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习唐楷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繁一发表时间:2011-03-29 10:02
小时候就开始练习毛笔字,学校教的,柳公权。但学不象。于是改练习颜真卿。柳骨颜肉皆习不象,然没死心,于是先后练习过储遂良、欧阳询,唐揩名家练个遍。还练习过王羲之圣教序、汉碑张迁、北魏张猛龙、张黑女等等,一圈下来,字没习成,没有练成像样的字,反到对习字敬而远之,敬畏三分,觉得会写一手好字的人,大概是天造之人,对他们十分敬佩。
 
以前还与师专的黄澍先生学习过写字。老先生正好写碑,那时我也正好在习张猛龙,一个学期下来,我好象没有变化。后来就干脆改练习硬笔字,庞中华的帖买了几本。写出后有了感觉,对于写一手好钢笔字有了信心。我还专门用钢笔字抄名家散文。那个时间真有时间啊。
很喜欢写字,虽然写不好。写字之余,乱读书,于是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唐人书写是为了自得其乐,字大仅三二分,或者与一二好友共赏。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不是今人喜欢用的羊毫笔,而是某种兽笔。
 
古典书法大家的成就高山仰止,他们所创造的中国韵,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书法的历史就是一个时代史。晋书含蓄,唐楷端正,宋意洒脱,明清纷呈。中国书法中晋韵、唐风、宋意,是因为“区别”而美的,而不是唐法超越了晋韵,宋意超越了唐法。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法之所以有魅力,源于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佛家一些哲理正和书法当中的韵暗合。有韵,有法度还有个性,构成了书法的全部的美。“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吴冠中的今世名言,于是,书法传到现代,见墨而不见笔成了风气。这种风格是当前的主流,展厅、题字大多是类似风格,追求大气、磅礴和对比。与古典书法无关。
 
我因为天天用电脑工作,久不写字,钢笔字也写成蚯蚓体了。唉,这也算是笔墨随了时代。但写字还时不时缠绕我。读书知道,每个人学识,经历,气质不同,所选的字帖也要有针对性。我或许不适合习唐楷而学魏碑呢也未可知。困惑加上迷惘,使我在读帖时比较留意网友的看法。近来读帖,有个北京网友sosola对古人书法,有一家之言。他说:“书法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
 
这个网友还提出了习字者注意的三个方面。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长锋羊毫,至少写元以前的东西不要用羊毫。工具很重要,所谓善书不择笔,是说在当时毛笔类似的时候不挑笔。我们现在的毛笔,跟唐宋都差别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现代羊毫多是一堆尼龙。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点是可以的。其次要纸上要折格子,你仔细观察一下,《书谱》原文就有折线。再一个别用宣纸练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洁的一点的纸,好比手工毛边就不错,又便宜。正式创作的纸,或者用绢,或者用老宣纸,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宣纸是明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书写纸张,而大部分书法经典作品都是元以前产生的。3、古人运笔的时候,不仅有方向,而且有速度变化。多数人书写习惯是写完一个笔画,再重新起笔写下一个笔画。这种写法象拳击,打完一拳,收回来再打一拳。米芾的写法是,由合理的动作将不同点画连贯起来。往深了说,米芾在每个位置都能发力,但是未必处处发力,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即便是不发力的地方,他也含着一把劲。
 
含着一把劲”指的是在书写中腕法用笔了。其中,攒捉运笔,董其昌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运笔过程中,攒足劲,该钩沟,该挑挑,要有顿挫,要有提按,要做动作,要有戏,不能随便滑过去,不能没有交代,不能啥文章都没做就糊弄过去,于细微处要见精神。大意这样吧。网友更提出“躜捉”二字对应董其昌的“攒捉”。躜捉本是拳学术语,躜,马蓄力前跃;捉,控马急停转向。书法,有点象拳法中的以一打多。
 
行家对临习者云:“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看样子,书法学习之路漫漫长兮。然而我以前习字不注意的方面,如用什么笔,用什么纸书写,写多大字,临习谁的帖,习字关键是哪方面,于是有了思考,对于继续习字有帮助吧。愿大家分享。
标签: 添加标签

1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