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说的那本书的书摘 Children : The Challenge

论坛:小小江湖作者:帅哥发表时间:2012-02-07 04:50
没有找到中译本,但网上有英文版的。
 
++++++++++++++ 

[書摘] 孩子的挑戰 Children : The Challenge

 這本書讓我了解孩子的心理,學習心平氣和的做個引導者,避免了父母應該犧牲奉獻的謎思。
 
===============================
魯道夫.德瑞克斯(
(Dreikurs, Rudolb) 1897-1972)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之一,他相信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目的,於1964年他與護士維琪.舒茲合作,集畢生與孩子相處的經驗寫成親子關係一書,簡單扼要的提供了父母如何有效的處理孩子從學步期到前青春期一些容易發生的問題。

簡單的說,他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通常有四個錯誤的基本目標:注意、權力、報復和逃避。

父母可以藉由檢視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用了那一種錯誤的目標,
  • 當你覺得有點煩時,孩子通常是想得到注意,這時要有耐心的以無聲的方式讓孩子有被愛的感覺。

  • 當你覺得冒火時,孩子通常是想爭得權力,這時不要以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該給予選擇的機會,讓他感覺自己有作選擇的能力。

  • 當你覺得受了傷害,氣急敗壞的想扯平時,孩子多半是在報復,這時絕不要還以顏色,而是該重建互動關係,讓邏輯結果來解決問題。

  • 當你覺得絕望,憐憫或是惱怒時,孩子多半是因嚴重的受挫而絕望,這時不要哄誘或是表現出憐憫,而是該安排一些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通常孩子會先嘗試引起注意,達不到目的時,他可能轉而尋求權力,如果再沒有結果,他就可能會報復,當所有的努力都行不通時,他會絕望的關上溝通的大門,所幸,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不良行為只是想獲取注意。


孩子的挑戰-1~8章
 
了解孩子
 
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最強烈的動機就是希望有所歸屬。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針對為自己定位而設想,也就是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受到重視,他的行為是目標導向,但孩子並不清楚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往往對觀察情況有錯誤解讀。
 
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孩子人格特質的發展,第一個是「家庭氣氛」。孩子吸取了家庭價值、觀念和習慣,進而努力使自己符合父母建立的家庭標準,而父母的關係則決定著家庭成員關係的規範。(例如:若父母是溫和相待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可能發展成這樣。)
 
第二個是「家庭星座」,也就是每位家庭成員隨著人員的增加而產生互動上的調整,而每個孩子也會以自己的方式發掘出所屬的位置。大多數的家庭都有很強烈的競爭,若父母以為這樣的比較孩子,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氣餒而將領域割讓給較成功的一方,自己則選擇相反的方向。(參看P18)一個孩子在試著做一件事的時候,若能成功符合他的目標、期望,他就會保留下來,作為找出自己身份的方法。有時,孩子可能發現相同的技巧並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進而發展出不同的關係(參看P28)
 
第三個是「訓練方法」,以下會逐段討論。
 
 
鼓勵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缺了它,可能就是造成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每個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樣。對孩子而言,大人是很厲害很有效率的,但孩子的勇氣卻支持他不完全放棄。但父母往往在講話的語氣和行動上,讓孩子感到他們無能。我們常懷疑孩子的能力,又隨意地定下什麼年紀才可做什麼事的標準,常見的就是以較柔或較差的理由來拒絕他們。(參看P32、33)
 
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或是無法達到一個確定的目標時,我們必須避免用任何字眼或動作表示他是失敗者。我們需要將行為和行為者分開。謹記,每個失敗只指技術不足,絕不影響一個人的價值。鼓勵孩子,一半的工作是靠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而使他他氣餒。我們所做的任何事,若使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便都是會令孩子氣餒。另外一半則是靠知道如何鼓勵。只要我們表現支持孩子的勇氣和自我觀念的信心,我們就提供了鼓勵。
 
早在嬰孩時期,他就需要藉助成就來為自己找到他的地位。(參看P34、35案例一)人類就基本的要求是自給自足。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真正的快樂不是靠旁人的注意力建立的,而是出自個人內在,感到自我滿足的結果。 父母的過度保護,只會使他們失去勇氣。孩子需要空間增長和測試他們克服危險情境的能力。
 
記住,所有的比較都是有害的。(參看P38、39)該留意的是學習而非成績,不妨改變讚美的方式。 對孩子的鼓勵會因每個孩子狀況而不同,有的孩子太過要求完美,對於大人們的讚美可能會當作是嘲笑,這就需要好好和孩子談談,對事情的要求要做到怎樣才算好,並採取適當的導正。 當孩子試著自己鋪床時,該避免向孩子顯示自己做得多好,等孩子不在場時再整平。若是孩子不會,可以一起摺。若孩子試過幾次,不妨加入些建議,以增加鼓勵。要避免批評,總是表達支持性的建議。(參看P42)
 
每次我們告誡孩子「做個好孩子」,我們便暗示了預料會是可惡的,我們對他想成為好的意願沒有信心。 不良行為其實是因為氣餒而引致的錯誤途徑。因此,要避免所有令人氣餒的評論。在P43的案例中,孩子欺負別人的情況,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教孩子」如果他願意,只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就可以再來玩。
 
憐憫孩子,是我們所有造成損害的態度中最嚴重的一種,大大的表現出對他們本身和對他們克服逆境的能力缺乏信心。 P45的案例中,孩子學習一個新東西,對孩子說「你可以做得更好」絕非鼓勵。若孩子做的不好,不妨再教一次正確的方法,然後加入對她的稱讚,指出她做的較好的部分。我們只能建立在於長處而非缺點之上。 父母需要放手讓孩子去接受新的體驗。教孩子新東西時,用「你要不要試試看」來開場。 讚美的鼓勵,需要小心使用。不妨改用一些簡單的評論。如:「我很高興你能做這件事!」「真好!」「我很感激你所做的。」「看吧!你能做的。」 父母親的愛最好表現在不斷的鼓勵孩子學習獨立。 父母需要勇敢去接受不完美。沒有人能在弱點上建設,只能建築在長處上。重要的是,我們不是要求十全十美,而是努力改進。
 
孩子的錯誤目標
 
1. 希望得到過度的注意 受到這種錯誤目標的孩子,認為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才會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此發展出取得注意力的絕佳技巧,他會找出各種方式讓別人為他而忙。 要想一眼就看出適當注意和過度注意的差別,在於對整個情境的了解。每一個家庭成員要以情境為中心,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2. 權力鬥爭 通常出現在父母強行制止孩子要求注意的行為後。孩子便決心用權力來擊敗敗父母,從拒絕做父母要他做的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試著征服一個醉心於權力的孩子是個極大的錯誤,也是徒勞的。持續的鬥爭會成為習慣,孩子不僅因此發展出使用權力的高度技巧,也發現了更大的理由去覺得自己無價值,除非可顯示出他的權力。 要求注意和展現權力的區別在於孩子受到糾正時的行為。如果只是要求注意,他在遭受斥責後會停止惱人的行為,至少會安靜一小段時間;若他的目的在於展現權力,試圖要他停止,只會增強他惱人的行為。
 
3. 反擊和報復 當父母與孩子們逐漸陷入權力的鬥爭,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強烈的報復行為。孩子因為氣餒而尋求報復,成為他覺得有意義和重要的唯一途徑。
 
4. 無能 一個徹底氣餒的孩子會完全的放棄。看似笨拙的孩子,經常是一個氣餒的孩子,他用愚行迴避任何努力。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懷疑是他的錯誤目標,這只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心理學知識是用來做我們行動的基礎,而不是一番話用來對付孩子的武器。孩子對自己的目的是全然無知的。 我們只能試著鼓勵孩子改變行為。但儘管什麼都做對了,也不一定會成功。往往孩子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在外面,孩子受到同儕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引他向一個方向的努力看似無效,我們必須記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作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我們不能負起這個責任。
 
懲罰與獎勵的誤解
 
父母可以學習利用較有效的方法去激勵孩子,讓他自願遵從規律的要求。我們可以營造出一個相互尊重與體諒的氣氛,和提供孩子學習如何和別人自在的生活。我應該在不動用任何權力的情況下完成這個任務,因為權力會激起反抗,也會破壞教養孩子的目的。 P65的案例中,孩子為母親跑腿,覺得應當得到獎勵卻沒有時生氣。 為什麼要付錢給孩子做家事?孩子應當分擔家裡所有的事。零用錢和分擔家務之間,不該有任何關聯。 沒有必要以賄賂來換取孩子的良好行為。當我們希望孩子表現良好而賄賂他時,事實上是表現出對他的不信任,是一件令他氣餒的事。 獎賞不能給孩子一個歸屬感。如果孩子在「對我有什麼利益?」的問題中得不到答案而拒絕合作時,父母將面臨很大的問題。
 
利用自然和合理的後果
 
P70的案例。孩子常忘了帶午餐,而媽咪一發現他忘了,就會立刻送去給他。一個人忘了帶午餐的後果是什麼?他得挨餓。如果他再忘記,父母可以忽視他的抱怨。 但是,如果媽媽加上「或許這會給你一個教訓」,她便立刻把「後果」變成懲罰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用詞上,要讓他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問題,而不是我們決定要他做的事。 我們無權去擔負起孩子的責任,也無權去收拾其行為的後果,因為這些是他們自己的事。
 
P71裡的孩子沒胃口,但她的目的其實是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吃東西是孩子的事務,父母應少管閒事。 教孩子正當吃東西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她吃。如果她拒絕,父母應該維持和善的態度,完全避免言辭提醒。當大家都吃完時,把剩餘的食物拿走,讓孩子自己發現是怎麼一回事。這暗示著,「如果你想吃東西,這兒擺著你的食物。如果你不吃,我就當你根本不餓。」 當孩子因為沒有吃飯而表現出飢餓,父母必須讓他挨餓。因為這是不吃東西造成的後果。 如果孩子拿食物來玩,就該把食物悄悄的拿走。沒有處罰的恐嚇,也沒有獎賞的賄賂。 同樣的技巧也可以用在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學,可以給他們屬於自己的鬧鐘。不用再催促。「如果我不插手會發生什麼事?」功課沒做會引起老師的憤怒,玩具被破壞了就沒有了-不再買新的。衣服不丟進洗衣籃就不洗…等等。
 
P74的案例中,孩子還小卻總愛跑到馬路上玩。可以建立界限和後果,媽媽可以悄悄的抱起他,堅決的帶她進屋,告訴她「既然你不想在前院玩,那就不可以出去玩。你什麼時候願意留在前院玩時,可以再試一次。」
 
P75的案例裡孩子吃甜食卻不願刷牙。父母不妨告訴孩子,不想刷牙就算了,但因為糖果和甜食會腐蝕沒刷乾淨的牙,所以從此不可以吃甜食。
 
請記住,我們沒有權去處罰一個和我享有平等地位的人,但我有責任去指引我的孩子。我沒有權去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旨,但我有義務不去答應他的過分要求。 堅持但非控制如果完全沒有限制,孩子就會不斷地伸展探試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秘訣在於知道如何堅持。控制是我們試著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我們告訴他該怎麼做。不含控制的堅持需要我們練習互相尊重。我們必須尊重孩子決定有想做什麼的權利。我們對自己的尊重,則是拒絕讓不守規矩的孩子任意擺佈。
 
P81的案例中,孩子有挑食的情況。父母無需再為挑食的孩子另外準備別的食物。堅持是我們拒絕孩子提出的過分要求,或他要什麼就有什麼。一旦我們做了合乎規則的決定,我們就必須堅持,孩子很快便會了解孩子只能從穩固的堅持中學到限制。保持安靜的堅持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特別有效和有必要。 .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龙二于2012-02-07 18:40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