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之死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王威3发表时间:2010-09-03 22:38

帝尧最初之所以禅让,自然也是考虑到身体条件不允许,毕竟在上古时代,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岁,他活到这岁数,自己推算都没有几年好活了。

可是偏偏老天爷太眷顾帝尧了,让帝尧禅让之后,又活了二十八年。这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要是他投保今天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非得哭死)。

等到帝舜学习期一结束,要施展自己长才的时候,就会发现,黄帝王朝政府中枢,谁也不听他的。那怕他下了多么重要多么紧急的指示,大家都会想办法绕过他去请示帝尧。

因此,两个人慢慢的从小矛盾发展到了大矛盾了。

帝尧和帝舜之所以产生矛盾起来,自然是因为权力之争。然而争权并不意味就是坏事。要看什么样人去争,争权又是为了做什么。

帝尧争权,纯然是一种惯性。一个人当老大太久了,断乎是很难忍受寂寞。而对于政治家来说,世间最大的寂寞,莫过于失去手上的权力了。

帝舜争权,则是哀民生之多艰,想彻底的为人民做点事。

由于文献史料之缺乏,对于帝舜摄政二十八年期间,帝尧和帝舜的关系是好是坏,我们很难判断。

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后续事件的发展,驰骋想象,反推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了,一切纯属揣测之词,大家不妨姑且听之。

帝舜摄政期间,帝舜认为治国要抓住两条,首先呢?

虽然大洪水已经过去了,可是以后还会再来,现在正要抓紧这段时间去治水。

第二,内战既然结束了,就应该提倡民族和解,让大家团结起来。

做了黄帝王朝的最高领导人,抓这件事情,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也是老百姓愿意看到。

可是这想法,到了帝尧那里就行不通。

首先是治水问题,帝尧就会问,谁来治水合适。

会治水的两大部族,一个共工氏已经被他驱逐出黄帝王朝势力范围了,难道还能再请回来。

一个是鲧氏,已经被杀了,难道还能再起死回生。

帝舜就提议,鲧氏不是还是一个儿子禹嘛。

帝尧说了自己的看法,这看法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那就是——

哦,我把人家老妈给杀了,这份血海深仇可谓不共戴天,怎么能把治水的重任交给禹呢?

只要我有一天不死,禹是一天也不会安心放心的为黄帝王朝治水的。

而关于帝舜的第二个提议,帝尧更是一百个的不赞同——

民族和解,谈何容易啊。自从我即位以来,最初是和六大部族打,再后来是和四凶打。

我也想和解,可是黄帝王朝的江山,几百年能维持下来,到底还是只能靠拳头去打,靠武力去维持。

帝舜你不是起用了八元八恺了,可是他们和你同心同德,他们自立州牧,整天提倡分离主义,划分天下十二州,说起来已经黄帝王朝所能承受之极限了。

 

帝尧和帝舜的这两种治国态度,很快的自然而然就变成政治路线之争了。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一有了政治路线之争,就很自然会形成各自拥护的党派和利益团体。

结果自然是使得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激烈和血腥。

相比帝尧来说,帝舜的最大优势,就是他是个少壮派。

(在中国历史上来说,政治家五十岁都还属于少壮派,所以中国政治向被称之为“老人政治”,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王朝的群臣虽然知道帝舜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手中没有太多的实权,但是呢,毕竟时间是站在帝舜这边的。

而帝尧垂垂老矣,老人嘛,难免有神志不清的时候,难免经常犯迷糊,一犯迷糊,就会下很多让臣下难以接受、不符合常理、无法执行的“乱命”。

中国历史上,君主终身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很让人遗憾,无论多么英明的君主,到了晚年,往往变得异常昏聩,让臣下难以忍受。

帝尧二十岁即位,在位七十年之后禅让,退而不休,又在幕后当了二十多年的大玩家,直到被忍无可忍的帝舜所软禁。算起来,也是百岁以上的高龄了。[1]

作为后世儒家所爱戴推崇的帝尧的形象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仁君形象。

这个形象也未必仅仅是塑造出来的。

然而我们也当认清楚一点,国家最高领袖之终身制,必然使得一个人拥有无限之权力。

在帝尧长达九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之中,他经历过太多的政治阴谋,以至于到了年老之时,他遇到问题、处理问题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帝尧固执的认定——

国家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有人在搞政治阴谋。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更有紧密的抓紧手中权力,将一切“政敌”牢牢攥死在自己的手中。

总之,无限之权力足以使人成为一个正常人最终沦落成为一个荒诞的怪兽,无论这位当权者最初是如何英明神武、其仁如天,最终无一不是虎头蛇尾,伤害了他所热爱国家和人民。

因为在这位长寿的当权者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这样观念,我就是国家,我就是人民。

他的采取的任何做法,无论多么骇人听闻,多么的不人道,多么的暴戾,他都会认为,这是天意,这是国家和人民所认可的。

他的长寿,他能在位如何之长,反过来又恰恰支持他的这种信念。

 

18、第一间监狱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实在太多了。

刘彻、孙权、萧衍、毛泽东,无一例外。

中国人对着拥有无限权力的最高领袖,感情上可以说是最复杂,竟可以说爱恨交加。

一方面,由于这位最高领袖的统治时间之长,从情感上,已经形成了依赖,往往视之为精神之父。

另一方面,在受到这位最高领袖之伤害的时候,无力监督,无力反击,只能听任其为所欲为,默默着承受伤害。

 

帝尧这样的君主,到了其晚年,人民自然失望之极了,那怕他之前的政绩多么优越,也要被抹杀了。所以《竹书纪年》就直接对帝尧下了这么一个残酷的定论——

到了帝尧年老的时候,帝尧开始变得昏聩,人民不再信任他了。[2]

在这种情况下,私下表态愿意站在帝舜这边的政治人物就会越来越多了。也是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着帝舜这边倾斜了。

而帝尧呢?对政治嗅觉又是何等的敏感,他便是在昏聩,也知道帝舜行将有所异动了。

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帝尧再次做殊死一搏,天下既然已经粗安,而他又迟迟得以不死,老天爷既然给了他太多时间让他后悔把君主大位禅让给帝舜。

现在,帝尧决定,发动自己所有的政治能量,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拱上黄帝王朝君主大位,至于丹朱是不是贤能,是不是能担当的起这个重任,现在他已经不再考虑。

任何残留一丝一毫人性的政治家,是没有资格停留在最高级的政治斗争的舞台上,特别是当这个政治舞台是搭建在中国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的时候。

至此,帝舜已经退无可退了,在黄帝王朝群臣的支持下,应该是筹划了类似后世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之类的密谋,一举而得成功。

政变之后,根据《竹书纪年》记载——

年老的帝尧最终被帝舜软禁了。在帝尧被软禁期间,帝尧的儿子丹朱多次请求探望自己的父亲。

然而在帝舜的授意之下,黄帝王朝政府以种种的方式拒绝丹朱这一合理的要求,让丹朱和父亲从此不能相见。[3]

也就是说,帝尧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囚徒。

如果要是按照黄帝王朝以往政治恶斗的惯性,任何失败者都难逃一死,有时候甚至是整个家族连根拔起。

帝颛顼时代的共工氏、帝喾时代的重黎氏,个个下场都以流血而告终。

帝尧得以不死,显然是一项奇迹,这一奇迹自然要归因于帝舜的意思。

当帝舜政变成功之后,肯定有很多臣下进言从肉体上毁灭掉帝尧,同时诛杀帝尧之子丹朱,以杜绝后患。

可是帝舜是什么人,是一个和自己亲生老爸斗智斗勇了几十年的人。

以帝舜的政治能量,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老爸以牙还牙,以杀止杀。

可是帝舜不愿意,他会耐心的去努力,去尽孝,去最终的赢得老爸的认同,去最终等到认同他是世上最优秀的儿子。

是的,帝舜做到了。

同样的,对于帝尧,为了黄帝王朝之未来,而不得不发起政变,然而帝舜一定很希望,他最终治理黄帝王朝的能力得到岳父的认同,

所以帝舜对帝尧囚而不杀,就是希望等到岳父认同他的那一天。

只是帝舜的这一坚持,却让谋主皋陶头大了。

这毕竟是黄帝王朝自开国以来所未有之事。

怎么处理帝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帝尧统治黄帝王朝多年,其影响力无远弗届,其政治能量澎湃惊人,思来想去,唯有限制其人身自由。

于是,中国第一间监狱也就被皋陶发明出来了。[4]

 

一提到监狱,大家肯定要想,这个皋陶太坏了,监狱可是国家机器之暴力的组成部分,是统治者镇压老百姓的工具。

其实不然。

最早中国人法官,对于执行法律是没啥耐心的。

坏人犯罪的,被抓到了,直接五刑伺候,立时生效。

五刑除了大辟是死刑之外,都是肉刑。

在上古时代,医学水平不高,一般被判了肉刑,受刑人在肢体伤残之后,往往得不到有效护理。

肉刑是要流血的,那时候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的止血方案,因为失血过多而挂掉的,当不在少数。

即便硬撑下来了,肉刑之后的并发症也能要了人的性命。

 

黄帝王朝时代的监狱是什么形制,现在已不可考了,不然我们不妨从距离这个时代比较近的夏商王朝反向推理一下,应该虽不中亦不远。

甲骨文之“牢”

小篆之“牢”

 

商代监狱叫做“牢”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

牢,就是牢栏,蓄养牛马的栏圈。

部首从牛,由冬字省略去下面的仌(即冰字),取将四周包围的意思。[5]

    到了西周,又叫做丛棘,在《周易》上就有《坎》上六一卦

用绳索把犯人困住,关进四周有丛棘的监狱中,多年还不能使人屈服。凶险[6]

棘,植物名,亦称酸枣树,多生于山中和野外,开绿色小花,叶呈椭圆形,茎上多尖刺,秋后枝干老化,尖刺更加坚硬锐利。

西周王朝时代的最初监狱就是到山上砍来山枣树,编成围墙,将囚犯困人丝棘之中。因此丛棘也成了监狱的代称了。

这种监狱的优点是建造成本低廉,只是坏处也是大大的,被关押的犯人,只要一有可能,肯定要玩越狱喽。

因此,这类用山枣树建成的监狱最终由泥土建筑“圜土”所取代,也在意料之中,

“圜土”是用土筑成的圆形围墙,用以拘押囚犯,故又称“围墙”。[7]

总之,不论是那个时代的监狱,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限制犯人的人身的自由。

还有一点我们也要认识到的,那就是那时候的监狱和现代意义上的监狱,完全是两回事,更有类似于今日战俘营、集中营、看守所、拘留所的性质,其主要职能多是防止逃逸。

 

 

19、帝尧之死

 

皋陶之发明监狱,很可能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关押帝尧。

后来发现效果确实不错,各大族族长也开始有样学样了。

监狱实是中国上古一大创制,意义很大,好处很多。

有了监狱,受刑人在受刑之后,被关押起来,关押期间至少有个看守,这样一个简单的措施,就能让受刑人的死亡率大大减低了。

黄帝王朝在帝舜时代,刚刚经历了大洪水和内战,人口已然大减。黄帝王朝要走向伟大的复兴,这么少的人口怎么行呢?

因此皋陶发明监狱,降低受刑人的死亡率,说白了,目的还在于厚殖国力。

此外,监狱发明之后,使得中国之战争变得人道了,文明了。

黄帝王朝时代的战争是很野蛮的,各大族打战的时候,往往将战败的战俘砍杀,以为食物。

现在有了监狱之后,战败方投降则成战俘,而不会加以杀害。

监狱作为战俘营,可以让为数众多的俘虏既要使之从事劳动,又要确保其不至逃逸。这一点,诗经有一首《泮水》,写的最是清楚明白——

武臣矫矫如猛虎,献敌左耳泮水处。

审讯得法似皋陶,就在泮宫献俘虏。[8]

 

    囚禁了帝尧,他的儿子丹朱怎么办。

此时的丹朱在帝尧支持下,虽然羽翼渐丰,但是其政治能量还没有达到足以和帝舜分庭抗议的地步。

因此帝舜只需要一道命令,让黄帝王朝的大臣后稷去执行,就将丹朱流放到丹水。[9]

写到这里,不得不赞叹帝舜的性格品德里头,有极为让人佩服的地方,勉强名之,想来唯有“坚忍”这两个字才合适。

他可以容忍自己的亲生父亲瞽叟和亲弟弟象一而再的谋杀他。

同样的,他也就能够容忍将政治斗争中丧失理性的帝尧。

不像后世之中国政治,任何最高级的政治斗争中,胜利者总是对失败者施于无情的屠戮,以便一劳永逸,斩草除根。

从这点而言,帝舜给中国历史开了个好头。只可惜后世之中国人,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却再没有帝舜这种坚忍的情怀。

因此,煌煌《二十四史》,反倒成了一部接一部,永无断续的相砍书。

 

只是帝尧一日不死,他的影响力就笼罩着整个黄帝王朝,帝舜虽然私下软禁了帝尧,但是也没有办法一些调整政治路线。

而政治路线一日没有确定,朝中总是会分成两大派。

一派就是拥立丹朱的,希望延续帝尧时代铁腕治国的路线。

另一派自然是帝舜主导下,以民生疾苦为念,以民族和解为国策的亲民路线。

两派别扭来别扭去的,一直也没有分出个胜负来。

帝舜对帝尧都不忍心诛杀,对于流放在外的丹朱,自然也不会赶尽杀绝。

好在丹朱搞政治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也没有成为帝舜的心腹大患。

就这样拖着拖着,拖到帝尧彻底挂掉、隔屁了,帝舜这才如释重负——他的这个老丈人也实在是太能撑了。

帝舜高规格的办理了帝尧的丧事。

根据《尚书》记载——

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帝尧逝世了。人们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悲痛, 三年间,全国上下停止了乐音。

帝尧在老年的时候,施政确实有很多的错误,伤害了人民。

人民难道那么健忘吗?

不是的,帝尧统治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他本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当他去世的时候,人民得到这个消息,立刻伤感的意识到,一个旧时代落幕了,结束了。

19769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的时候,全中国的人民陷入了悲伤的海洋。

对此,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有如下一段评论:

毛并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是全民族的代表,是人民和时代的化身。

革命造就了毛,毛也造就了革命。

毛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生,而且也是中国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我想,这段话,如果换上几个字眼,也能完美的用在帝尧身上。

中国历史因为有了帝尧,才有了光辉灿烂的开始,他并不是一个完人,也有着种种的缺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

特别当时间的长河流逝四五千年之后,他作为这条长河的起点,注定承担起作为中国的一个鲜明符号。

从帝尧逝世的那一天开始,中国历史一切好的发展、坏的发展都离不开他的影响。他已经为中国人留下了牢固的、永不被磨灭的记忆。

这记忆的存在,有他站在了最前头,又让中国人觉得,中国历史再长,其实也是不长的。

人类文明史上,使时间显得渺小的人物并不多,帝尧就是其中一个。



[1]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史记·五帝本纪》

始尧在位五十年,登舜,二十年始老,使摄政二十八年而崩,即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初学记》卷九引。

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已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

关于帝尧之年龄,也是历代众说纷纭的难题——儒家复古者认为越是大圣大贤,越能挑战人类生理生命之极限。而力图使得中国上古史变成信史的专家,则恨帝尧之寿命太长,以至于整个中国上古史往往被视之为神话,尧舜禹时代于是就成了海市蜃楼了。

[2]昔尧德衰——《竹书纪年》

[3](尧)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纪年》

[4] “皋陶造狱法律存。”——西汉史游《急就章》

“皋陶,这个集中了夏部落军事和司法权力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将监狱的创始权归依在他的身上,也就很顺乎自然了。”——万安中《中国监狱史》

[5] 牢:閑,養牛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说文解字》

[6] 《坎》上六:“系用徽墨,(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周易》

[7] 《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言筑土表墙其形圜也。”

[8]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诗经·駉之什·泮水》

[9] 详见《族天下》第二卷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