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激辩--专题1202

论坛:江湖理财作者:Littletree发表时间:2010-12-02 10:31

<新报>B02财经By刘承昕2010-12-02

~~~~~~~~~~~~~~~~~~~~~~~~~~~~~~~~~~~~~~~~~~~~~~~~

全球对冲基金香港搵食10月份造空收入首次超过日本

  【新报讯】《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全球对冲基金管理机构,包括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VikingGlobalInvestors和GLGPartnersLP等,正在扩大他们在亚洲区的业务,特别是香港,希望在投资者对该地区兴趣大增的时候筹集更多资本,因而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令区内热钱泛滥。

  加强在港人手部署

  由于欧美国家加大就对冲基金的监管力度、亚洲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香港和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较低,因此吸引了大量对冲基金将焦点转移至亚洲。据行业服务提供商Dataexplorers的数据,今年10月份是香港向对冲基金出借股票、供她们造空而产生的收入首次超过日本。

  对冲基金D.E.Shaw最近表示,其6位执行委员会当中,有1人将搬迁到香港;而MaverickCapitalLtd.在8月份将其驻香港分析师的数量增加至4名。

  瑞银集团亚太地区大宗经纪业务负责人格雷表示,有10多家全球性基金正在亚洲「扎营」。因为他们希望更认真看待亚洲的业务,又认为若要让投资者觉得可靠,便需要有人驻守当地。

  伦敦大型对冲基金MarshallWaceLLP.将其数十亿美元资产的约四分之一投资在亚洲。其合伙人安德森指,该公司内部资金配置正向亚洲转移,因认为现时于当地投资更划算;而其驻香港代表处人数已在过去两年翻倍到30人。

  另外,据行业数据提供商对冲基金研究公司提供的数据,今年第3季度全球投资者,将净额为190亿美元的新资金配置于对冲基金行业;这是2007年第4季度以来最大的流入量。

  汇集190亿美元新资金

  一些大型基金表示,大量资金再次涌入其金库,某程度是因为她们的亚洲胃口越来越大。因此她们正在亚洲地区增加人手;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基金(FoF)之资本则仍旧是匮乏。

  惟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政府正在实行有限的资本控制﹐以应对寻找更高收益的资本洪流;此举或不利对冲基金的发展,使其无法在市场动荡时快速撤离市场。采访:刘承昕



<信报财经新闻>P01要闻头条2010-12-02▲返回目录

~~~~~~~~~~~~~~~~~~~~~~~~~~~~~~~~~~~~~~~~~~~~~~~~

对冲基金弃星洲五千亿囤港部署

  香港和新加坡一向是国际对冲基金落户亚洲的热门地点。金融海啸后,纵然新加坡的监管仍较宽松,但不少对冲基金反而更积极在港设立据点或扩张本港的规模,部署投资内地市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昨天就透露,目前在港运作的对冲基金,主要投资在本港和区内的股票市场,管理资产约5000亿元。

  对于有报道指出10万亿元对冲基金囤积本港,并准备进入中国市场图利,陈家强形容,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符。他指出,全球的对冲基金资产约有16万亿元,在港运作的对冲基金资产只有约5000亿元,主要投资在本港及区内的市场。他说,金管局及证监会一直有跟进及留意每日的市场运作,包括热钱的流入,而内地有相关的监管机制,对冲基金要进入内地市场须通过QFII渠道。

  陈家强否认10万亿

  过往新加坡利用极宽松的监管规则吸引对冲基金,但金融海啸后新加坡计划收紧部分要求。「进入新加坡市场已不如昔日般容易,既然如此,当然选择落户香港。」一名本港对冲基金负责人说。而天智合规顾问董事锺婉怡则认为,与新加坡比较,对冲基金在港设立办公室,与经纪和客户见面更方便,有利他们投资内地市场。

  国际着名对冲基金索罗斯基金管理、AltisPartners及美国VikingGlobalInvestors今年陆续进驻香港。据了解,卷入今年年初高盛证监涉嫌误导投资者而被控告的Paulson&Co.,也在本港有小规模运作,只有一名全职雇员及租用商务中心为办公室。由于其没有证监会的牌照,工作范围相当有限。

  另外,德劭集团(D.E.Shaw)的六人执行委员会当中,其中一人将迁来香港,而MaverickCapital今年8月把驻港的分析师人数增至4名。市场盛传即将来港的还包括伦敦GLGPartners和AlgebrisInvestments。根据HedgeFundResearch的数据,今年第三季,投资在专注亚洲的对冲基金资本增加40亿元(美元.下同),至780亿元。

  据《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一个现象说明对冲基金正急于对中国下注;今年10月,在香港,向对冲基金借出股票沽空所得的收入首次超越日本。日本过去一直是这类交易最多的亚洲市场之一。瑞银集团亚太地区机构经纪服务主管格雷表示,知道有10多家国际集团正在亚洲「扎根」。

  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HVCA)主席陈觉忠表示,由于欧盟的《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法令》,预期未来二至三年将有更多对冲基金来港。证监会曾表示,过去四年本港对冲基金的法团和持牌人数目分别上升60%和50%。

  相关新闻刊P2




<信报财经新闻>P02要闻社评社评2010-12-02▲返回目录

~~~~~~~~~~~~~~~~~~~~~~~~~~~~~~~~~~~~~~~~~~~~~~~~

热钱流向有迹可寻对冲基金活跃有因

  自从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热钱流向便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又以金融海啸后经济复苏最快的亚洲地区国家最为关切,因为她们最易成为投机热钱狙击的目标,所以无不严阵以待。

  为了防范热钱流入,今年十月底中央已连番出招,继外管局先后三次发出违规外汇买卖及业务操作的通告和打击地下钱庄活动后,又于十一月九日一举推出七大措施,要求在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联网核查、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外商投资企业境外出资、境外上市募资调回结构审核和支付结汇、境内机构和个人设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银行违规操作七个方面,加强阻截热钱流入。

  可是,十月份流入内地的外汇却高达五千一百多亿元,按月增长百分之十九点二,扣除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外,流入内地的热钱数量着实不少。那还是经过正规渠道流入的热钱,由非正规渠道流入的热钱,恐怕更难以估量。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便有报道,指到今年年底,囤积在香港的热钱将达十万亿元,大批对冲基金云集香港,伺机进入内地兴风作浪,言下之意,似是暗示本港政府财金机构监管不力,坐视对冲基金活动不理,难怪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北京急急解画,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昨日亦要公开澄清,所谓十万亿元囤积在香港的报道不符事实,因为目前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只有二万亿美元,相等于十六万亿港元,而目前在本港运作的对冲基金资产,金额大约五千亿港元,主要投资在本港及区内的股票市场。

  以常识论断,目前本港银行体系结余中的广义货币只有七万亿元左右,十万亿元的估算,根本不可能成立。但理论上,中国未开放资本账,热钱循正规渠道流入一定无所遁形,因此外管局早前推出七大措施严防热钱流入,正好说明七大违规渠道才是热钱流入内地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大可能的漏洞,就是内地企业在境外上市所筹集的资金,若调回内地,如非全部用于招股书内所列用途,便有可能流向内地股市和楼市,造成泡沫,加剧内地的通胀。今年香港上市集资总额估计高达三千亿元,为全球之冠,而根据金管局公布的数字,去年底流入本港的资金高达六千多亿元,大部分为上市公司集资的资金,与央视报道的六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相若,应可合理解释内地忧心忡忡的热钱之谜。

  至于对冲基金云集香港,则肯定是事实。除索罗斯旗下的基金已于上月获证监会发牌经营资产管理业务外,有「新股神」之称的比尔.米勒旗下的美盛资金管理,以及伦敦的GLGPartners和AlgebrisInvestments都先后和密谋进军香港。原因不难明白,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联系汇率又保证免除兑汇风险,税率低又简单,加上区内经济蓬勃,又邻近中国,集一切有利条件于一身,难怪全球对冲基金纷至沓来。

  对冲基金专事平行买卖(pairtrade),沽空一只股票同时买入另一只股票,对冲套利。香港容许沽空股票,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又明言不会容许监管套戥,现在香港向对冲基金供应股票以供它们沽空而产生的收入,已超越日本,区内最强的竞争对手,只有新加坡。但对冲基金的活动,应该只局限于香港,不可能进军大陆,因为目前外资投资内地的途径只能通过QFII,而至今中央也没有放宽的迹象。

  然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不可能禁绝对冲基金活动,但应该密切监察,随时因应现实需要而加强监管力度,以免投机活动带来界外耗损,严重戕害本港的实体

  经济A




<香港商报>A02重要新闻社评By黄启聪2010-12-02▲返回目录

~~~~~~~~~~~~~~~~~~~~~~~~~~~~~~~~~~~~~~~~~~~~~~~~

对冲基金并非洪水猛兽

  近期,有关巨量热钱聚港的报道无日无之。先有内地传媒指,10月初内地与港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度急升,或是热钱借道香港进入内地套利套汇引致的结果;后又有分析指,至年底将有总数多达10万亿港元的对冲基金热钱屯驻香港,伺机进入内地兴风作浪,以求图利。这些似是而非的传言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忧虑香港成为全球热钱集中地及内地维持金融安全的漏洞所在。

  继前日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回应之后,昨日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亦作出特别澄清,希望释除市场疑虑。他指出,现时全球对冲基金的资产总值约为16万亿港元,而在本港运作的对冲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只有约5000亿港元。由此可见,所谓10万亿热钱屯驻香港的说法并无根据,不符合事实。政府即时作出回应和澄清,无疑有利于厘清事实真相,消除误解。

  事实上,不少人一直以来都抱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冲基金总是伴随着庞大热钱横冲直撞,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甚至视之为金融市场动荡的元凶。这种看法,虽失之偏颇,但却其来有自。回顾过去,曾有对冲基金重手狙击英镑、里拉图利的「往绩」;又有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肇因于对冲基金大手沽空泰铢,继而波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引起连锁反应,香港亦受到牵连的「近伤」。故此,认为对冲基金是搞风搞雨的恶人、是金融危机的乱源,就一点都不难理解了。何况,现今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和制度仍未完全成熟,监管存在漏洞,而且资产泡沫的风险愈来愈大,此时此刻,担心对冲基金携热钱借道香港流入内地吹大泡沫,影响金融稳定,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而最近的消息炒作正是这种忧虑情绪的反应。

  其实,对冲基金并非金融市场的什么新生事物,而是早已存在多年,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经营模式之一。对冲基金主要倚赖复杂的市场操作技巧投资短期的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等高风险结构性产品图利避险,运作模式灵活多变,交易时间短,透明度较低。其中,最为港人熟知的对冲基金就有量子基金及老虎基金。根据证监会资料,截至今年9月底,本港持牌对冲基金公司共有307家,而持牌对冲基金经理则有逾2000名,显示对冲基金在港金融市场已见规模。对冲基金亦非什么洪水猛兽,基金能为金融市场带来活力,促进金融创新,有助促进金融市场成熟发展,人们不能「不见其利,只见其害」,完全否定其正面作用。

  能够吸引到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各种合法资金汇聚投资,正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现。如果以回避热钱为由,香港拒绝对冲基金的话,那才真是「斩脚趾,避沙虫」的作法。所以,香港对对冲基金的涌来,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绝非因噎废食,盲目抗拒,视之为金融波动的罪魁祸首。当然,与此同时,有关当局要适应大量复杂的市场变迁,加强金融基建,强化监察,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堵塞制度漏洞,减少对冲基金过度操作的空间,且要与内地监管部门更紧密合作,建立对内地金融安全的防火墙。对对冲基金,达至趋利避害之效。

  香港商报评论员黄启聪




<东方日报>B04产经产评2010-12-02

~~~~~~~~~~~~~~~~~~~~~~~~~~~~~~~~~~~~~~~~~~~~~~~~

热钱囤港有其事善加导引变好事

  近期港府官员与内地舆论爆发的口水攻防战,央视一再非议热钱屯兵香港,港官则图洗刷「热钱港」名声,言来言往,难分是非黑白。这算是人民币离岸中心安身立命的理念碰撞,从中暴露的是两地认知的差异,只有弥平当中的理念落差,才能使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轻身上路。

  港府高官急于否认「热钱囤港狙击内地」,愈是澄清愈澄不清。本来早前政府还坦言热钱涌港,现在忽然断然否认,金管局亦力指未见套汇炒作,无疑言词极端,反变成欲盖弥彰。问问香港市民,有谁不知道热钱炒作存在?试问金管大员,真能担保不存在任何套汇炒作吗?把话说尽,不但置自己于被动,也难令人置信,内地媒体不给情面一再炒此话题,态度可见。

  香港何必讳言炒风?既有炒风,就有热钱囤驻,因为香港是没有管制的自由资本市场,热钱之中就有来自内地的炒资。问题的关键只在于,热钱是否无遮无掩进入内地,当中香港把关有责、内地自身设防有责,在体制上因内地有资金管制,责任更是主要的。近年本港楼价涨势是热钱杰作,而股市A股及H股价差逆转,H股贵过A股,恰可反映热钱追逐H股易,进入A股难,两地区隔的防线显然有起作用。

  触动内地当局敏感神经的,是热钱背后的阵势,各路股神云集,对冲大鳄聚头,有剑指内地的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像索罗斯等股神「落户」香港,有长期作战的意向,热钱有转成「长钱」可能,「长钱」瞄准的不只是当前的商机,也许深远到日后人民币开放资本帐,乃至自由兑换。在这样的时机,本港人民币火爆,贸易结算额爆灯,难免引起中央警觉。

  事实上,因应当前形势,内地已有专家建言,原先人民币加快国际化的策略,应当「停一停、谂一谂」。而借此时刻,本港冒出人民币贸结加额,加快人民币其他业务步伐,显得气氛不合,与内地传统习惯的维稳、渐进原则格格不入。化解之道还在于靠持续的沟通,香港了解内地金融策略的同时,重点在于内地更多了解香港的市场特质。

  有两条是必要申明的:其一,对热钱怕是没意义的。正如人行行长周小川所指,热钱防不胜防。对内地来说尚且如此,对香港更不用说,热钱囤港就势所必然,这现象给香港带来机会,也带来风险。流动性大的特质,作为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卖点」,当进入以人民币业务为契机的新阶段,金融总是有发展才有商机,有商机就有风险的,没有长久安稳、无风无浪可言,这是发展离岸市场应有的理念。

  其二,对热钱最优在于善用。一如周小川倡议的资金池「池子理论」,来则储、走则泄。这是建立在防不胜防、退而求善用为基础的构思,站在内地立场上,香港就是内地的「池子」,其实由历史上红筹来港、国企上市到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资金池赋予先行先试的使命,促成了香港以至内地的金融飞跃。热钱风险须防,但不无可用之道,善用热钱而慎防风险,坏事变好事,正是消除中港两地理念差异的会合点。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