气
味"了。
三 泸沽湖人物记一
从昆明出发的夜班车于次日黎明到达丽江。因为那时我的心儿已经飞到了神秘的泸沽湖,所以只在丽
江古城
的四方街街口喝了一杯甜豆浆,就赶到古路湾车站,坐上了由丽江通往宁蒗县城的班车。清晨第一缕淡
金色的
阳光透过清新的空气,洒在大研古城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洒在一边歌唱一边欢腾的绕城清泉上,洒在
干净空
寂的大街上迎面而来的纳西老妇人背上的"披星戴月"上......,与丽江的第一面让我震了一下。我对自
己说,
我喜欢这里。并且安慰自己,先去泸沽湖,回来留足一个星期----慢慢"泡"丽江。 我所搭乘的中巴走的是新路(既不过永胜县),于中午时分抵达宁蒗县城。从宁蒗改乘到泸沽湖的中
巴,又
是无边无尽的翻山路。大山背阴面的积雪堆得厚厚的,被压实成了"冰道",一踩刹车就打偏。我们几个
年轻
的,推车十多次,"金杯"车才在天黑后开进湖畔的落水村。同车的有一位北京帅小伙L,就让他作为
我"人物
记"的第一位吧。 L虽然长得不十分高大魁梧,但眉目之间俊朗清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阴柔之美。头颈间一条和夹克
相配的
藏蓝色领巾足见他深谙色彩的协调性。我所碰到的大多数出门旅行者穿着随意宽松,像这样"养眼"的细
致装扮
令人想起了《英国病人》中还没被烧焦的拉尔夫.法因斯。据说L君已在丽江逛荡了几个月,大有把丽江
坐穿的
势头。我曾在路上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觉得他很象我想象中《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也就是那种冷静
但不冷
漠,孤僻但无怪癖,情有不专但远非薄情之辈的家伙。他听后嘿嘿一笑,不无惊讶地说,临出门前有位
女友叮
嘱过他,记得要看这本书,其中必有蹊跷。 到了泸沽湖,已是夜深,各自安顿暂且不提。次日一大早,我要去转湖,在村口又碰到了L,他正准
备上车
回丽江。问他不打算多看几天湖,他说早起已经逛了一圈,差不多都看了。之所以会提到L,是因为像
这样远
道艰辛而来,又匆匆离去的游客不在少数。我觉得泸沽湖的美是一种立体的美,高山绿水映衬之下的摩
梭风俗
使得自然风光更加迷人,平面的一瞥兴许会令人对她留下空负其名的口碑。 到泸沽湖的第一夜,还来不及找人家安顿下来,我已坐进了"湖思茶馆",这个茶馆日后成了我在湖畔
生活的
真正的"客厅"。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客厅的男女主人吧。唐斌和杨竹原是重庆人士,一日到此地旅行,
深深为
这里奇异的风光和人文所迷惑,苦于不能自拔。返回蜀地,变卖家产,夫妇俩人迁至湖畔,租屋开茶馆
营生,
与八方来客谈笑泸沽,探究人生,其乐也融融,至今无有归蜀之心。我曾经提议给茶馆的匾额"湖思"注
上英文
的副标题:LAKE MEDITATION TEA HOUSE,点其"湖边冥思"之意。不想被唐斌杨竹驳回,理由是他们的
湖思
是脱胎于"胡思乱想"的胡思。唉,风雅隽永诚可贵,天马行空价更高啊! 我不但在茶馆过的农历千禧新年,还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当杨竹把唐斌在厨房烤好的香蕉蛋糕
和蜡烛
端到我的面前说,"这是你的生日礼物"时,我真的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湖思茶馆,象是一扇开向摩梭人
家交流
互通的窗户,又象是一个演绎人生百味的小小舞台。透过这扇窗户,我的目光得以投向摩梭族的真实生
活;而
历经这个舞台,我又看到了几位令人终生难忘的人物。 一天晚上我坐在湖思吃米线的时候,看到了披着紫色风衣,谈兴正浓的"差拉"。每当茶馆的电话铃声
响,就
听见杨竹笑眯眯地叫:"差拉,电话。"吃完米线,见他们还在笑声不断地神侃,于是就象大学里参加英
语角一
样,悄么声地在外圈找个地方坐下听讲。这时杨竹招呼到:"坐进来吧,大家一起聊。但有一点要提醒
你,那
就是带好防皱霜。不然的话,像我们这样爆笑不止,你的眼角会起皱纹的。"我兴奋地说,为爆笑不止
而承受
这样的代价,我愿意。 差拉是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助理教授,为了做摩梭女儿国的研究,硬是学会了没有文字的摩梭语,和
住在大
山更深处的摩梭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成天和各色人等聊天,因为他语言生动风趣,又喋喋不休,既逗
人说
话,自己也口若悬河,所以被当地人封为"差拉",也就是摩梭语中聊天的意思。差拉每个星期天会来湖
思茶
馆,感受一下"摩登生活"。 差拉纠正了我许多原先脑中对于摩梭族人的错误观念。就拿令外部社会称奇的走婚制度来说,阿注和
阿夏
(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固定的,男子并不是今天夜会这个,明天夜会那个。也幸亏差拉的解释,
我才明
白摩梭人家的火塘在信仰和家族传承上厚重的意义,才没有在当地人把我请到火塘边坐(既对外人的最
高礼
仪)时,行止不端,冲撞古老的习俗。 四,夜色撩人 除夕的篝火晚会刚刚结束,空气中还留有烤羊肉,啤酒和烟花的味道。花花绿绿的爆竹残屑满地都
是,已是
下半夜了,客人们差不多都散去了,我也决定回客栈。推门走出茶馆,新鲜而又寒冷的风迎面而来。地
上依然
积着雪,一步一滑,所以走得很慢很仔细。抬头望望缀满星星的蓝色夜幕就在头顶上面,仿佛只要你一
伸手,
就可以随手摘下一大把银币。湖面上似乎有一层烟霭笼着,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堤岸。不禁想到伍佰的那
首《挪
威的森林》: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过的地方啊
那里湖面总是澄清
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藏著你不愿提起的回忆
层层叠叠的湖水拍岸声就在耳畔,一时睡不着,想起了白天在茶馆看到的那个女孩。她独自坐在靠窗
的最里
角,一边哭,一边喝咖啡,一边在纸上飞速的写着什么,整个世界都在她一米之外,遥不可即的地方。
为什么
她大老远要跑这儿来发泄呢?茶馆里的人都很担心她,在分享我的生日蛋糕时,人们发现她笑了,可不
一会
儿,她又回去接茬儿哭,接茬儿写。有时候旅行使人忘了"我是谁",而有时候则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
己。听说
以前也有女孩失恋后跑到这里来教书,难道这里是世界的尽头?这里的湖水可以还你一个纯净无暇的灵
魂? 就在刚才,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欢呼着,碰着杯,拥抱着。忽然,我发现自己也被一
双宽大
的臂膀拥进怀里,温柔的象是初春之夜。不一会儿,他又匆忙跟我说抱歉,希望我别介意。其实我早已
发现了
那对黑眸热忱的注视,早已体会到那份格外的关切,然而明天,我们就要背上行囊,各奔东西。在《英
国病
人》中讲到--------在他的一生中,他就是为了追寻一种对陌生人的柏拉图式的亲昵。当他自问最爱谁
时,他
应该已经很老了。也许我永远无法确准自己最爱谁,但我肯定自己有一天会很老。所以我在他耳畔轻声
说,没
关系,这没关系。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钻进屋里,淡淡的银线。亘古的月光和暖如黑玉的湖水,还有耸立在湖对岸女神
一样的
狮子山,她们看到了什么?今夜有那个小伙子爬上了姑娘的花楼?楼下的大黄狗会知趣地闭上眼睛吗? 夜色撩人,难以入眠,再翻个身,猛地记起明天大年初一一清早还有隆重的成丁礼,而且要和全村人
一起上
后山祭山神,赶紧收回思绪,数羊睡觉。 五,丽江的几家小店 我在丽江古城逗留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有一个多礼拜。常常在清晨或是傍晚去吃饭的路上看到导游举着
小旗指
引众人的视线:"大家请看这座桥,她就是古城著名的大石桥,相传......"。每到此时,不禁要为那些
脚步匆
匆的旅客生出些遗憾。丽江是一个不多见的,让人可以奢侈地想象自己年老归隐生活的地方。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方方正正,周围有五个街口。在通向大石桥的很短一段路上,有一家门面
宽阔的
沙锅饭店。店主大娘和她最标致的一个女儿在门前一排热气腾腾的小灶前揽客:沙锅饭啦,沙锅米线
啦!三块
钱一碗的米线鲜的勾人魂灵,口味清淡的朋友估计够呛。六块钱一套的沙锅饭是我每每思念丽江必不可
少的序
曲-------先用猪油抹一遍锅底,煮上饭(放少许盐),米饭里面闷上小土豆块和新鲜豌豆,最后再盖
上自制
腌肉和香肠,饭还没煮好,香味先飘了出来。上桌时,还配有一碟脆萝卜和云贵川才常见的药香袭人的
折儿
根。如果允许我来作一篇"我有一个梦"的讲演,你一定猜得出在下谦卑的梦想。:) 有一天,太阳才照上四方街,我就溜达过来准备吃沙锅饭了。那天我是第一位客人,平时忙进忙出的
姑娘们
正聚在一起吃早饭,其中也有那个常在外招呼的漂亮姑娘。暖烘烘的太阳爬上姑娘们乌黑的头发,光洁
的耳际
和红润的脸颊,她们不知在说什么笑声不断。她们的勤劳,开朗和快乐的心性让我深受感染。 四方街的街口大水车旁边朝新华街去的方向,有连在一起的几家食铺,好象都叫纳西第一风味之类的
名字。
轮流品尝下来,似乎差别不大,都价廉物美。店门口就是小河,在河对岸摆上几张竹椅竹凳。华灯初上
时,只
见炉火映着碧流,一只怀孕的白色母猫在我们竹椅下安静的睡觉。背后的主街上有好几家音响店,整齐
划一,
震耳欲聋,翻来覆去地播放一支名为《在草地那边》的藏族对唱歌曲。后来我终于就范于强大的攻势,
买了一
张CD带回来。"姑娘仁兹娜姆青拉嗦,心地善良贤惠青啦嗦......",歌声已经融入了我的丽江印象,两
相辉映,
不可分割。 在我还没到丽江时,就已经听说了中医院对面的"妈妈福"(MAMA'S FOOD),更邪门的是,还听说了
如何在
妈妈福悠然渡过一天的详细计划。我们几个参考了这个计划后,按照上面的后半部分做了一遍:下午一
点半
钟,午饭后,散步到妈妈福。向那位和蔼的妈妈预定一只晚餐用的土鸡,洗净后连着虫草,红枣,怀
山,当归
(丽江多是药材店)炖汤。然后,点一份妈妈福著名的苹果派,百合羹,烤太阳。计划上关于下午的安
排,就
是看着太阳慢慢从头顶挪到树梢,屋檐,变成金色;看着门前的小河欢笑着奔流而过,从来不知道什么
是忧
伤......。 在丽江,我误打误撞,住进了"茶马客栈"。主人夫妇的热情厚道让人真象是回到了自己家里。当听说了
他们和
丽江鬼才,纳西古乐的灵魂人物宣科是几十年的好邻居时,我口中一时就没了遮掩,大大讲了一通自己
对老先
生的风采人物,学识胆量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仰。也巧,没几天,宣先生过来串门,客栈主人就把我象滔
滔江水
的那什么说了一遍。因此有幸和老先生聊了半个多钟头。按理说,我要是亮出自己的名片,做音乐的宣
先生也
正是归我采访的条线。不过,我更喜欢瞎聊,也就是没有边际,随性而为,说哪儿是哪儿的那种。那回
聊天的
很多细处我至今记得一清二楚,古稀之年的先生看着才五十岁,精神矍铄,和他在舞台上一样风趣幽
默。他告
诉我他那篇被牛津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的论文想要说明的是:人类远古音乐起源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 在丽江,还有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叹服,还有一家小铺子也让我流连忘返,那人名叫布农,小铺
子是他
开的,取名为"布农铃"。我是一只早起晚睡的鸟儿,在丽江这样一个通城闲散的地方,起得太早没地方
可逛。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在布农铃的二楼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对外开放,于是每天一早,从茶马走到那里去翻
翻书成
了习惯,楼上古琴边的一付桌椅是我的保留位置,这种混乱中的小小的秩序感让我很是温暖。店铺的主
人是个
自成一家的画家,瘦小,脑门倍亮。自从他沿着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后,设计
出了布
农铃,生意做得不错。我常常看到布农,但没有聊过,直到我要离开丽江的那天,觉得应该过去谢谢他
的私人
图书馆,才说了起来。他是一个蛮奇特的人,融艺术家的神经质,哲学家的思辨和商人的精明于一体的
人。可
惜我赶着晚上的长途车回昆明,不能尽兴地聊。 回到了都市中,莫名的空虚和阴冷的冬天跟丽江形成了太大的反差。丽江古城,你是否记得曾经有一
个红衣
女子穿行在青石巷中,她的脚步轻盈敏捷,她大胆好奇,她第一眼就爱上了你,她愿意作穿城而过的小
河边的
垂柳或是水底蔓生的绿藻,她不想离开你,她甚至想过如何才能与你长相厮守又可以养活自己。但最
终,她还
是回去了,回到了她觉得没有根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